譚師出品,必 屬 精品
第一篇 自然災害與人類活動
一、自然災害
1. ★自然災害發生的條件
(1)要有自然異變作為誘因;(2)要有受到損害的人、財產、資源作為承受災害的客體。
2.自然災害系統由孕災環境(四大圈層)、致災因子(各種自然災害)、受災體、災情四個方面共同組成。
二、★自然災害的影響
1.人員傷亡:包括生理傷害、心理和精神傷害。
2.財產損失:包括直接經濟損失與間接經濟損失,或個人經濟損失與社會經濟損失。
3.自然資源與環境破壞
(1)★特殊性:資源損失的災情相對於人員、財產的損失災情來說具有滯後性和隱蔽性
(2)對不同類型自然資源破壞的差異:非可再生資源受災被毀後無法或很難恢復。
4.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異
在災害強度相同的情況下,經濟發展水平越高,防抗災害能力越弱的地區,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就高越。
三、人類活動影響地表環境的穩定程度
人類超強度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造成環境惡化,致使環境更不穩定,導致多種自然災害頻發。
四、人類活動影響受災體的易損程度
1.災前防範意識、災中的應急措施、災後的自救互救行為,影響到人自身的易損程度。(受災體中人口最脆弱,一切災損中人員傷亡最重要) ★
日本強震人員傷亡少的原因:A政府高度重視;B國民有較強的防震意識;C公共設施的防震加固措施效果良好。
2.社會經濟活動有可能改變災情。城市用地加重,農業用地減少。
3.建設防災減災工程可以改變受災體的易損程度,從而減輕自然災害的損失。
五、人類活動對災情的「放大」和「縮小
人類活動對災情「放大」或「縮小」的最敏感區域,是在自然災害的高風險區。如,人類活動進入洪水高風險區就可「放大」區域災情,而人類活動遷出高風險區就會「縮小」區域災情。
第二篇 中國自然災害的特點
一、中國自然災害的特點
(一)災害種類多樣且災次頻發★
特殊的
地理位置
→太平洋西岸
→颱風→風暴潮
→
→東南沿海
頻率高,強度大
↑
→亞洲東部
→季風(不穩定)
→乾旱
→黃淮海平原、東北平原
→洪澇
→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
→緯度高
→低溫冷害
→
→東北
強烈的
地殼活動
→太平洋、印度洋消亡邊界
→地震火山
→
→臺灣、華北、
西北、西南
→環太平洋、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
多山地貌
→山區廣布,地勢起伏大
→滑坡、泥石流
→西南
(1)我國處在兩大自然災害帶的交匯處;
(2)我國處在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強烈,多發火山地震
(3)我國2/3的面積是山區,地貌類型複雜多樣,多發生滑坡泥石流
(4)季風氣候不穩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壓勢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動,導致了我國頻繁的旱澇災害。
(5)我國瀕臨西北太平洋,颱風風暴潮等海洋災害多發
(二)中國自然災害的災情特點——成災人口多,農業災情嚴重
1.自然災害的成災程度與人口數量的關係
自然災害的成災程度與人口數量有著直接的關係;我國人口集中分布在東部,使得成災人口主要集中在東部。
2.中國災情區域分異特點
東部地區
西部地區
氣候、地形
溼潤、半溼潤;平原、丘陵
乾旱、半乾旱;高原、山地
農業部門
種植業為主
畜牧業為主
主要受災災種
洪澇、乾旱、冷凍、風雹
雪災、旱災、蟲災
受災省區
山東、河南、江蘇等省
蒙古、青海、西藏、四川等省
(三)自然災害地域差異顯著 (6個災害帶)
分布地區
主要災害
形成原因
對工農業生產的影響
1.海洋
災害帶
主要指東部和南部海域(不含陸地,包括臺、瓊兩島)
颱風、風暴潮、赤潮等
受海洋環境的影響
影響海洋漁業、石油平臺、船舶、港口等
2.東南沿海災害帶
主要指連雲港以南的東南沿海地區
颱風、風暴潮、暴雨、洪澇、海水入侵等
受海洋與陸地雙重環境的影響
影響城市、港口、海水養殖場等
3.東部
災害帶
主要指第三級階梯
洪澇、旱災、病蟲害。此外,東北霜凍、華北地震顯著
平原集中,大江大河的下遊地區
對農業和城市危害嚴重
4.中部
災害帶
主要指青藏高原以東的第二級階梯
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且水土流失、風蝕沙化嚴重
自然環境最複雜、地表物質最不穩定的大斜坡地帶
嚴重影響農業、交通設施與建築物。內蒙古雪災、黃土高原的暴雨、洪水和乾旱、西南地質災害亦嚴重
5.西北
災害帶
主要指西北內陸的新、隴、寧、內蒙古西部地區
地震、沙塵暴、霜凍、乾旱、病蟲害等
乾旱區
對綠洲農業、城市建築和畜牧業造成災害
6.青藏高原災害帶
主要指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
暴風雪、地震、寒潮、雪崩等
內陸高寒地區
對畜牧業造成嚴重災害
注意:東部災害帶,包含了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中部省份,也是六大災害帶中的重災區。其災情重的原因是:①地勢低平,易發水災;②多颱風、暴雨,北部地區多旱災、蟲災;③災害種類多;④人口稠密,受災體脆弱,多群發。
第三篇 主要自然災害概述
一、地質災害
(一).地震概述
1、構造地震的形成原因:當地殼中積累的地應力超過巖層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巖層便會突然斷裂或錯位,使長期積累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並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使地面發生震動,成為地震。
2、構造地震要素
①震源:地球內部巖層破裂引起震動的地方,稱為震源。
②震中:地面正對著震源的那一點稱為震中。震中附近振動最強烈、破壞最嚴重的地區成為極震區。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離為震源深度。<60km淺源地震、60-300km中源、>300km深源。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點到震中的直線距離稱為震中距。<100km地方震、100-1000km近震、>1000km遠震。
⑤等震線:把地面破壞程度相似的各點連接起來的曲線稱為等震線。
3、★震級與烈度
①震級:表示地震的大小 微震(1-3級)、小震(3-4.5級)、中震(4.5-6級)、強震(6-7級)、大震(≥7級)、特大地震(≥8級)
注意:A它與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B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因為一次地震釋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C一般而言,5級以上的地震會造成破壞,7級以上的地震會造成重大損害。
②烈度:表示地震時地面受到的影響和破壞程度。我國劃分為12級。
注意: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個烈度,因為各地的破壞程度不同。B烈度與震級、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質結構和地面建築等有密切關係;C等震線往往是同心的橢圓形,而非圓形,其長軸往往是地表斷裂處。
4、世界主要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帶、環太平洋地帶。
5、★影響地震災情的因素:
①震級:震級大,破壞性大;②震中距:震中距短;
③震源深度:淺源地震;④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單位面積上的資產密度大;
⑤地面建築的抗震能力差;⑥發生的時間,逃生機率;
⑦震區交通影響災後救援;⑧是否有餘震,震區地質構造是否穩定,誘發其他地質災害;
⑨民眾防災減災意識,政府災後救援和應急預案機制等
6、★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災害有: 人員傷亡;建築物與構築物的破壞,如房屋倒塌、橋梁斷落、水壩開裂、鐵軌變形等等。 地面破壞,如地面裂縫、塌陷,噴水冒砂等。 山體等自然物的破壞,如山崩、滑坡等。 海嘯、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衝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區的破壞。 地震的直接災害發生後,會引發出次生災害如火災(由震後火源失控引起)、 水災(由水壩決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 毒氣洩漏(由建築物或裝置破壞等引起)、 瘟疫(由震後生存環境的嚴重破壞所引起)。7、★減輕災害的措施:①非工程性措施: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和減災意識;建立災害監測預報體系;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加強國際合作等;提高建築物的抗震強度;實施巖土體改造加固工程,防止誘發次生災害。
【探究活動】★
(1).環太平洋地震帶位於哪些板塊的交界地帶?
