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檔案|元旦: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公曆新一年的第一天

2020-12-04 封面新聞

文/張沛淇(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元旦,即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是公曆新一年的第一天。元,謂「首」;旦,謂「日」;元旦意即「首日」。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中國古代曾以臘月、十月等的月首為元旦,漢武帝起為農曆一月一日,「中華民國」起,為公曆1月1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公曆1月1日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國也被稱為陽曆年。

元旦來歷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農(夏、陰)歷正月初一。

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元旦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徵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

在漢語各地語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在中國,元旦已被列入法定假日。由於世界各國所處的經度位置不同,各國的時間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不同。中國是世界上第12個開始新年的國家。

元旦,據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歷史。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

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

從漢武帝起,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1912年1月13日,孫中山發布《臨時大總統關於頒布曆書令》,責成內務部編印新曆書。隨後又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不叫元旦。

這一年,孫中山讓出最高權力,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剛開始,袁世凱還表示遵循孫中山的一切政令,包括繼續推行新曆。於是,在中國就出現了兩種曆法體系:一種是官方推行的西洋陽曆體系,作為公共行政、執法、國際交往的時間標準;一種是傳統社會的農曆體系,人們按習慣沿用,服務於農時與日常社會生活。當時,政府雖然強力推行新曆法,但也考慮到民眾生活的需要,採取調和折中的方式。

1914年1月,民國政府內務部在致袁世凱的呈文中提出:「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袁世凱考慮到其他少數民族的習慣問題,只批准「元旦為春節」。由此,傳統農曆新年歲首被官方正式易名為春節,傳統的「元旦」「新年」名稱被安置在公曆1月1日這一天。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曆。為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前後,因此把農曆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曆1月1日定為元旦。至此,元旦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

相關傳說

傳說,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時,堯在位時勤政於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百姓愛戴。但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

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

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史書記載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 的記載。

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了元旦慶賀情景。

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一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一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一詩中謂之元朔。

習俗文化

一、杯盤碎片送朋友。

丹麥人在元旦前夜,家家戶戶都要將平時打碎的杯盤碎片收集起來,待夜深人靜時偷偷地送至朋友家的門前。元旦的早晨,如果誰家門前堆放的碎片越多,則說明他家的朋友越多,新年一定很幸運。

二、摔瓶打罐扔臉盆。

義大利的一些地方,元旦前夜午夜時分,如果你在路上行走是很不安全的,因為這時人們都要把屋裡的一些破舊瓶、缸、盆等扔出門外砸碎,以示除舊迎新。

三、喝光餘酒交好運。

法國人在新年到來前,各家一定要把家中的餘酒全部喝光,以致許多人喝得酩酊大醉。他們認為,元旦時如果家中還有剩餘的酒,新一年裡要交厄運。

四、深更半夜吃葡萄。

西班牙人在元旦前夜全家團聚。到12點時,以教堂鐘聲為號,爭著吃葡萄,每敲一下鍾,必須吃下一顆葡萄,而且要連著吃下12顆,表示來年一帆風順。

五、飲食。

中國古代元旦飲食豐富多彩,《荊楚歲時記》的記述就是集中體現。

南朝時,荊楚地區元旦拜賀畢,接著是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táng)、五辛盤.進敷於散,服卻鬼丸,各吃一個雞蛋。其中有桃湯飲料、食品,還有藥物,一應俱全,各有其特殊含義。

椒柏酒。在東漢《四民月令》中已經出現。椒是花椒,古人說椒是玉衡星之精,氣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輕耐老;柏是柏樹葉,古人視為仙藥,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別浸製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飲用。飲椒柏酒可去病長壽。

南朝庾信《正旦蒙賚酒》:「正旦闢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描繪了元旦朝賀受到賞賜椒柏酒的喜悅心情。

唐代武平一《奉和元日賜群臣柏葉》一詩,以「願持柏葉壽,長奉萬年歡」之句,表達以健康長壽之身服務萬年天子的願望。

飲椒柏酒在民間一直流傳下來,明代山東歷城、浙江嘉興均有此俗。

桃湯。即取桃之葉、枝、莖三者煮沸而飲,古人以桃為五行之精,能厭伏邪氣。制百鬼,故飲之。

膠牙餳。隋杜公瞻注釋《荊楚歲時記》膠牙的含義是「使其牢固不動」。膠牙餳實際上此俗寄託了長壽的美好願望,因為牙齒堅固,能吃能喝,自然身體健康。隋注還說「今北人亦如之」,可見此俗的廣泛性。

