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旦,民間也叫"陽曆年"。所謂「陽曆年」是和「陰曆年」相對而言的,現在在民間,大家都把春節叫做陰曆年。
那麼,陽曆和陰曆,究竟有什麼區別呢?簡單說來,太陽為陽、月亮為陰;陽曆就是按照太陽運行的規律制定的曆法,陰曆就是按照月亮運行規律制定的曆法。
所謂曆法,是人們為了日常生活、生產的需要,根據天象而制訂出來的標記和測量時間的方法;所謂天象,就是天體(主要是太陽、月亮)的外觀形象。
陰曆就是老百姓常說的農曆。農曆是中國的傳統曆法,因為這種曆法主要是服務於農業生產的,故稱農曆。農曆還有一些其他名字,如「殷歷」「古歷」「漢歷」「黃曆」「夏曆」和「舊曆」等。
陰曆按照月亮的月相周期來標記時間,具體方法是: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
所謂的月相,指的就是我們所看到的月亮的模樣,也就是眾所周知的所謂「月有陰晴陽缺」;具體是朔、上弦、望、下弦四種。
朔指的是每月初一,此時看不到月亮;望,指的是十五,看到的是圓滿的月亮。所謂「朔望月」,指的是月亮從這一次月圓到下一次月圓,周期大約是三十天。
而上弦月是說每月十五月圓前的月亮,十五之前、月亮一天天變大;下弦月,是說每月十五月圓後的月亮,十五過後、月亮一天天變小。上弦月和下弦月外觀形象的不同是,上弦月的右邊或上邊是圓邊,下弦月則相反。
伴隨著我國的傳統曆法而產生的二十四節氣,名稱最早出現在西漢的《淮南子·天文訓》,千百年來、一直被我國人民用於指導農業生產。二十四個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陽曆又名「太陽曆」,也叫「公曆」或「西曆」,是一種公元紀年法(公曆),最初是古埃及人根據太陽的運行規律發明的。
古埃及人發現,尼羅河水開始上漲的這一天恰巧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出現在地平線的日子。而天狼星出現的周期約365天,他們就把這一天定為一年之始。
古埃及的曆法傳入歐洲後,1582年,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批准頒行了這種紀年法,後經不斷完善,演變成今天世界上通用的公曆(陽曆)曆法。這種曆法以地球繞行太陽一周為一年,在此基礎上、把一年分十二個月。
由於這種曆法最初通用於西方的各個國家,我國是在民國初年引進使用時,人們就稱之為「西曆」。中國採用這種新型的曆法後,原來的傳統曆法就被稱作「舊曆」;對應地,陽曆也稱「新曆」。
早年間,中國人有將來自於國外的東西以「洋」字冠名的習慣,故陽曆有時也會被稱為「洋歷」。
#2021年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