(2).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為什麼環太平洋地區多地震。
(3).伊朗為什麼多發地震?
【點撥】(1).環太平洋地震帶位於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交界地帶。
(2).板塊內部地殼活動相對穩定,板塊邊界地殼運動活躍,容易出現斷裂和錯位,引起地球內能的強烈釋放。環太平洋地區正處於板塊邊界地帶,所以多地震。
(3).伊朗位於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地震帶上,處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接處8、我國地震分布特點:西多東少(西南地區,特別是青藏高原向雲貴高原和四川盆地的過度地帶)
四個地震多發區:青藏、新疆、華北和臺灣。地震帶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動性斷裂帶的分布。
9.我國地震災情特點:東重西輕
(1)災情總體特徵——東重西輕 南北地震帶、華北地區及臺灣的地震災情最為嚴重。(原因:東部人口、建築物以及城市等密集,經濟發達,資產密度大;西部人煙稀少)
(2)災情變化趨勢——地震死亡人數減少(原因:科技進步,防震、抗震設施建設逐步完善,抗震能力提高),經濟損失有加重趨勢(原因:經濟飛速發展,單位面積上的資產密度加大)。
(二)、滑坡、泥石流災害
1、滑坡:
①定義:山地斜坡上不穩定的巖體與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動面整體向下滑動的地質現象。
②發生條件:A巖體比較破碎;B地勢起伏較大;C植被覆蓋較差的地區。(山地丘陵區和工程建設頻繁的地區,都是滑坡多發區) ★
2、泥石流
(1)概念:是山區溝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
(2)★發生條件:A地形陡峻;B豐富的鬆散物質;C短時間內有大量水流的地區。
滑坡與泥石流易壅塞河道,若量大,滑坡體會在河道中形成土石水壩,在上遊形成小型湖泊既「堰塞湖」。若庫容達到一定體量,會衝斷水壩,對下遊形成一次潰決洪水。
(3)★多發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地質構造:複雜/不穩定,地震多發區/地殼運動強烈/山體中斷層發育山區;
②地形:地勢起伏大/崎嶇;③巖性:破碎,風化碎屑物多,土質鬆散;
④降水(融水):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降水強度大;⑤植被:覆蓋差。
人為原因:①破壞植被(毀林開荒、過度樵採、開礦等);
②工程建設開挖邊坡,破壞山體的穩定性。
3、中國滑坡泥石流多發原因:山地面積廣、山高谷深、地勢陡峻、地質構造複雜、上層巖性相對鬆軟、受重力和水力作用及山地開發程度不斷加大等
4、★危害
滑坡主要危害:破壞或掩埋坡上坡下的農田、房屋建築和道路等基礎設施造成人員傷亡。
泥石流主要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時間內,流出數十萬乃至數百萬立方米的物質,淤塞阻塞河道,衝毀 農田、房屋,更重要的是對城鎮、礦山、鄉村的毀滅性衝擊,造成人員傷亡
5、★治理措施:非工程性措施:加強滑坡泥石流的監測預警預報等;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制定應急預案等;提高人們環保意識和災中自救互救能力等防災減災能力。工程性措施:植樹造林,恢復植被,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進行巖土體改造、疏排水工程,加固穩定變形山體;建立護坡、擋牆等支撐物。
6.中國滑坡泥石流時間分布特點
(1)泥石流:與集中降水的時間規律相一致,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規律。
(2)滑坡: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時多發,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時更多。
7.空間分布特點:主要發生在山區。從太行山到秦嶺,經鄂西、四川、雲南到藏東一帶滑坡發育密度極大;青藏高原以東的第二級階梯,特別是西南地區為我國泥石流、滑坡災害的重災區。我國泥石流和滑坡疊加區在第二級階梯上的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
成因:①這些地區為平原向山地的過渡區,斜坡較多;
②是東南季風與西南季風交互作用的地區,降水較多;
③還是黃土、喀斯特等可蝕性物質集中分布地區;
④同時人類活動廣泛且程度大,這些都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力的生成條件。
8.地域上的總特點:廣泛性和相對集中性。
(三)、火山
★危害:火山爆發時噴出大量火山灰和氣體,造成嚴重的大氣汙染;火山噴發的大量巖溶流掩埋房屋、破壞農田、道路、建築等基礎設施,危及生命安全;火山灰使大氣能見度下降,影響航空運輸
★利:火山爆發會帶來豐富的地熱資源、塑造多樣的地貌形成豐富的旅遊景觀;火上灰可以形成肥沃的土壤;火山活動可以形成多種礦產例如硫磺、銅礦等;火山粉塵形成陽傘效應,抑制全球變暖。
(四)、地質災害多發區——西南地區★
1.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多發的原因:
①地質構造複雜,構造運動強烈,多地震,誘發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類型多變,地勢起伏大,大斜坡多,易發生滑坡;靠近板塊交界處,構造運動活躍,多地震,巖體破碎;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區多暴雨、久雨天氣,極易發生泥石流;
④人為因素,如開墾、開礦、破壞植被等,誘發或加劇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建設者的防範意識和措施不到位;
⑤隨著經濟發展,建築物、人、財產等趨於密集,易損性高。
2.災害造成嚴重的損失
①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②對交通幹線的危害嚴重:鐵路:以成昆、寶成和雲南的東川鐵路支線最為嚴重;公路:以川藏、川滇、川陝和川甘等線路最為嚴重;
③摧毀耕地和建築物。
試解釋我國西南地區暴雨——滑坡——泥石流分布的區域相關性:
我國西南地區水源充足、降水豐沛,多暴雨;西南多山地,地形複雜、構造活躍,地表不穩;暴雨使巖體疏鬆,在重力作用下下滑,極易誘發滑坡和泥石流。滑坡、泥石流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它們發生的時間規律與西南地區集中降水的時間規律相一致,因此在同一個地區,暴雨可以引發滑坡、泥石流,形成災害鏈。
二、水文災害
(一).洪澇
1、兩種類型:洪水、澇漬
2、成因和多發地區
類型
形成原因
多發地區
洪水
特大地表徑流不能被江河、湖庫容納,水位上漲而泛濫的現象,一般發生在以降水為主要補給的河流汛期。
江河的兩岸,尤其是中下遊地區是洪水的直接威脅區。
澇漬
窪地積水不能及時排除的現象。
多發生在蒸發弱、排水不暢的低溼窪地。
兩者聯繫
洪水和澇漬往往接連發生,在低洼地區很難截然分開。
從氣候因素看,洪澇集中在中低緯度地區,主要是亞熱帶季風區、亞熱帶溼潤氣候區、溫帶海洋性氣候區。
從地形因素看,江河的兩岸,尤其是中下遊地區,是洪水的直接威脅區。地勢窪地容易發生澇漬。
★案例:孟加拉國澇災嚴重的原因:自然原因:
① 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變率大,夏季西南季風強盛,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恆河三角洲地勢低洼,排水不暢;
③ 恆河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在此交匯且同時進入汛期; 孟加拉灣喇叭口輪廓,多發生風暴潮,潮水頂託,加劇洪澇;颶風活動頻繁,降水強度大 人為原因:
①人口城市集中,受洪水威脅大;
②中上遊植被破壞較多,水土流失嚴重;
③防洪意識,防洪設施薄弱。
3.我國洪水災害分布總的特點:東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內陸少;
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脈東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4.我國暴雨洪水——影響我國範圍最廣、時間最長、危害最大的洪水災害。★
①暴雨成因:颱風、鋒面等天氣系統帶來的暴雨
②發生時間:與暴雨的時空分布高度一致,在東部季風區,暴雨集中發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③分布:東部季風區各大江河的中下遊平原。
5.我國洪水的分類
類型
洪水來源
主要分布地區
發生時間
暴雨
洪水
主要有颱風、鋒面等帶來的暴雨
東部季風區各大江河的中下遊平原
暴雨的時空分布高度一致,在東部季風區,暴雨集中發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融雪洪水
由積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
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和東北山區
受氣溫升高制約,融雪洪水一般發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發生在7~8月。
冰凌洪水
冰凌堵塞河道
主要發生在黃河上遊的寧夏、內蒙古河段和部分下遊河段,其次發生在松花江部分河段。
要發生在河流封凍和解凍的季節
除上以外,還有兩類洪水類型:海泛洪水(如風暴潮的次生災害)、潰決洪水(如前文中的堰塞湖潰決等)。
洪水致災有兩個基本環節: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對人類造成損害。
6.我國雨澇★
①分布:集中分布在東經110°以東,北緯20°~45°這一範圍
②誘發雨澇的自然因素:地勢低平、河流排水不暢(根本原因);季風區降雨多、暴雨集中
7.我國洪澇災害的災情特點——範圍廣、發生頻繁、突發性強,而且損失大。其中,農業受洪水災害影響最為嚴重。
★分析我國農業災情嚴重的原因?
東部平原是我國農業的精華地帶,主要商品糧基地均位於此,因此,我國洪澇的多發地區(東部季風區)恰是我國農業最集中的地區,人口、建築、交通道路密集,加重了受災體的脆弱性,也加大了災情的嚴重性。
★為什麼七大江河流域是我國防洪和防治水土流失的重點?
我國的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的七大江河流域的中下遊,這裡農業和工業發達,人口和城市集中,洪澇可以導致嚴重的災情,因此是防洪的重點地區;七大江河的中上遊地區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狀況,使得下遊泥沙淤積,河道堵塞,直接影響中下遊的排洪洩洪情況,因此七大江河流域也是我國防治水土流失的重點;也可以認為防洪和防治水土流失是七大江河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保證。
8.主要危害農作物生長,造成作物減產或絕收,破壞農業生產以及其他產業的正常發展;還破壞房屋、建築、水利工程設施、交通設施、電力設施等,並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員傷亡;導致生態環境惡化★
(二).風暴潮
1、概念:由於強烈大風擾動,引起海岸水面異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陸的現象。
2、兩種風暴潮的發生季節、地區和特點
類型
發生季節
發生地區
特點
颱風風暴潮
夏秋季節
凡受颱風影響的沿岸地區均可能發生
來勢猛、速度快、強度大、破壞力強
溫帶氣旋風暴潮
春秋季節
中緯度沿海地區,以歐洲北海沿岸、美國東海岸以及我國的北方海區沿岸為多。
增水過程相對平緩
3、★危害:毀壞陸地建築,破壞農田、海堤、碼頭、港口等設施;影響海上作業,毀壞船隻;海水入侵(倒灌),河水/地下水水質變差。嚴重侵襲沿岸地區,淹沒城鎮、村莊、耕地,破壞房屋與工程設施,甚至造成人員傷亡。
4、最容易遭受風暴潮危害的地區:孟加拉國、日本、美國、荷蘭等國家。5、★成因:持續刮向陸地的大風:如秋冬季節的東北風,夏季的颱風,強風導致海水劇增;有利的地形:海岸線或海灣呈喇叭形,海灘平緩;逢天文大潮,增強潮勢。6、★防禦:非工程性措施:加強風暴潮的監測與預警預報。提高人們的防災減災意識。
工程性措施:加固沿海堤防;營建沿海防護林;建設防風海堤、海塘。
7、我國最嚴重的海洋災害——風暴潮災害
(1).危害地區:遼東灣到北部灣沿海。東南沿海主要為颱風風暴潮,其中長江口、錢塘江口、珠江三角洲、臺灣、海南等地受災最為嚴重。
(2).類型及時間:颱風風暴潮(7~10月,以8月和9月最集中)、溫帶風暴潮(春秋兩季)
為什麼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風暴潮災害影響更為深遠?
