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球王馬拉度納離開了我們,阿根廷政府決定為其舉行國葬。在阿根廷歷史上只有7位前總統以及五屆F1世界冠軍得主方吉奧享受過如此殊榮。馬拉度納可謂生前榮耀,死後哀榮。
國葬是以國家名義舉行的葬禮,也是一個國家中最高規格的葬禮。據考證,國葬始於古羅馬,中國古代並無現代意義上的國葬,所以說中國的國葬始於民國,而蔡鍔將軍則是中國國葬第一人。
1916年10月31日,民國元勳黃興在上海因病長逝,享年42歲。黃興的不幸離世,令舉國悲痛。消息傳到海外,他的好友,正在日本福岡醫院治療的蔡鍔將軍悲痛萬分。他忍著病痛,在病床上為故交寫下祭文、輓聯。
讓人扼腕嘆息的是,不過數日,反袁稱帝的護國名將蔡鍔將軍於11月8日,病重身亡,年僅34歲。
短短幾日,黃興和蔡鍔這兩位共和英雄竟先後逝世,一時間,舉國哀悼,薄海同悲。
以孫中山為首的黃興治喪委員會派代表面謁民國大總統黎元洪,提出了為黃興舉行國葬、立功之地建專祠等十項要求。
10日,湖南督軍譚延闓和雲南督軍唐繼堯聯名致電各省,倡議為蔡鍔舉行國葬:「此公義旗首拔,艱險備嘗,締造共和,厥功最偉。……國家追念元勳,自應賜予國葬。」12日,梁啓超等社會名流也致電副總統馮國璋和西南各省,表示贊同。19日,民國大總統黎元洪復電,表示要為蔡鍔舉行國葬。
12月18日,在各方壓力下,北京政府正式公布民國時期第一部《國葬法》計八條。對於享受國葬者的資格、國葬的經費、儀式等,均作了具體規定。22日,黎元洪正式下令國葬蔡鍔與黃興。其令曰:「國會議決,故勳一位陸軍上將黃興、蔡鍔,應予舉行國葬典禮,著內務部查照國葬法辦理。」
期間,全國各地各界人士舉行了規模宏大的黃興、蔡鍔公祭以及「黃蔡」合悼儀式。各界所贈輓聯、誄詞不計其數,下面僅摘錄代表性的幾條。
蔡元培挽黃興聯:「無君則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
唐紹儀挽黃興聯:「奇氣滿東南,吾道不孤,應為蒼生爭一息。 大名垂宇宙,人心未死,終教青史慰重泉。」
孫中山挽蔡鍔聯:「平生慷慨班都護,萬裡間關馬伏波。」
梁啓超挽蔡鍔聯:「知所惡有甚於死者;非夫人之慟而誰為?」
小鳳仙挽蔡鍔聯:「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
1917年4月12日,在長沙嶽麓山為蔡鍔舉行了國葬儀式。當日,北風怒號,大雨滂沱。
現摘錄李抱一撰寫的時評《悼蔡公松坡》的部分文字,以敘當日情景:
九時,炮聲隆然,接連五響,蔡鍔出殯如期舉行。大總統黎元洪特派代表、湖南省長兼督軍譚延闓率文武官員與中央特派員、各省各處代表及來賓俱躬親執紼,經大西門向湘江碼頭步行送葬。此外,各國駐湘領事及軍、警、紳、商、學各界參與送葬者在五六千人以上。
中午時分,送葬隊伍行至渡江碼頭,河岸上早已白布紮成一坊,前書「英雄逝水」 四個大字,後書 「天柱雙傾」 四個大字;聯云:「舊事重提,伯仲勳名懷擊楫;萬方多難,蒼茫風雨泣同舟。」
岸邊停泊多艘軍艦及各種小船,均為載運會葬官紳所預備,另有一艘經精心安排、運載蔡鍔靈柩的大船,也已由白布圍繞,上懸一額曰:「若濟巨川」,聯云:「四方來者,於此觀禮;九原可作,知者是誰。」
因江水洶湧,為安全起見,所有學生和本省各機關、團體代表均送到碼頭為止,其餘眾人在譚延闓的帶領下,扶蔡鍔靈柩上輪。一小時後,到達嶽麓山。送葬隊伍冒雨,扶靈徒步上山,到達萬壽寺後山墓地,國葬儀式正式開始。譚延闓主祭,範治煥為贊禮官,袁家普為讀祭文官。下午四時整,在哀樂和禮炮聲中,蔡鍔靈柩降入墓內,入土為安。
4月15日,在嶽麓山,以同樣的規格又為黃興舉行了國葬。
很多人會問,黃興和蔡鍔同為共和元勳,且比蔡鍔早逝8天,為何國葬安排在蔡鍔後面呢?
這一是因為蔡鍔在民間的威望要比黃興高,宣傳價值高。袁世凱稱帝後,蔡鍔率先在雲南起義,挽救共和,重塑民國。時人評價蔡鍔,多用「模範」、「國魂」等詞語,其品行、事跡、臨終遺言足以感人而深入人心。在國人的心目中,蔡鍔堪稱民國第一人。而當時黃興遠在美國,雖也有貢獻,但不如蔡鍔耀眼。
二是因為黃興等革命黨人和北洋派系關係不佳,在他死後,北洋派對為他國葬是牴觸的;而蔡鍔沒有固定派別,北方人對南方各省首領唯一信服的就是蔡鍔。在他死後,無論是革命派,還是北洋派,抑或地方實力派,都被他的事跡所感動,要求國葬的聲音此起彼伏。
但如果僅為蔡鍔國葬,就顯得厚此薄彼,落人口實,對國人也無法交代。同時國葬兩人,本是板上釘釘的事,但北洋政府使了一些小手段,把蔡鍔的葬期提前於黃興三天進行,來表明自己的立場,使蔡鍔獨享「國葬第一人」的稱號。是故「民國之有國葬,實自松坡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