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現代社會中,一提到「寵物」二字,指的多為貓狗。但有一種寵物,卻貫穿了我國的文明,從曾經的神話圖騰,到後來的權利富貴象徵,這種寵物就是「觀賞鳥」。我們國家從商朝開始,到唐朝開始迅速發展,直到清朝,觀賞鳥達到鼎盛時期。為什麼現在的觀賞鳥文化沒落了呢?今天小編就帶你縱穿古今,了解一下我國觀賞鳥的發展歷程。
玄鳥神話的起源:商族,來源於一顆燕子蛋?
商族是是中國鳥文化的開端,是商朝的祖先。商族主要活動在現在的河北省一代,後發展到河南一帶。
《山海經》中天帝帝俊的原型——帝嚳,是商族最原始的祖先,也是中華上古時期部落聯盟的領袖,五帝之一。他有一個兒子,名契。
史書記載:殷契,母曰簡狄,有賊氏之女,為帝譽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契是商族出名的軍事家,神話記載,其出生就與鳥有關。所以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說法。所以那時候人們,把契稱為「玄王」,所以大家都把契奉為商族的先祖。
可實際上「天降玄鳥」中的玄鳥,到底是什麼呢?其實一點也不神秘,玄鳥就是古人對燕子的稱呼。所以根據記載的「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指的就是契的母親吃下了一顆鴿子蛋,然後就生下了契。
所以在燕子來臨的春天,古代夫妻們紛紛去野外舉行求子儀式,如果這個時候妻子懷孕,就說這個孩子是「玄鳥所生」。
玄鳥是商族的重要文化圖騰,顯示了古人們對自然的崇拜,於是從商族開始,鳥兒就變成了中國文化中的重要組成元素。從我國現代出土的商朝青銅器上,頻繁出現「玄鳥」的圖案就可以證實。
籠鳥文化的興起:唐朝,黃鸝是代表
從商朝開始,人們對於鳥兒僅限於崇拜和神話,因為工具和知識有限,鳥兒在那個時期幾乎很難被人們捕獲,所以不會存在所謂的「籠養鳥」。
籠養鳥真正開始流行並迅猛發展,是在唐朝。大唐盛世,國泰民安,各類娛樂活動進入了大家的視線。飲酒文化、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都在大唐時期得到興盛。唐朝時期的代表鳥兒,就是黃鸝。這一點從唐宋詩詞中就可以得到證實:黃鸝是被唐詩宋詞中提及最多的鳥類。
黃鸝受文人雅士的歡迎,憑藉的就是黃鸝優雅的身姿、悠揚的鳴囀和不屈不撓的王者高貴之氣。黃鸝在唐朝的高貴程度之高,被譽為「金衣公子」,而且僅限皇家飼養。因為唐朝皇帝服裝為黃色,黃色在唐朝是禁忌色,所以民間不可能飼養黃鸝。
這就是為什麼現在黃鸝鳥並不是主流的觀賞鳥的重要原因:因為從古時起,人們就沒有飼養黃鸝作為觀賞鳥的意識,正如豬很少被當作寵物飼養一樣。又因為關於黃鸝的飼養知識記載非常稀少,所以就更難以普及。
黃鸝在民間,僅限於出現在詩詞和畫作中。
從唐朝開始,鳥兒就開始與眾多元素結合到一起,最被大家熟如:鳳凰寓意吉祥,喜鵲寓意姻緣,鴛鴦寓意夫妻,鶴寓意長壽……等等。
畫眉和百靈流行,宋朝和元朝和明朝的鳥文化,有一段感人故事
畫眉鳥作為當代最受歡迎的鳥兒之一,最早進入人們視線是在宋朝。歐陽修著有「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的詩句,說明宋朝時期人們飼養畫眉,主要是欣賞其鳴唱。
宋朝過後,元朝來臨,元朝的代表鳥兒就是「百靈」。蒙古人最愛的鳥兒,就是百靈鳥。其實原因也非常明顯:因為百靈鳥為地棲鳥,主要聚集地就是草原,中原以北最為常見。「悽悽幽雀雙白翎,飛飛只傍烏桓城。平沙無樹巢弗營,雌雄為樂相和鳴。」就是元朝歌頌百靈的詩句。
元代民間觀賞鳥的普及,是有史料可證的。元朝有民間養生經,記載了「養生十樂」,而這其中就寫有「聽琴玩鶴」。所謂的「玩鶴」,就是指「養鳥」。從元朝開始,就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自家廳堂掛上別致的鳥籠和色彩絢爛的小鳥,以供自家玩樂和欣賞。
到了明朝,大家不再欣賞畫眉的歌聲了,反而民間流行起了「鬥畫眉」。關於明朝的鬥畫眉還有一段奇妙的故事。
明朝時,有一個叫何亨的生意人,在京城開了一間賣綢緞布匹的店鋪,生意紅火。後來何亨染病去世後,家中的生意便漸漸沒落。接手掌柜的兒子何青山不改富家公子的作風,依舊貪圖玩樂不務正業,每日提著鳥籠到外與人鬥鳥為樂。家境中落,何青山卻不改富家公子本色,不務正業,把鋪子丟給妻子張氏和夥計打理,自己則提著鳥籠到外面,與人玩鳥鬥鳥為樂。最終敗光家業的何青山,在病種的妻子支持下,拿著一隻畫眉鳥去參加皇家舉辦的鬥鳥大賽,最終斬獲第二名,獲得百兩賞賜。最終參賽的畫眉奄奄一息,說了一句話:「相公,我已經盡力了。「何青山這才知道,原來妻子化身這隻鳥兒為他獲得了勝利,回家後發現妻子早已身亡,身上血跡斑斑,仿佛參與了一場惡鬥。
觀賞鳥的巔峰時期:清朝,大名鼎鼎的靛頦加入人們視野
清朝的慵懶生活貫徹始末,其中湧現了無數公子哥貝勒爺,聲色犬馬發展的非常快速。民謠傳「貝勒爺手裡有三寶,扳指核桃籠中鳥」,從清朝開始,觀賞鳥的發展就一發不可收拾。
先是百靈從宮廷鳥發展到了民間,再到大名鼎鼎的靛頦變成進貢專用鳥,而南方的暗綠繡眼結合了高貴的秀氣,成為最火的一種觀賞鳥。
清朝不論從鳥的品種,還是鳥兒相關的用品來說,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牛骨食罐,象牙籠頂,掐絲琺瑯鳥籠,所有與鳥有關的物品都充滿了兩個字:奢侈。
清朝的公子哥們的專用鳥食,製作起來可以點都不比民間的飯菜便宜。所有關於鳥兒的書籍在清朝,都達到了世界巔峰,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連慈禧太后都熱衷養鸚鵡。也正是清朝貪圖玩樂之風流行,才導致了快速的沒落。清朝過後,觀賞鳥的發展便不進反退了。
中國的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映襯了我國歷史的變遷,讀懂觀賞鳥的發展史,也是一種了解我國文明發展的重要辦法。
我們國家從興起,到繁冗,到落後,再到重建飛速發展,天空中的鳥兒,記錄了這一偉大民族的變遷,也記錄了人民生活重點的轉變。
關注我,為大家帶來更多觀賞鳥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