雖然我國風暴潮從遼東灣到北部灣都有發生,但東南沿海的颱風發生的頻次多,時間長,引起的風暴潮頻繁。東南沿海是我國對外開放、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有我國發達的農業區和工業區密集的人口和城市群。颱風風暴潮災害給這裡帶來的影響不僅是直接的人員、財產等經濟損失,還有更加嚴重的間接損失,例如停產造成的經濟損失,浸泡精密高級儀器的經濟損失等。因此,我們說影響更為深遠。
案例:喇叭口海灣多潮災的原因:
①海灣形狀為喇叭口,而且地形平坦或者低洼,浪高湧入海水,易淹沒低地;
②天文原因;農曆每月初一、十五前後,引潮力大;
③盛行風(或季風、氣旋)推動海水,加劇潮勢;
④灣口地帶,人口稠密,單位經濟密度大,損失嚴重。
(三)赤潮:(我國典型地區:珠江口、杭州灣、渤海等,多發在較溫暖季節,冬季僅在南海、東海發生,發生時間從南往北逐漸推遲。)
(1)產生的原因:
A自然原因:(1)緯度較低,水溫高; (2)靜水;
(3)靜風 (4)海域相對封閉。
B人為原因:
a.沿岸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排入海洋的工業和生活汙水多;
b.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大量氮、磷等營養物質的排放,導致海水富營養化);
c.由於海洋開發程度高和養殖業規模的擴大,嚴重的汙染了養殖水域。
(2)治理措施:
(1)建立完善的赤潮監控體系,及時發現,採取防範措施。
(2)控制汙染,汙水淨化後再排放,減緩或扭轉海域水體富營養化。
(3)利用天敵生物法進行治理
(3)危害:破壞了海洋的生態平衡,引起海洋異變,從而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
(四)、鹹潮
分布:鹹潮多發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區,以冬季最為嚴重
形成原因:自然原因:
①冬季降水少,氣候乾旱,河流正處枯水期,流量較小;
②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氣候)
③ 地勢地平,河汊縱橫;(地形)
④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劇了鹹潮。(天文)
人為原因:
①人類生產、生活用水增多;②下遊無序採沙,使河床降低等。
危害:① 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② 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內的鹽度升高,危害到當地的植物生存;
③ 對企業生產造成威脅,生產設備容易氧化、腐蝕,鍋爐容易積垢;
防治措施:從長遠看,防治鹹潮可採取的措施:加強監測,建立預警機制;採取調水以淡壓鹹;對河流水資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強統一調度、統一管理,提高流域水資源的調配能力,制定骨幹水庫枯季調度管理辦法;節約用水等。
(五)、水文災害多發區——長江流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地區尤為頻繁)
1.災害鏈:暴雨→洪澇←風暴潮
2.長江流域水文災害多發的原因:★
a、中下遊多平原,地勢低平,排水不暢
b、屬於季風氣候,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
c、流域面積廣,支流眾多特別是南北支流同時來水,水量大
d、上遊地區對植被破壞嚴重,導致水土流失,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能力降低;下遊河床抬高,泥沙淤積,抬高河床,形成地上河,使河道的洩洪能力降低。(荊江河段尤為突出,素有「九曲迴腸」之稱)
e、人們圍湖造田,縮小了湖泊面積湖泊的調蓄洪水的能力減弱
f、異常年份降水增多
措施:
a.中上遊植樹造林,建設防護林體系;
b.中上遊修建水利工程,比如水庫
c.退耕還湖;
d.裁彎取直,加固大堤;
e.開挖入海河道(淮河);
f.修建分洪蓄洪區;
g.建立洪水預報預警系統;
h.非工程措施(洪泛區土地管理、擬訂撤離預案、實施防洪保險)
i.提高防災減災的意識等.
案例2:黃河中遊黃土平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四個方面。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徑流的流速越快,對土壤的衝刷侵蝕力就越強。坡面越長,匯集地表徑流量越多,衝刷力也越強。
②降雨。產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強度較大的暴雨,降雨強度超過土壤入滲強度才會產生地表(超滲) 徑流,造成對地表的衝刷侵蝕。
③以黃土為主,土質疏鬆
④植被。達到一定鬱閉度的林草植被有保護土壤不被侵蝕的作用。鬱閉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強。
2、人為因素。人類對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定的地形,以致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
案例3:淮河多洪澇災害的自然原因:★
①扇形水系,支流眾多、匯水速度快、水位上漲快;
②流域落差小,中下遊地勢平緩,洪水下洩十分緩慢;
③河道彎曲狹窄,下遊又缺少通直的入海河道;
④湖泊淤積,蓄洪能力差;
⑤流域內暴雨頻繁、水量豐富。
淮河多洪澇災害的人為原因:
①經濟發達,人口眾多,人地關係緊張。
②土地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圍墾);
③人類活動破壞植被,涵養水源能力降低,水土流失較為嚴重。
【補充】
城市內澇:
造成內澇原因:①是降雨強度大,範圍集中。
②城市排水系統落後
③城市規劃不合理
④應急措施不得力
【思考】為什麼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季風區各大江河的中下遊平原地區?