自居易《歲日家宴戲示弟侄等兼呈張侍御殷判官》有「春盤先勸膠牙餳」之句,反映了唐代元目的食俗。不過,膠牙餳在南宋以後作為送灶的供物,慢慢地從元旦食品中消失了。

五辛盤。作為元日食品,最早見於吳晉間周處的《風土記》,說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發五藏氣」(《玉燭寶典》卷一引)。

五辛菜是五種有辛味的菜,《荊楚歲時記》隋注說是大蒜、小蒜、韭菜、雲臺、胡荽。如《風土記》所說可活動五臟,是祈求健康的東西。《荊楚歲時記》注引《莊子》說:「春日飲酒茹蔥,以通五藏。」可見元日食辛菜的傳統由來已久。

隋唐時代的孫思邈在《食忌》中說:「正月之節食五辛,以闢厲氣。」(《歲時廣記》卷五91)而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又說:「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謂之五辛盤。杜甫詩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是矣。」這種食辛盤迎新當是晚起的意思。

雞蛋。各人吃一個雞蛋的習俗,在吳晉間的《風土記》中已出現。

《風土記》說「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練形是道家用語,指修鍊形體,認為可以成仙。生吃雞蛋是為了長生。

《太平御覽》卷二九引《荊楚歲時記》說:「梁有天下不食葷,荊自此不復食雞子,以從常則。」即梁武帝信奉佛教,不再吞食屬於小葷的雞蛋。

湯餅。是指古代凡小麥麵製品用水煮的食品,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餅法」中,講了「水引餺飥法」,其中「水引」製法:「挼(ruó)如箸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挼令薄如韭葉逐沸煮。」餺飥「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愛,亦自滑美殊常」。可知水引和餺飥屬於同一類型食品,只是水引似今麵條,餺飥似今長揪皮。

其實,宋人說的「年餺飥」是一句概括語,也包括了水引。北宋《歲時雜記》說:「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餺飥,或此之類。」(《歲時廣記》卷五引)索餅就是前代的長引。長引是說拉長的東西,索餅指像繩索一樣細長的餅,兩個名稱講的都是形狀細長的食物。由上可知,宋代元旦流行吃麵條之類的食品。

年糕。又稱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製成,年糕北方則為黏黍。年糕的歷史悠久,漢朝的米糕已有「稻餅」、「糕」、「餌」、「餈」等名稱。

6世紀食譜《食次》就有年糕「白繭糖」的製法,北朝《齊民要術》記載了將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

元旦吃年糕盛行於明清時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記載,正月元旦,「夙興盥激,吃棗糕,日年年糕。」北方河北嘉靖時《威縣誌》說,當地吃「蒸羊糕」。在南方,江浙的蘇州、嘉定等地方志稱「節糕」,明正德廣東《瓊臺志》記載當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濈(jí)蔗糖或灰汁籠蒸春糕,圍徑尺許,厚五六寸,雜諸果品歲祀,遞割為年茶,以相饋答。」其形制類似今天的生日蛋糕。

清顧祿《清嘉錄》卷十二記載更為詳細,說將黍粉和糖為糕,叫做「年糕」,有黃色和白色之別。大的一尺見方為「方頭糕」,還有像元寶的「糕元寶」,用於除夕供先、親戚朋友間的贈答。

此外,還有細長的「條頭糕」、寬大的「條半糕」。過節時富家僱人制糕,一般人可在糕店購買。

六、詩話

宋吳自牧《夢梁錄》中《正月》開篇話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

古代元旦宮廷有賀歲之禮,規模宏大而隆重。三國時曹植《元會》詩:「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

唐白居易《七年元日對酒五首》之二:「眾老憂添歲,餘衰喜入春。年開第七秩,屈指幾多人!」唐代另一詩人成文斡寫有《元旦》詩:「戴星先捧祝堯觴,鏡裡堪驚兩鬢霜。好是燈前偷失笑,屠蘇應不得先嘗。」

唐人孟浩然寫了一首《回家元日》詩:「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桑野猶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佔氣候,共說此年豐。」

古代元旦有貼春聯的習俗。南宋詩人陸遊的《已酉元旦》詩:「夜雨解殘雪,朝陽開積陰,桃符呵筆寫,椒酒過花斜。」宋伯仁《歲旦》詩:「居間無賀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隨人換,梅花隔歲香。」詩中的「桃符」、「桃板」即指春聯。

