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隊作戰實力多強?美日兩國客觀評價:40年不打仗依舊是雄獅

2021-01-08 涵瑋譚歷史

自對越反擊戰後,中國軍隊就沒有再打過仗,四十年裡沒有經過實戰檢驗,中國軍隊的作戰實力到底怎麼樣?是不是還依舊強大?

中國古代的軍事實力強大,周邊的小國俯首稱臣,很多國家自願成為我國的藩屬國。但自從乾隆閉關鎖國後,中國錯過了工業革命,國力愈發的弱小,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英國人利用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但這還只是屈辱的開端,列強們紛紛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清政府無力阻擋,只好割地賠款。

到了新中國後,儘管我國還一窮二白,但在軍事發展上一直高度重視,1964年原子彈成功試爆,標誌中國進入了核軍事時代。在科學家們的日夜研究中,我國的軍事實力也步入高速發展的新時期。

儘管和平成為全球各國發展的主旋律,但軍事威脅一直沒消失,局部地區的矛盾衝突仍舊存在,只有軍事實力強,才不會被其他國家威脅,才能在國際爭端中不顯得被動。

如今中國軍隊已經四十年沒經歷戰火,現代的作戰水平究竟如何?

美日兩國就有著十分中肯的評價,即便四十年無戰事,依舊是雄獅。實際上每次的軍運會上,中國軍人都能獲得優異的成績,不僅為祖國爭來了榮譽,也讓全球看到中國軍人的實力。

我國在武器裝備上,目前也擁有著殲-20戰鬥機、航母、萬噸大驅、雷射武器、大型運輸機等精良武器,軍事裝備排名全球前三。如今我國已經布局了海陸空三位一體的核打擊體系,中國軍隊的作戰實力逐年上升。

我國自古就崇尚和平,並不會因軍事實力強大而威懾周邊其他國家,但也正因軍事實力的強大,在國際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今後還會繼續加強軍事研發,扮演了大國的角色。