①我國東部季風區雨季降雨多,暴雨集中;
②地勢低平,河流排水不暢;
③東部季風區工農業發達,城市密集,單位資產密度大;
④人類不恰當的經濟活動,如圍湖造田、濫砍濫伐、陡坡開荒
⑤在河流下遊的低洼地洪水的高風險區進行開發和建設
三、氣象災害
(一).乾旱:長時期無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氣乾燥、土壤缺水的一種現象。
1、乾旱和旱災的區別:乾旱多發生於降水不穩定的地區,比如季風區。年雨型、少雨型氣候均不宜形成旱災。乾旱地區由於長期處於乾旱狀態,已適應當地環境,缺乏受災體,難以成災。
2、旱災的特點:漸發性。
非洲、亞洲和大洋洲的內陸地區是世界發生旱災頻率較高的地區,其中非洲是旱災最嚴重的地區。
3、★危害:人和牲畜飲水困難,危機生活和身體健康;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導致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造成湖泊、河流乾涸和斷流,地下水位下降,部分旅遊景觀受損;加重土地草場的退化,土地荒漠化;使森林火險等級提高,引發森林大火
4、防禦:建立災情監測預警系統,及時發布旱災預報;提高人的防災減災意識,及時做好防禦準備;大力發展節水型工業和農業;加強水利建設,興建水庫;推廣耐旱作物,營造防護林;調整生產結構,改善乾旱區生態環境。
5、我國發生範圍最廣、頻次高、持續時間最長的漸發性氣象災害。
中國旱災災情嚴重原因分析(農牧業災情嚴重):
①乾旱發生的季節往往與當地農作物生長發育季節相吻合;
②水土組合不平衡,北方耕地多,城市人口密集,水資源少,造成北方城市十分缺水。
6、我國四個旱災多發中心:華北、華南、西南、江淮地區
7.不同區域的旱災特點:★
A春旱:華北,(4、5月),原因:自然原因: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旺盛;雨季未到,降水稀少;大風天氣多,加劇了水分蒸發。冬季降雪少,土壤含水量小;華北大型河流湖泊較少。人為:華北地區人口多,工業農業發達,需水量大;春季正值作物返青期,農作物需水量大。東北無春旱的原因: 緯度較高,氣溫較低,春季有積雪融水。
B伏旱:江淮(7、8月),原因:季風進退,雨帶北移,受副熱帶高壓控制,乾旱少雨;夏季農作物需水量大。 C東北地區為何沒有形成春旱:a春季氣溫回升慢,蒸發較弱 b有春季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
但東北地區在盛夏季節,常有久晴高溫天氣引起的旱災。
D.西北地區的乾旱缺水:主要原因是
a深居內陸,受大陸氣團控制,降水較少;
b風力大,蒸發強等因素有關。
E.華南地區廣東等地冬旱:a冬季盛行大陸風,降水少;b冬季氣溫較高,蒸發較強;c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等.(僅供參考)
F.我國雲貴高原降水多,但乾旱較嚴重的原因為:
雲貴高原石灰巖廣布,喀斯特地貌發育,地下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滲漏嚴重。(*雲貴高原不是普遍乾旱)
總的說來,我國旱災以春旱發生地域最廣,頻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8.旱澇關係★
(1)旱災和澇災在時間上交替:我國主要旱澇交替區有黃河流域、海河流域、長江中下遊及珠江流域等地區
(2)旱災和澇災在空間上交錯出現:某一地帶雨澇而另外大片地區乾旱,即「這裡不澇那裡澇,這裡不旱那裡旱」。
華北地區缺水問題:產生原因:① 自然原因(資源型缺水):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降水變率大;春季蒸發旺盛。② 人為原因:(需求型缺水)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春季春種用水量大;(水質型缺水)水汙染嚴重;浪費多,利用率低。★治理措施:① 南水北調;② 修建水庫;③ 控制人口數量,提高素質;④ 減少水汙染;減少浪費,提高利用率;⑤ 限制高耗水工業的發展;⑥ 發展節水農業,採用滴灌、噴灌技術,提高利用率;⑦ 實行水價調節,樹立節水意識;⑧ 海水淡化等。★我國旱澇災害主要分布於:東部季風區 原因:①季風氣候,副高強弱不穩定,雨帶移動異常,降水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②季風區人口稠密,城市眾多,經濟發達,單位面積資產密度大;③旱災發生季節與農作物生長發育季節吻合,加重災情。★華北、西北地區防旱措施:①開展農田基本建設;②營建水土保持林,風沙防護林;③改進耕作制度和耕作技術;④乾旱地區發展耐旱作物;⑤合理灌溉,採取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提高工農業用水得用率;⑥因地制宜衽農林牧相結合的農業結構,改善生態;
(二)、颱風災害
1.熱帶氣旋: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的深厚的低氣壓渦旋。
(1)★生成條件:颱風的形成需要具備三個條件:熱力條件:溫度超過26攝氏度的熱帶副熱帶洋面;水汽條件:源源不斷的充沛的水汽;動力條件:下熱上冷得不穩定大氣層結,位置條件:緯度大於5度,赤道地區地轉偏向力很小,所以不易生成颱風。消失原因:地面摩擦力加大;中心氣壓升高;水汽來源減少;氣溫下降
(2)★結構:由外圍大風區(風最大)、漩渦風雨區(雨最大)和颱風眼三部分組成。
颱風眼風力微弱、天氣晴朗的原因:水平氣壓梯度力與旋轉離心力抵消,中心氣流下沉,天氣晴朗
2、颱風的劃分:
中心附近風力達>12級稱之為「颱風」;10-11級稱之為「強熱帶風暴」;8-9級稱之為「熱帶風暴」;6-7級稱之為「熱帶低壓」。
3、颱風的分布:
熱帶氣旋主要集中在孟加拉灣北部及沿海地區,中國東南沿海、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加勒比海和美國東部海岸。
西北太平洋沿岸多稱為「颱風」;東北太平洋、北大西洋稱之為「颶風」;南半球稱之為「氣旋」;印度半島稱之為「熱帶氣旋」;孟加拉灣稱之為「氣旋性風暴」;菲律賓稱之為「碧瑤風」;澳大利亞稱之為「威力威力」。
4、★颱風危害暴雨:洪澇災害,誘發滑坡與泥石流;狂風:摧毀農作物、建築物、輸電設施等;風暴潮:衝毀建築物、防護堤,淹沒村鎮、農田,造成海岸侵蝕,海水入侵,河流水質變壞;影響海上作業安全等。5、★颱風對我國的有利方面:
①帶來豐沛降水,緩解東部地區旱情;特別是緩解長江中下遊的伏旱,確保農業豐收
②緩解高溫酷暑天氣
③使水庫蓄滿雨水以供發電之用,從而節省大量原煤。
6、★防禦措施:非工程性措施:加強颱風的監測和預報(氣象衛星跟蹤、沿海雷達監測),建立預警系統,提高應急能力;加強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提高防災意識;及時轉移和安置廣大民眾;。工程性措施:修建與加固沿海堤防,營建沿海防護林。
7、颱風的空間分布特點:沿海重、南方重, 杭州灣以南的颱風頻率遠高於以北地區。其時間為盛夏至秋初。
(三)、寒潮災害
1.寒潮寒潮:一種大範圍的強冷空氣活動
A.主要發生在北半球中高緯地區的深秋到初春季節。
B.寒潮來臨前,當地天氣越暖,寒潮強度越大
C,天氣特點:短期內氣溫驟降,並伴有大風、雨雪、霜凍等現象,有時還帶來暴風沙塵暴等惡劣天氣
2、★危害:大風、強降溫:使農作物牲畜受凍;北方沿海大風引起風暴潮,影響海上作業;雨雪影響交通,破壞通信設施和建築物,暴風雪覆蓋草場,斷絕牲畜食物來源,牲畜餓死;影響人體健康,易發生呼吸道感染。3、★寒潮的利:凍殺害蟲,減輕來年農業病害;大雪緩解春旱;大雪覆蓋越冬作物,起到抗寒保溫作用;大風是寶貴的動力資源。4、★防禦:發布準確的寒潮消息和警報,做好對農作物牲畜防寒防災準備;建立預警系統,提高應急能力,
