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秦、趙兩國都具有統一列國的實力。秦國在關中地區經過商鞅變法後,已日益強盛,而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制之後,軍力也盛極一時。之後長平之戰趙國大敗,秦軍清點俘虜人數,發現竟有近40萬人。而在這場戰爭中,秦軍部隊也傷亡過半,所以白起對人數眾多的俘虜心有餘悸——萬一他們突然反叛怎麼辦?於是,他作出了一個讓後世兩千多年後依然為之震驚的決定:將俘虜全部殺死。
慘劇就這樣發生了:秦軍假意許諾降兵,說要將他們中身體強健的帶回秦國,而年老體弱傷殘幼小的會放歸趙國。就這樣,近40萬趙國俘虜被分割成若干個小集團,分別遭被砍頭、活埋、槍挑、弓箭射殺……長平地區一時屍橫遍野、丹河的水也被血染成了紅色,河水被屍體阻斷竟斷流多日,可謂慘絕人寰。最後,趙軍中只有240名15歲左右的娃娃兵被放歸了趙國,其意是讓這些人歸趙後散布秦國之威。
關於這40萬俘虜的屍體是怎樣被處置的,歷史上沒有確切記載,但今天的事實,卻是不斷地為人們真實地演示著當年那場殘忍的屠殺。
至今,每逢下雨,生活在長平地區的人們,經常會在古戰場內發現被雨水衝出的人骨。而人們也多次在這片土地上發現「屍坑」,如1995年5月,高平永祿鄉永祿村農民李珠海和他的兒子李有金在耕地時,在一尺的土下發現骨頭,越挖越多,他兒子還發現了幾十枚趙國刀幣,便報告文物部門。經考古人員發掘,此坑約有趙國軍隊屍骨100餘人,往西還有比這更大屍坑兩三個……
在現在長平已經發掘出的17個屍坑中,趙軍戰士的屍骨隨意疊壓,有的在頭蓋骨上還有中箭後的三角傷坑。當地人說,當時在發掘時,還發現有的屍骨的胯骨上還深深地嵌著鐵頭銅尾的箭頭,有的胸腔內遺有箭頭,有的四肢有明顯刀砍痕跡,以及掛有鐵鉤——他們的屍體曾被鐵鉤勾住殘忍懸掛。專家推斷,當年,秦軍將戰俘屍體拋入溝內,僅僅是再填上一層薄土加以掩蓋,可謂殘忍至極……
迄今為止,經考證,在長平等地共發現450多個與長平之戰相關的地名或村莊,如趙莊村,縣誌記載長平大戰後此地一度成為廢墟,趙括死後,當地老百姓將趙括屍體偷回,葬於村北的二仙嶺上,為使子孫後代不忘趙國,遂將此地改名為趙莊。再如谷口村,相傳是白起坑殺趙軍最多的地方,這裡曾挖掘發現了大量趙國士兵遺骸,因此,谷口村又名殺谷、哭谷、省冤谷……
這些遺址中,最為著名的無疑是骷髏山與骷髏王廟。史書記載,唐玄宗李隆基曾巡遊至此,見白骨遍野,頭顱成山,情形觸目驚心,遂將此地命名為骷髏山,在山旁修建骷髏王廟,「擇其骷骨中巨者,立像封骷髏大王」。現骷髏王廟為清代遺構,廟內塑有趙括夫婦像。明代詩人於達真曾在此賦詩一首,寫出了唐玄宗的震驚,也寫出了白居易、陳子昂、朱元璋等人巡遊此地後的心聲:「此地由來是戰場,平沙漠漠野蒼蒼。恆多風雨幽魂泣,如在英靈古廟荒。趙將空餘千載恨,秦兵何意再傳亡?居然詞宇勞瞻拜,不信骷髏亦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