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對印度乃至於全球智能型手機產業而言都是嚴峻的一年,一方面,COVID-19疫情嚴重打擊市場供需,但基於廣大人口基數及產品低滲透率,印度仍能保持明顯優於其他市場的出貨成長。
另一方面,中美貿易戰延燒下,儘管先天仍有許多不利的結構性因素存在,但印度作為區域生產基地的吸引力也正在提升中,這個趨勢不僅驅使臺灣三大蘋果代工廠在印度加速布局,連印度本土手機組裝廠、甚至是整個手機供應鏈都可能雨露均沾。
在其他成熟手機市場瀕臨飽和、必須期待5G重新刺激需求的情況下,印度半數以上人口仍未曾使用智能型手機的現象,將進一步凸顯印度作為智能型手機需求引擎的價值。此外,在蘋果供應鏈大舉投資印度後、以及印度政府的手機製造獎勵加油添柴下,未來幾年內,印度手機產量佔比可望大幅提升,全球手機生產出口基地的地位指日可待。
印度2020年手機市場多災多難 新一波低價創新醞釀中
印度約14億人口中有近10億人口尚無緣擁有1支智能型手機,因此各業者無不看好印度市場的潛在市場價值,印度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僅次於中國大陸的第二大智能型手機市場,其與美國的差距也將進一步擴大,IDC預估,2021年印度智能型手機出貨量將達1.68億支,大幅超越美國同期的1.41億支出貨。
儘管如此,不能否認的是,印度功能型手機升級至智能型手機用戶的速度已經明顯減緩,2019年已經跌破兩位數字比率,2020年上半,一方面受到印度將手機加值稅上調6個百分點,其次是長達數個月的封城措施,第三,印度於2020年出現獨立建國以來第一次技術性衰退,導致印度智能型手機出貨遭到腰斬,2020年下半需求雖然爆發,卻也難以彌補2020年上半所留下的巨大缺口。
印度智能型手機市場仍有機會再獲一劑強心針,有鑑於印度仍有數億不願升級至智能型手機的功能型手機用戶,2020年已有Google與Jio Platforms合作打造超低價行動OS及智能型手機,電信業者也重啟交叉補貼策略,以低價智能型手機爭取用戶升級,Google、高通另外投資HMD Global,希望打造出更適合新興市場需求的低價手機,而其中最值得觀察的是,Jio Platforms能否在Google的協助下,再次掀起JioPhone在4G功能型手機市場所創造的奇蹟。
這意味的是,過去數年間,全球智能型手機平均銷售單價的下滑,主要是拜中國品牌在供應鏈優勢、成功成本管控下為市場帶來高性價比手機所賜,但接下來全球智能型手機市場的低價創新將進入下個階段,其中印度業者、以及主攻新興市場的業者將扮演主導性角色。
蘋果印度走出谷底 對競爭者威脅大增
2018~2019年間是蘋果在印度的低潮,這段期間iPhone在印度市佔率大幅下滑,並跌到1%的水平,在其他業者順利從印度持續成長的智能型手機市場大餅中獲益時,iPhone銷售反而從2017年的340萬支腰斬到200萬支不到,但蘋果在經過2019年的深蹲(包括重新整頓營銷團隊、調整通路合作夥伴等)後,於2020年逐漸反彈,預計2021年起將重新在高階手機市場對一加、三星電子等業者帶來強大威脅。
蘋果2019年會計年度在印度營收衰退19%、淨利衰退20%,但在2020年會計年度,蘋果營收年增29%,淨利成長25%,此外蘋果也在10月底發布財報時表示,其7~9月印度營收創下歷史新高,只是蘋果並未透露具體數據。
蘋果2020年在印度走出谷底,2021年也可望進一步成長,主要因素包括,蘋果供應鏈正大舉進軍印度,無論新、舊款或旗艦及中階的iPhone SE生產都蓄勢待發,有助為為蘋果省下逾20%的手機關稅,以及介於10~20%之間的零組件關稅。
此外,在iPhone提高印度在地附加價值後,也為蘋果設立在線門市及實體旗艦店鋪路,10月時蘋果在線門市已開張營運,2021年將有1~2家蘋果自有實體旗艦店開張,讓蘋果能夠進一步確保在印度的銷售及服務質量。