5、中國的寒潮
(1).發生時間:9月至次年5月
每年春秋兩季有兩個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強。對農作物的危害最大,既影響生長期始尾。
秋末的第一次寒潮易引發北方大範圍初霜。
(2).源地:北方大陸與冰雪洋面
(3).路徑:偏西路徑——經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東海北部移動;偏北路徑——經蒙古高原向我國南方移動;東北路徑——經日本海或我國東北向我國東部沿海侵入。
(4).我國山脈走向對寒潮的影響★
東西向山地,如天山、陰山、秦嶺和南嶺等,山體北側冷空氣堆積,災害加劇;山體南側相對溫暖,災害減弱。
南北走向的山脈,形成冷空氣的通道,使冷空氣可以分流南下,影響到長江中下遊地區和兩廣地區甚至海南島。
我國青藏高原的海拔高於寒潮天氣系統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響。
(5).青藏高原、臺灣、海南及四川盆地受影響較小,滇南谷地、雅魯藏布江谷地被認為寒潮影響更小。原因:
①距西伯利亞寒冷中心近,位於亞洲高壓的東南部,冬季風強烈。
②青藏高原地勢高,冬季風爬升受阻,東西向高大山脈的層層阻擋。
(6)東北地區寒潮危害嚴重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我國東北地區緊鄰冬季風的源地,冬季風越過大興安嶺,使東北地區氣溫驟降。第二,初霜時東北農作物正值生長季節,嚴重危害農牧業生產。
(7). ★各地災害表現:北方主要表現為大風、降溫、霜凍、暴風雪等;
南方主要表現為降溫、凍害、雨雪等。
(四)、沙塵暴——華北地區春季影響很大的氣象災害
1、沙塵暴發生時間:冬春季節
2、沙塵暴產生需要三個基本條件::一是大風——形成沙塵暴的動力條件;二是地面的沙塵物質——形成沙塵暴的物質條件;三是不穩定的空氣狀態和局部地區的熱力條件。★
3、防治沙塵暴最有效的人類行為:是植樹造林、種草,增加地表植被覆蓋,這樣可以減小風速,降低沙塵暴的動力條件,增加溼度,調節並改變局部地區的熱力條件;可以減輕沙化,降低沙塵暴的物質來源條件。 ★我國典型地區:西北、華北地區產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冷鋒天氣影響;氣候乾旱,降水少;春季大風日數多;地表植被稀少,沙質土土質疏鬆,抗風蝕能力弱等(2)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危害:①強風:摧毀建築及公用設施,造成人畜死亡;②沙埋:造成農田、村莊、交通線、草場被流沙淹埋;③大氣汙染:可吸入顆粒物增多,大氣汙染加劇,能見度降低,影響交通安全④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引發呼吸道疾病。治理措施: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採伐等加強災情監測預警系統,及時發布沙塵暴天氣預報;提高認得防災減災意識,及時做好防禦準備
(五)、氣象災害多發區——華北地區
1.最常發生的氣象災害:乾旱、寒潮、沙塵暴、冰雹、乾熱風、霜凍等,其中乾旱—沙塵暴、乾旱—蟲災是主要的氣象災害。
2.華北地區是範圍最廣、強度最大、災情最重的旱災中心。當地頻率最大的是春旱與初夏旱。已成為最缺水的區域。
3.華北地區氣象災害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水熱條件不穩定,春旱嚴重;②冬季風通道;③鄰近沙源地;④蒸發強烈,植被蓋度低。
(2)人為原因:①主要農業商品生產基地,灌溉用水增加;②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資源匱乏;③過量抽取地下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
(六)其他氣象災害
1.濃霧
在近低層空氣中懸浮大量小水滴或冰晶微粒,使人的視線模糊不清時,就稱霧。
危害:①影響交通(能見度、事故);
②含有汙染物,吸入對身體不利;
③使農作物缺乏光照,影響作物生長和病害發生。
霧災的防護措施:
a不要在霧中鍛鍊身體,儘量不要外出,必須外出時,要戴上口罩,防止吸入有毒氣體。
b注意交通安全,駕駛車輛要減速慢行,渡輪停航。
2.乾熱風,農業氣象災害之一。由於各地自然特點不同,乾熱風成因也不同。每年初夏,我國內陸地區氣候炎熱,雨水稀少,增溫強烈,氣壓迅速降低,形成一個勢力很強的大陸熱低壓。在這個熱低壓周圍,氣壓梯度隨著氣團溫度的增加而加大,於是乾熱的氣流就圍著熱低壓旋轉起來,形成一股又幹又熱的風,這就是乾熱風。
3.雪災
A,危害:阻斷交通、中斷通信、輸電設備、危害越冬作物、樹木受損、人畜、影響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等生活困難。
B.防治:通用 + ①培育耐低溫的農作物品種;②發展溫室(塑料大棚)農業等。
【總結背誦】雪災原因分析:以2008年1月我國南方雪災為例
①強烈的「拉尼娜」現象導致全球性的大氣環流異常是這次全球性雪災的首要原因
②反覆爆發的強烈冷空氣長驅南下與西南暖溼氣流相遇在南方而形成的冷鋒鋒面長期存在
③山脈對冷鋒鋒面的阻擋作用更延長了鋒面的停留時間,加重了雪災(貴州是準靜止鋒影響)
④長期低溫天氣產生的大量凍雨及積雪融化而導致的冰凍是造成這次嚴重災害的自然原因
⑤防災意識薄弱、抗災自救應變反應遲緩及基礎設施抗災設計標準低下是造成這次嚴重災害的人為原因
⑥大量積雪及凍冰融化可能會誘發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
四、生物災害
1、鼠害及危害:重災區在農田、牧場及森林。
2、蟲、鼠害的特點:繁殖快、適應能力強
3、★造成蟲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①適宜繁殖的氣候條件;②自然或人為因素造成的天敵減少等。
4、中國的農作物病蟲害
(1).特點:種類多,危害大,災情東部重於西部。危害:不僅造成農作物大面積減產,甚至絕收;還導致農產品大批量變質,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2).對農作物危害最大的幾種病蟲害及其分布:
小麥銹病是中國發生範圍最廣、危害最嚴重的一類小麥病害,在各麥區均有發生。條鏽主要發生在華北、華中、西南與陝隴;葉鏽主要發生在東北、前套、江淮、滇南紅河州;稈鏽主要發生在山東半島至貴州一線)。
水稻病害包括稻瘟病、紋枯病和白葉枯病。
棉鈴蟲多發生於105°E以東地區,大棉鈴蟲僅分布於新疆。
5、森林病蟲害
危害:使農作物、樹木染病從而枯萎甚至死株,導致大面積農田、森林被破壞。
防治:①林區圍欄,防止人為破壞;
②加強病蟲害防治,建立…樹種自然保護區。+(生物通用)
6、蝗災與鼠害——兩種最廣泛的生物災害
A、 蝗災:
(1)危害最嚴重的爆發性生物災害。其中,危害最嚴重、成災率最高的是飛蝗,俗稱「螞蚱」。蝗災重災區主要在黃淮平原的農業區。
(2)東亞飛蝗主要分布在華北和華東沿海各省,對我國危害最大。亞洲飛蝗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區。西藏飛蝗主要分布於青藏地區。
(3)旱災與蝗災經常鏈性發生,在乾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區域特別適宜雌蝗產卵,使得蝗蟲數量激增。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若前期乾旱少雨,利於雌蝗產卵,而後期多雨又利於蝗蟲幼蟲成長,蝗災就會爆發。
我國滅蝗的主要方法:人工誘捕捕殺、挖防蟲溝、農藥滅蟲、點火焚燒、投放天敵等方法。