北宋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明代陳獻章的《元旦試筆》有如一幅「樂歲圖」。詩人在詩中寫道:「鄰牆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晚風何處江樓笛,吹到東溟月上時。」

清代愛國詩人張維屏的《新雷》,雖未用「元旦」、「元日」等詞彙,卻以元旦為題,寫出人們賀歲、迎春的喜悅:「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

毛澤東1930年1月寫了一首《如夢令·元旦》:「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上山下,風展紅旗如畫。」欣賞這首詞,猶如走入一幅壯闊的風景畫,全詞淋漓酣暢,清新自然,充滿了樂觀、昂揚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1942年,董必武在重慶寫了一首七律《元旦口佔用柳亞子懷人韻》:「共慶新年笑語譁,紅巖士女贈梅花。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只有精忠能報國,更無樂土可為家。陪都歌舞迎佳節,遙祝延安景物華。」欣賞這首膾炙人口的佳作,覺得字裡行間浸透著詩人對革命事業的一片赤誠。其時抗戰維艱,惟有精忠報國,方可期來日樂土安家。

詩中所說的「勝利茶」,是當時重慶商店裡出售的紙包茶,意在預祝抗日勝利。以新鮮事物為掌故入詩,可見董老對舊體詩的革新意識。

相關焦點

  • 元旦是公曆新年,是什麼來歷,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習俗
    元旦是公曆新年,是什麼來歷,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習俗文/@成長新視點元旦,是中國公曆新年的稱呼,也叫陽曆年、公曆年和新曆年。元旦,也是世界人民的新年。元旦的來歷,在中國頗為曲折,節日的形成背後有著很多故事。元旦習俗,也與春節的習俗有所不同。
  • 元旦放假2021年放幾天 2021元旦如何放假
    大家會發現,2020年所有的節假日已經過完,想要放假只能等到2021年的元旦和春節。目前,離2021年元旦還剩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但是,大家知道元旦放假幾天嗎?又是怎麼放假,要不要補班呢?來看看吧!元旦放假2021年放幾天  關於2021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2021年元旦放假一共3天。
  • 2020年元旦是幾月幾日星期幾,2020年元旦放假安排時間表
    元旦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天,有一些國家也將元旦作為新年,但是每年的元旦都是固定的時間,那麼2020年元旦是幾月幾日星期幾呢?2020年元旦的日期:2020年01月01日 星期三拼假建議:請2天年假(12月30、31日或1月2、3日),可連休5天。
  • 元旦:坦然地隨波逐流
    但首先聲明的是,此「元旦」不是那「元旦」,並非通稱的公曆1月1日,而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舊稱「元旦」。看樣原先的「元旦」實指農曆新年首日,與今時公曆虛虛實實,既不同頻也不在一個節奏。如此今天的意義就不大,紀念今天的緣由,類似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或許一次也不可能,逝者如斯夫,《劈棺驚夢》多麼像男人自己贈與自己的箴言。
  • 2021年的第一天,祝大家元旦快樂!
    大城通祝大家闔家歡樂、萬事如意! 元旦的由來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時間,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代吳自牧《夢梁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 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 元旦的演變過程和由來
    元旦其實元旦的的稱呼,是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對新年的一個統稱,在公元紀年裡,新年的第一天。元旦在漢武帝之前,新年的第一天、月份基本上都不一樣的,主要是根據所使用的曆法而定元旦的日期、月份,在夏朝時期,所使用的曆法為夏曆
  • 新年的1月1號,為什麼稱為「元旦」?
    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曆。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 【閉館通知】包頭市青少年發展中心元旦閉館通知