相關焦點

  • 談航母作戰體系、回應美日言論,國防部記者會要點一覽
    國防部新聞局副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任國強就航母作戰體系建設、聯合作戰綱要實施和文職人員招聘等軍隊建設情況作了介紹,並針對近期日、美等國有關言論進行了回應。據報導,日本防衛研究所11月中旬發布《中國安全戰略報告2021》稱,中國正擴大軍備攻勢,試圖加強以科技為核心的軍事力量,日本除了美日同盟威懾力外,還應進一步尋求獨立自主防禦態勢。任國強表示,該報告對中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妄加評論,有關言論不客觀、不負責、不專業,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 中國實力當真被高估?印度青年:「中國軍隊比印度強」就是誤解
    此前,印度媒體在網上發起了這樣一份調查:「中印兩國軍事實力孰強孰弱?」對於這個問答,50%的民眾認為,中國的軍事實力比印度要強大的多,並表示這是客觀事實。然而對於一些活在自己世界裡的印度青年來講,這個答案是不能接受的,他們甚至表示:印度人普遍高估了中國,「中國軍事比印度強」就是誤解。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 治良匡成:從地震救災看中國軍隊作戰能力
    實際上,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軍隊在抗震救災中的表現並不亞於一場戰役,從解放軍抗震救災過程中的快速反應、指揮、通訊、保障等能力可以反應出中國軍隊的作戰能力。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看到成績,也要注意不足。在充分肯定中國軍隊此次救援行動的卓越表現的同時,還應該認真總結教訓與不足。只有勇於並善於認識和糾正自己不足的軍隊才能不斷完善和強大。只有辨證地看問題,才會使我們的人民軍隊更加戰無不勝。
  • 中日海軍實力哪家強?美媒:中國海軍超過日本但日本後臺更硬
    在東亞地區,中日無疑是兩個最具影響力的大國,這主要反映在兩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上面。自二戰結束以來,雙方致力於發展經濟和國防事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日兩國的海軍實力到底孰優孰劣呢?對此,美國媒體給出了一個答案。
  • 趙學功:冷戰時期美日關係嬗變的主要軌跡
    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 日本「自主外交」趨勢日見明顯。1956年10月, 日方不顧美國阻撓, 與蘇聯達成協議, 結束了兩國的戰爭狀態, 恢復了雙方的外交關係。與此同時, 日本國內的反美情緒開始高漲, 雙方的矛盾集中在《美日安全條約》問題上。1955年8月底, 日本政府向美方正式提出修訂這一條約。
  • 美媒最新報導:中美特種部隊作戰實力比較,中方實力成全球焦點
    美媒在12月1日的採訪中談到:比較在過去的20年裡,在美國及其盟國進行中東作戰的時候,中國軍方時刻密切關注美國特種部隊,不管從行動,計劃各個方面。中美兩國特種作戰部隊實力是全球重要首選對象,起到了決策者和軍事領導的重要任務角色。隨著科技進步,中國逐漸對軍隊正在投入越來越多的資源,來建立屬於自己的專屬特種作戰部隊,加強自身實力。在1990年代後期,逐漸轉變中國的現代特種作戰仍然是一個相對較新的現象。
  • 中國近海磨刀霍霍!美日聯合軍演動用5萬大軍,俄羅斯已發出警告
    美日的磨刀霍霍,顯然就是在劍指中國,畢竟美國在我們周邊已經舉行了多場軍事演習,其根本目的就是對我們形成所謂的戰略威懾 中國周邊,類似這樣的演習,無論是雙邊的、還是多邊的,預計今後會越來越多。
  • 臺灣倒向美日印澳,與美完善整體防衛,步步走向絕路
    其實,臺灣更想加入美日印澳聯盟,這樣就更有了對抗中國大陸的靠山。今年以來,美印日澳四國合作密集,合辦馬拉巴爾海上軍演、政治會談、貿易合作,無不處處針對中國。臺灣此時跳出來要和這四國共享情報,就是看重了這四國共同對抗中國大陸的態勢。
  • 冷戰時期美日關係嬗變的主要軌跡
    20世紀50年代,日本一方面積極支持並配合美國的冷戰戰略,包括對中國實施經濟封鎖、直接和間接參加韓戰等,另一方面利用美國的經濟援助全力發展經濟, 1955~1960年日本經濟年平均增長率為8.5%。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日本「自主外交」趨勢日見明顯。1956年10月,日方不顧美國阻撓,與蘇聯達成協議,結束了兩國的戰爭狀態,恢復了雙方的外交關係。
  • 美國報告指出:中國海軍規模雖已是亞洲第一,但有兩點比不上日本
    但是在幾個特定領域,美國認為中國海軍與日本的海上自衛隊存在一些差距。美媒如何看待中國海軍?據美國福布斯網站報導,在艦艇的平均噸位上,中國海軍落後於日本,日本艦艇的平均噸位比中國艦艇大45%。一般情況下,艦艇的噸位是衡量一艘戰艦作戰能力的重要標準之一,艦艇噸位越大,可以在海上停留的時間也就越長,戰鬥力相應更強。
  • 美媒:中國海軍規模已經超過日本海上自衛隊 但單艦平均實力落後
    報告稱,雖然中國海軍從數量上看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海軍,但數量規模大,不代表質量高、戰鬥力強,比如,中國海軍艦艇雖然眾多,但大部分排水量小,戰鬥力弱,因此在艦艇的平均噸位上,日本海上自衛隊仍然領先中國海軍。「更重要的是,一旦有事,海上自衛隊能得到美國的幫助」。
  • 日本軍事攻擊性增強 美日或聯手幹涉東海爭端
    美日修訂「指針」的多重考慮  《美日防衛合作指針》是框定美日軍事安全合作的一份雙邊文件,迄今已分別於1978年和1997年先後發表過兩份。2015年4月27日,美日兩國在華盛頓正式發表了其同盟歷史上的第三份指針——「15指針」,至此,美日間醞釀了近3年的指針修訂工作宣告完結。
  • 為什麼適合叢林作和島嶼作戰的日本軍隊,在紐幾內亞島死傷慘重?
    日本軍隊在二戰時期,可以說是所有國家的軍隊中比較強大的一支部隊,特別是日本軍人的單兵素質,可以與德國相媲美,如果不考慮日本人的裝備和火力,日本單兵作戰的能力,可以評價為世界第一,然而日本是一個島國,日本士兵在,海島以及叢林作戰的能力尤為更強,甚至連美軍,都十分的頭疼,雖然,日本十分擅長叢林或海島上面作戰了
  • 偷襲珍珠港,美日兩國到底損失有多大?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在山本五十六的指揮下,成功偷襲了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重創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美日兩國開始了長達三年零八個月的血腥拼殺。那麼這次珍珠港偷襲事件中,美日兩國到底損失有多大呢?
  • 展望|寫給2035年的中國軍隊
    今天,當我們站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的時間門檻,藉助這幾名中國軍人的視角,來遠眺一支軍隊的2035年,我們看到的是改革強軍的澎湃大潮,聽到的是每名軍人的激越步伐。
  • 美日安保扯上臺灣日立場突變 中日關係遇雷區
    分析人士將這一舉動稱為日本表現出與實力迅速增長的中國進行對抗的意願。    如果臺灣走向獨立,中國是否對臺動武,長期以來一直是美國關注的焦點。此前,日本一貫的態度是讓美國出面,不希望因為這個問題與中國搞僵。但現在日本的態度發生重大變化。
  • 北境雄獅——古斯塔夫二世
    除了退群糾紛,波羅的海的制海權也是兩國爭執的焦點,到了卡爾時期,又加上了北極的權益爭端。新仇加舊恨,1611年,丹麥國王克裡斯蒂安四世趁瑞典深陷戰爭泥潭,對瑞典宣戰。同年丹麥攻佔卡爾馬。6月,卡爾帶軍反攻,但效果不佳。10月30日,卡爾九世病逝,古斯塔夫即位。
  • 習近平:力爭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新華社北京10月18日電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堅持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習近平指出,國防和軍隊建設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 中國未來50年將打六場戰爭:世界徹底亂翻天
    中國海軍海上軍事演習所以在未來10年內,即2020年前,中國必需拿出統一的戰略方針,對臺宣布國家統一最遲期限是2025年,要麼臺灣接受和平統一(這是全球華人最想看到的結果),要麼進行武力統一(這是中國大陸被逼的唯一選擇),為了統一,中國在三至五年內做足準備(其時中國的航母已下水服役,殲18<中國的四代隱形戰機>戰機已裝備軍隊,中國具備了武力統一臺灣的實力),時間一到,無論是哪種統一方式
  • 他被人稱北歐雄獅,依靠軍事改革,將瑞典由邊遠雪國變成歐洲強國
    另一方面,他利用國內銅、鐵礦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冶金業,允許鐵匠、鑄炮師等工業者,6年內不服兵役。冶金業的發展,促進了其他製造業的繁榮,加速經濟實力增長的同時,也解決了戰爭的武器裝備需求問題。在上述因素的推動下,勇於開拓創新,不願意墨守成規的古斯塔夫,開始把國家財力投放到國防建設中,致力於軍事體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