蘋果大軍助陣 印度手機供應鏈加速成形
自Narendra Modi上任以來,印度一直將電子製造視為重點扶持的產業,並且在手機製造領域達到可觀成就,使印度在短短幾年內成為世界第二大手機生產國,但延燒已經超過2年的中美貿易戰將讓印度手機製造更上層樓。
印度過去幾年間已經公布多項政策以吸引手機製造業者前往投資,例如2019年下半起先後調降企業稅、放寬代工業外資持股規範,放寬零售業外資經營規定、以讓蘋果供應鏈落腳換取蘋果在當地設自有旗艦店及在線門市。
2020年這股趨勢進一步加快,蘋果三大代工廠中,緯創印度Kolar新廠已經投產,並正準備擴大產能,鴻海已經開始生產更高階的iPhone,和碩則於2020年在印度申請設立子公司,並敲定在印度投資15億美元。
除了臺灣業者外,印度電子信息科技部長Ravi Shankar Prasad表示,即使是在疫情期間,印度仍成功吸引約8~9家的蘋果供應鏈前往,而2014年時因為諾基亞(Nokia)撤離而留下的空曠諾基亞經濟特區近一年也受惠於Salcomp等蘋果供應鏈進駐而再次恢復活力。
目前印度蘋果供應鏈主要分布在以南方清奈及邦加羅爾一帶,已經與北方由三星電子、步步高集團及印度本土OEM/EMS業者如Dixon Technologies等業者所在的北方邦諾伊達遙相輝映,形成印度兩大手機生產重心。
除了中美貿易戰外,印度於2020年4月公布、10月確定獲得補助業者列表的手機製造獎勵計劃生產連結激勵(PLI)被視為足以掀起下一波印度手機供應鏈投資熱潮的另一關鍵,在這項總額約66億美元的計劃中,印度希望在未來5年內實現1,500億美元的手機產值,其中,蘋果供應鏈及三星電子雙雙向印度政府承諾,將各自達成500億美元的生產目標,其中有60%將用於出口。
印度行動電子協會(ICEA)估計,在生產聯結激勵的刺激下,印度包含手機、售後服及零組件在內的出口額將以每年54%的速度成長,到2025年時將達到1,590億美元。在具指標性意義的iPhone生產中,DIGITIMES Research估計,未來數年內,印度將佔iPhone全球產量的3成。
生產聯結激勵中,鴻海、和碩、緯創及三星在內的外國業者必須生產出廠價格1.5萬盧比(約200美元)以上的手機始能獲得補助,但彭博旗下研究機構Bloomberg Intelligence認為,有鑑於近年印度中階以上手機的銷售佔比連年提升,鴻海等業者也將從中高價手機製造活動中受惠。
在臺灣、南韓供應鏈布局印度之際,生產聯結激勵以及中美貿易戰分化供應鏈,也成為印度本土手機供應鏈崛起的契機,印度本土業者近期已承諾將加碼投資,以滿足生產聯結激勵的補助資格,但由於美國電信商減少採購中國ODM手機,讓印度ODM獲得轉單,中國ODM業者如聞泰、光弘本身也在市場需求及關稅壓力下,近年已擴大投資印度。
近期擴大委外代工對象的HMD Global一方面強化與中國ODM業者的合作,另一方面也已經開始在印度業者間尋找可能的委外合作機會,顯示中美貿易戰及印度補助政策不僅帶動臺灣、南韓業者在印度的投資,也嘉惠規模較小的印度本土業者。
印度仍難挑戰中國
DIGITIMES Research認為,中國、越南及印度將成為手機製造的三大基地,但Bloomberg Intelligence也指出,由於印度在發展製造業上仍存在瓶頸,因此印度難以動搖中國作為最主要生產基地的地位。
Bloomberg Intelligence表示,中印關係不睦、進口高關稅及盧比疲軟,恐成為印度吸引電子業者投資的障礙,雖然印度致力建立起更完整的手機製造供應鏈,但受到數十年來進口替代政策的影響、印度本土供貨商競爭力不足,以致印度逾半手機零組件仍須仰賴中國進口,同時須支付高昂關稅。
在另一方面,即使退而求其次,雖然印度因為其龐大成本低廉的年輕勞動人口而獲得製造業者肯定,但相較之下,製造業者更青睞越南在低成本人力及政策優惠上所具備的投資吸引力。(作者:蕭景嶽/編輯:HQBU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