    元 旦 小 知 識  元旦是公曆新年的第一天,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著過元旦的習慣。在中國古代是以農曆或者臘月的第一天作為元旦,到了民國時期才改為現在的形式。  我國的元旦最早起源於 三皇五帝時代 中的顓頊時期,距今已經有了五千多年的歷史了,雖然期間有著多次調整,但仍然保留至今,可謂是歷史悠久。到了新中國成立,經過一番商討才最終決定,將每年公曆的一月一日定為元旦節。  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過元旦,習俗也各有不同。
  • 元旦的現代和傳統區別,大水牛測繪為您詳解,遲來的元旦祝福
    關注↑↑↑我們獲得更多精彩瞬間2021喜迎元旦,所有的測繪人終於可以放下測繪產品,陪伴在家人身邊,和樂融融的享受節日的美好!元旦是西元1月1日。「元旦」一詞,或許看著很像傳統節日,其實它是也不是,現在的人們雖然也是過的「元旦」,但是和曾經的元旦完全沒有任何關係。
  • 年年歲歲花相似,古今元旦各不同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在《晉書》。元,謂之「始」;旦,謂之「日」;元旦故意味著「初始之日」。中國歷史的元旦,一般就是農曆正月初一,與現在的公曆元旦「新曆年」不一樣。據史料記載,「元旦」稱謂頗多,如元日、元正、元辰、開年、元春、上日、華歲等,但「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
  • 2021年元旦放假安排幾天 適合結婚嗎
    距離2020年的結束只剩下一個多月,而2020年的節假日也已經結束,如果想要迎來下一個放假的日子,那就只有 2021年的元旦。那麼2021年元旦放假安排幾天?2021年元旦適合結婚嗎?  2021年元旦放假安排幾天  2021年元旦並非中國傳統節日,它是世界大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
  • 元旦節假日與公元紀年
    元旦為一年四季之始,五運六氣曆始於大寒,太陽曆始於立春,太陰曆始於正月初一,非羅馬帝國凱撒紀念日也。凱撒紀念與耶穌誕辰非節氣紀年,雖為世界公用,與中華幹支紀年己亥新年無關。言紀時可也,非年之謂也。公元是「公曆紀元」的簡稱,是國際通行的紀年體系,以傳說中耶穌基督的生年為公曆元年(相當於中國西漢平帝元年)。公元常以 A.D.
  • 趣說「元旦」:春節、陽曆年傻傻分不清楚
    古時「元旦」源頭在哪裡? 按字面意思解釋,「元」謂之「首」,「旦」謂之「日」,兩個字結合起來,可以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所以,「元旦」又稱為「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也就是現在常說的「正月初一」。 據說,古代元旦起源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餘年歷史。
  • 元旦來了,春節臨近了!2020年真走完啦?易經:再等30多天
    馬上就是元旦,伴隨著新年敲響的鐘聲,很多人希望重新上路,以全新的、昂揚的、歡悅的心情,來迎接敦厚祥和的金牛年。翻閱老黃曆,2021年的元旦,是2020年的1月1日,農曆的11月18日。網絡中,有不少人認為,伴隨著元旦的來臨,就可以和2020年說拜拜了,也就可以告別2020年看上去漫長又難熬的一年了。
  • 元旦英語怎麼說?鼠年元旦賀詞(中英對照)
    1.元旦節   元旦英語詞典中的解釋:New Year's Day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year. In Western countries this is the 1st of January. 元旦節是新年的第一天。在西方國家,元旦節是一月一日。
  • 2021年元旦創意手抄報,看這篇就夠了,趕緊收藏起來
    再過幾天就迎來2021年 創意DIY祝大家元旦快樂 新的一年新的開始 大家要更加幸福快樂 家有小學生的,元旦手抄報肯定少不了 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元旦手抄報
  • 元旦是陽曆年、春節是陰曆年。陰曆、陽曆,是怎麼回事?
    今天是元旦。又叫「陽曆年」。所謂「農曆新年」是相對於「農曆新年」而言的。人們稱春節為農曆新年。那麼,陽曆和陰曆有什麼區別呢?新月是指每個月的第一天,當月亮看不見的時候;希望是指十五天,當月亮是滿月的時候。所謂「新月」,是指月亮從這個滿月到下一個滿月,周期約為30天。最後四分之一的月亮是指每月十五日滿月之前的月亮。在每月15日之前,月亮一天比一天大。第二季度的月亮是指每月十五日滿月之後的月亮。每個月15日以後,月亮一天比一天小。
  • 2018年元旦新年祝福與賀詞大全 狗年2018狗年簡訊微信說說祝福語
    45.元旦到,「旦」去的是煩惱,「旦」不去的是逍遙; 「旦」下的是急躁,「旦」不下的是喜報;元旦,「旦」開的是喧鬧,「旦」不開的是歡笑!元旦快樂!  46.新年第一天的風,捎給你最溫柔的問候;新年第一天的陽光,送給你最溫暖的感動;新年第一天的鳥鳴,帶給你最快樂的心情;新年第一天的簡訊,發給你最真誠的祝福!元旦快樂!新年快樂!
  • 2021年元旦手抄報模板+好詞好句好段,看這篇就夠了,小學生家長收藏!
    從漢武帝起,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