(生物災害通用):①生物防治。推進專業化防治,力爭將病蟲害損失降到最低;②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③培育抗病蟲害的農作物品種
B、鼠害
重災區:農田、牧場及森林
危害: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農業減產,森林草地遭到破壞。 (中國)老鼠不僅糟蹋糧食、破壞草原和危害林木,而且傳播疾病,危害人體健康。我國鼠害發生面積廣、種類多、危害大,對農、林、牧業造成的損失相當嚴重。
蟲、鼠害的特點:繁殖快、適應能力強
造成蟲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①適宜繁殖的氣候條件、②自然或人為因素造成的天敵減少等,
防治措施:農藥滅鼠、投放天敵、人工誘捕
7、物種入侵
好處:豐富了引入地物種品種和農業生產類型。
危害:①對入侵地的物種多樣性構成威脅;
②降低光線的穿透能力,影響水底生物的成長,降低PH、溶解氧、水產品質量,增加CO2;
③覆蓋水面,堵塞河道,影響河運,阻塞排灌;汛期阻礙水流,增大洪水水位,嚴重影響防洪、發電。(水生物)
④造成社會危害和難以估計的經濟損失,甚至危及人類的健康。
防治:
①從源頭著手,採取優先選擇的措施。引入物種時,慎重權衡其利弊與可能的後果;
②加強邊境檢疫和控制;③出現意外,應立即採取行動來根除和控制。(生物、化學、人工機械)
☆☆ 其他問題 ☆☆
1、水土流失問題(我國典型地區:黃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區,長江黃河中上遊地段)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黃土土質疏鬆(黃土高原)、山區坡陡(南方低山丘陵)。
(2)人為原因:過度開墾(陡坡開荒)、過度樵採,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開礦(黃土高原)。
(3)治理的措施:
控制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退耕還林還草);
植樹造林;小流域綜合治理;加強生態建設(黃土高原);
保護天然草場、草地,及時對土地進行復墾(採礦後)
發展立體農業(南方山區);
綜合多種措施,解決農村生活用能問題(如營造薪炭林、發展沼氣池、推廣省柴灶)
控制人口數量。
(4)治理的意義:
a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經濟效益
b建立生態農業模式,建立良性生態系統,有利於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生態效益
c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式。社會效益
思考:黃土高原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①黃土顆粒細小,土質疏鬆;②黃土高原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③黃土高原地形起伏顯著,坡度大,坡面徑流流速加大。
人為原因:人類活動導致的植被破壞,由於任意掠奪自然資源、破壞植被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植被受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嚴重。
防治:上①+建設水土保持工程;上②;③實施生態移民;④調整產業結構。
2、荒漠化問題:(我國典型的地區:西北地區)
(1)產生的原因:
a自然原因:全球變暖,蒸發旺盛;處於內陸地區,降水少;鼠害;蝗害。
b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
(2)治理措施:
a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
b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
c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
d禁止採伐髮菜等;退耕還林、還牧
e綜合多種措施,解決農村生活用能問題(如營造薪炭林、發展沼氣池、推廣省柴灶等);
控制人口數量。
(3)治理意義:
a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b有利於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
c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3、土壤次生鹽鹼化:(我國典型地區:黃淮海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1)產生原因:
a自然原因:地形低洼;頻繁的旱澇氣候(黃淮海平原);大氣降水少,蒸發強。
b人為原因: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渭河平原)
(2)治理措施:
a引淡淋鹽; b井排井灌; c生物措施; d農田覆蓋;
e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採取噴灌、滴灌技術等。
4、鹽漬化
自然:①頻繁的旱澇氣候(黃淮海平原);②地形低洼;③大氣降水少;④以灌溉水源為主。
人為:不合理的灌溉和水利工程建設。
治理:①引淡淋鹽,農田覆蓋;②不能只灌不排;③採取噴灌、滴灌技術。
五、世界主要自然災害帶
1.世界上兩大自然災害帶:全球自然災害在空間上的帶狀分布現象,稱為自然災害帶。
自然災害帶
致災因子
環太平洋
①板塊交界處→多火山、地震→多海嘯;②熱帶、副熱帶海域→颱風→風暴潮
20°-50°N間的環球
①不同氣候帶邊緣→水旱災害;②熱帶、副熱帶海域→颱風→風暴潮;③地勢高差大→地質災害
2.自然災害的群發和群聚現象 群發規律(時間上),群聚規律(空間上)
3.自然災害的區域鏈發現象
原生災害→次生災害、衍生災害
次生災害多發於氣象災害與地質災害領域,具有隱蔽性和突發性的特點,危害大。
衍生災害由於人們缺乏對原生災害的了解,或受某些社會因素和心理影響等,造成的盲目避災損失及人心浮動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引起的災害。
自然災害鏈主要有串發性災害鏈、並發性災害鏈、串發-並發性災害鏈三類。
第四篇 防災減災
第一節 自然災害的檢測與預防
一、自然災害監測系統
1.概念:自然災害監測系統是由國家、區域及地方等各級組織,通過不同平臺對自然災害進行監測和分析的網絡系統。
2.作用:災前預警、災中跟蹤、災後評估以及提出減災決策方案
3.世界和我國災害監測系統的發展情況
①全球已經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織的災害監測和預警網絡。
②我國已經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建立起各種自然災害監測系統。2003年1月我國海洋環境監測網形成。
二、遙感技術在自然災害監測中的作用
1.遙感(RS)技術的特點:觀測範圍廣、信息獲取量大、獲取速度快、實時性好和動態性強等。從空間尺度看,遙感具有全球觀測能力,可從多波段、多時相和全天候角度獲得全球自然災害的觀測數據;從時間尺度看,在遙感平臺上能夠對地球進行同步觀測,可獲得地球表層及其瞬間變化的災害信息。
2.應用範圍:廣泛應用於政治、經濟、軍事、生活等各個方面,重點用於水災、火災及颱風災害等監測。
三、地理信息系統在自然災害監測中的作用
1.信息集成與分析:對各種監測系統提供的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和空間數據分析,具有空間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2.災害評估與預報:對自然災害進行預報預警、動態監測、災害發生成因與規律分析、災害損失調查、災情評估等,還可以為制定減災預案和指導災後重建工作提供依據。
3.RS與GIS結合為減災救災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務
RS在信息獲取方面的優勢與GIS在空間分析的優勢在空間分析方面的優勢結合起來。
四、自然災害的防禦
1.非工程性防禦(軟體建設):通過國際組織和各個國家的減災規劃和防災法律、各級行政部門的減災管理以及公眾減災教育等途徑。
2.工程性防禦(硬體建設):通過修建防災工程,改變自然災害系統,最終達到減災的目的。
工程性措施的三種方式:
方式
實例
改變地表環境,防止或減輕自然災害的強度
巖土體改造、疏排水,加固穩定變形土體,防止地質災害發生;植樹造林等生物工程,防風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
阻隔或控制災害與人口、財產等的直接相遇
修建大堤,保護堤內安全;建立護坡、擋牆等支擋物,避免泥石流衝擊村莊和耕地。
改變財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災性能,減少損失
興建水庫、排灌站、電機井等工程及配套設施,保證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達到抗震要求。
「工程性防禦措施」和「非工程性防禦措施」二者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輔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災效果。
減災效益的「十分之一法則」。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防災投入是受災損失的十分之一。說明了自然災害的不可避免性與可減輕性。
第二節 自然災害的救援與救助
災前準備(未雨綢繆)、災中應急(雪中送炭)和災後恢復(亡羊補牢)是災害救助過程中的三個核心環節。
一、災前準備
1.災前準備的核心任務:儲備救災物資
2.災前準備涉及的兩個方面:救災物資的種類和數量;救災物資的儲備地點;救災人員。
3.承擔救災任務的主要人員:各地政府領導下的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及專業救援隊(如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
(二)災中應急
1.概念:災中應急是指在災害發生和災情形成過程中立即採取的行動和對策,
2.主要目的:儘可能地挽救生命,保護財產安全,並儘量減少災害造成的影響和危害。
3.「災中應急行動」中最關鍵的環節:應急交通線是否暢通(硬體)
4.救災應急預案:政府應災的綱領性緊急行動方案(軟體),關係到各部門能否快速高效地投入救災,使災情最小化。
目的:①在災害突發的情況下,使救災工作有章可循,有條不紊,高速高效。
②對於不可準確預測的突發性災害,應急預案就顯得更為重要。
三、災後恢復
1.目的:自然災害的損失減到最低;增強威力災害發生的抵抗能力。
2.救濟災民的形式:政府救濟、民間救濟(商業保險)和國際救濟等
3.防災抗災工作方針:「以預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
救災工作方針:「依靠群眾,依靠集體,生產自救,互助互濟,輔之以國家必要的救濟和扶持」。
管理體系:我國減災以民政部為主要管理部門,形成了政府無償救濟、軍隊與民眾合作救災,以及全國與地區救災調配的管理體系。
第三節 自然災害中的自救與互救
一、地震中的自救與互救 (強調 自救)
1.震前——防震準備——通常以家庭為單元
家庭防震避震方案:⑴明確疏散通道和避難地點;⑵加固併合理布局家具;⑶清楚室外環境條件,戶外逃生切忌逃向有倒塌危險的區域;⑷準備避難和營救物品;⑸準備一些簡單的營救工具;⑹學會基本的醫療救護技能,尤其是外傷包紮,切記逃跑、遁藏時注意保護好頭部;⑺身上夾帶急救卡片,方便輸血和善後;⑻適時進行家庭應急練習。 日本避難袋包括:乾麵包、水、醫藥用品、軍用手套、哨子、剃鬚刀片、地圖、指南針、急救卡等。
2.震中——避震
(1)自救 黃金12秒除掉反應時間,大概只剩7-9秒。平房或一樓建議「跑」,樓房建議「躲」。
(2)室內避震要點:A跳樓不為上策,非傷即亡;B室內「伏而待定」(明-嘉靖 1556華縣地震 秦可大《地震記》「率然聞變,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縱有覆巢,可冀完卵」);C選擇三角空間,開間小的地方,廚房有燃氣管道,建議躲藏衛生間,但注意勿靠近玻璃;D保護好頭眼口鼻;E遠離所有外牆,樓梯間,尤其是電梯。
(3)室外避震——儘量到開闊的空地,迅速遠離高層建築、牆院和橋梁。降低重心,護好頭部。
3.震後自救與互救
(1)學會處理外傷的基本方法,保護好呼吸系統,儘量減少體力消耗;要有頑強的毅力和旺盛的求生意識
(2)互救 黃金24小時 ⑴先就近、後救遠;⑵先易後難,先輕後重;⑶先救「生」、後救「人」,先暴露掩埋者頭部,迅速清除口鼻塵土;⑷搜救時注意一切聲音與動靜,把握任何生命跡象;⑸勿盲目開挖廢墟,了解工程力學,掌握就生技能,提前做好營救演練,培訓專業應急救援隊伍。
二、洪水中的自救與互救 (強調 互救)
1.防洪準備 關注汛期天氣預報;學習並具備遊泳、划船等技能;準備逃生物資。
2.洪水應急
措施:①儘量逃向高處,登上堅固建築的屋頂、大樹、山丘和高坡等;②如果不能逃脫,要藉助家中的木製家具或儘可能抓住木板、樹幹等漂浮物,儘量不讓身體下沉,等待救援;③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蟲咬傷以及倒塌的電桿及電線;④保護財產(離開住處時,最好把房門關好)。
三、其他自然災害的自救和預防
1.風災自救的重點:①窗戶留出一些縫隙,平衡建築物內外壓力;②隱蔽於低洼處或防空壕(美國多龍捲,家庭多設有地下室);③船隻儘快靠岸,切勿靠近窗戶。
2.滑坡、泥石流①滑坡、泥石流大多發生在持續暴雨後,山區、半山區的村莊,在暴雨過後應格外警惕滑坡現象的發生。②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時,要向垂直於泥石流前進的方向跑,切忌順著滾石方向往山下跑;③要特別注意保護好頭部。④泥石流的面積一般不會很寬,可根據現場地形,向未發生泥石流的高處逃避。⑤在山區紮營,不要選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彎曲、匯合處。
3.大霧和沙暴均屬於大氣能見度低的災害性天氣。少駕車出行或減速慢行;如遇沙暴,出門帶好防風用品,如風鏡、口罩(N95型)等,用以保護眼睛和口鼻。
一鍵搜你感興趣的熱門文章
所有發過的高閱讀文章合集
一心只專注做地理的公眾號
聲明:文章素材來源網絡,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Tan-GeographicStudio)綜合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歡迎分享點讚和在看!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點擊閱讀原文有更多驚喜!
點在看留言有驚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