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南沙精準扶貧專題
「感謝來自廣州的醫生,讓我在家門口就能手術,縮短了手術時間,現在腿不麻了、有力氣了,不用擔心癱瘓了。」11月13日,在貴州省黔南州貴定縣人民醫院,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馮康正在逐步恢復。來自廣州市南沙區的骨科專家何軼健率領當地醫療團隊在7天前為馮康做了手術,並在當地首次實現了同類手術「零輸血」,手術時間比之前縮短一半。
同一天,黔南州惠水中學八年八班的楊本佳正在為心中夢想努力:「我要考到廣州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來自廣州的支教老師為孩子種下理想和信念的種子,讓他們將目光從大山深處轉向更廣闊的天地,助推孩子走出大山。
「走進大山」「走出大山」,這是南沙支醫支教取得濃墨重彩成績的縮影。隨著東西部幫扶工作不斷地深入,廣州市南沙區選派優秀醫療骨幹、教育骨幹,到貴州省黔南州開展「組團式」幫扶。
「聚是一團火,散作滿天星」。數字顯示,過去3年,南沙區教育和醫療方面通過「一對一」結對和「一對多」服務的方式,與黔南州三縣71家醫院、237所學校實現結對幫扶全覆蓋,助力當地百姓「看好病」、「讀好書」。
文、圖/耿旭靜、南宣
大病不出縣 「廣州專家坐診我放心」
基本醫療是「兩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崇山峻岭包圍中的貴州省黔南州,解決看病難曾是這裡老百姓的共同期盼。
醫院大廳門庭若市,專家窗口絡繹不絕……這是貴州省黔南州龍裡縣婦幼保健院的日常。這一切都得益於廣州市南沙區的幫扶成果。
「廣州專家坐診,我們放心!」一名準爸爸說,妻子剛懷孕,一開始打算去貴陽進行產檢,但周圍的朋友都說龍裡婦保院有廣州的專家在院內坐診,就第一時間趕來詢問具體事項。
南沙區第一人民醫院創建辦主任李梅2019年7月3日來到龍裡縣婦幼保健院,掛職副院長。她認為,醫療幫扶要完成「從輸血式」的幫扶向「造血式」幫扶的徹底轉變,要實現「扶智、扶志、扶技」。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李梅協助龍裡婦幼保健院新增設臨床醫技科室8個,該院輸血科、愛滋病初篩實驗室、微生物實驗室已通過驗收,2020年5月取得產前篩查資質,成為龍裡縣唯一一家擁有產篩資質的醫療機構。開展新技術項目20餘項,其中4項技術填補當地空白。為了協助龍裡婦幼保健院創建二級甲等醫院,李梅今年7月主動請纓提出延續幫扶,從一年延至一年半,「只有協助醫院成功通過評級,我才能安心返回廣州。」
「過去3年,在南沙區幫扶下,我們醫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龍裡縣婦幼保健院副院長石秀麗見證了這座醫院在南沙區幫扶下一點一滴的蛻變。2017年11月1日,該院整體搬遷,從破舊不堪的樓房搬遷至擁有電梯配置的高樓;從只有單一的兒科擴展到擁有婦女保健部、兒童保健部、孕產保健部、計劃生育服務部……
煥然一新的不僅是辦公環境,還有醫務人員。通過幫帶傳,龍裡縣婦幼保健院有了自己的「專家」,「專家」有了自己「粉絲」。傳幫帶留下了帶不走的醫療隊。
「最初,兒科只有我一名醫生和一名護士,就診者寥寥無幾。如今在南沙區幫助下,新生兒科開展起來了,醫師隊伍擴大到20多人,老百姓慢慢習慣了就近就診,『大病不出縣』。」龍裡縣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主任夏雲說,通過在廣州進修學習,將頂尖的技術、高科技理念、完善的機制、優秀的管理模式帶回科室,提高了診療水平,吸引了當地病患前來就醫。
幫扶以來,成效顯現:2018年,該院門診人次、出院人次和總業務收入同比增長率分別為151.21%、2991.67%和175.61%,2019年同比增長率分別為38.06%、126.95%和62.67%。
小病不出村
村衛生室就建在家門口
11月11日,在貴州黔南州龍裡縣灣灘河鎮擺省村衛生室裡,王阿婆正帶著外孫來看感冒,「到這裡來很方便,我們以前看病去舊的衛生院要走好久。」醫生柏濤永給小朋友進行了檢查,並開了藥,「藥費通過新農合報銷後只有幾塊錢。」擺省村的新衛生室一個月前剛啟用,由南沙區提供55萬元資金幫扶建設。「衛生室提供全科醫療服務,一般常見的感冒發燒、常見多發病還有清創手術等可以治療。」柏濤永醫生說。
助力實現「小病不出村」,精準幫扶覆蓋到了鄉村,村衛生室建到了家門口。自2018年以來,南沙區共投入1600多萬元,在龍裡鎮建設了30多個村級衛生室,有效解決了當地群眾看病難、看病遠難題,預防了「因病返貧」問題。
廣州南沙醫生團隊還定期赴對口幫扶各鄉鎮衛生院開展「醫療精準扶貧」下鄉送醫送溫暖義診等活動。以南沙區對口幫扶梅州市平遠縣、蕉嶺縣為例,2020年8月至9月,南沙區衛生健康局組織區屬醫院內科、急診、外科、婦產、兒科等專家分批赴當地鄉鎮開展醫療衛生支援工作,為群眾送上最珍貴的健康扶貧福音。「廣州專家」在當地很受青睞,當地百姓提起廣州醫生就豎起大拇指。
自2016年12月以來,南沙區與黔南州3縣共計71家縣級醫院及鄉鎮衛生院籤訂對口幫扶協議。南沙區通過在當地建設農村衛生室,解決村民就近就醫難題;通過引進新技術、培養人才等保障醫療條件持續性發展,真正做到「人走了,技術要留下」的諾言,實現「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不僅幫助解決看病難、看病遠難題,還有效防止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
「我要考到廣州」 讓更多山裡孩子「走出去」
「扶貧先扶智」。過去3年,南沙區開展一對一組團式教育幫扶,與黔南州三縣237所學校實現結對幫扶全覆蓋,南沙的優秀教師們通過向對口幫扶地區輸送南沙先進教育理念、培訓農村中青年教師、推廣教改等組團式教育幫扶等方式推進教育脫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用智慧參與惠水的教育,用真心興旺惠水的教育」,這是南沙赴惠水開展牽手組團式教育幫扶「惠興團隊」的真實寫照。
2019年1月,來自南沙區橫瀝中學的鄒文化等3位老師來到惠水縣四中支教,在今年1月幫扶周期結束時,鄒文化選擇繼續留下來:「因為我想看到來自廣州的教育理念在這裡開花結果,想看到大山孩子的改變。」來自貧困地區的孩子有很多地方跟廣州的孩子不一樣:「留守兒童、隔代教育是最大問題,不少孩子沒有學習目標、沒有夢想,甚至不想讀書,想像父母一樣早點畢業好出去打工。」鄒文化說。
針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理想和信念缺失的問題,他專門為學生上了一堂題為《現實與理想》的道德講堂課,又利用周末時間自掏腰包帶著文具到學生家中走訪,讓家長和學生明白知識改變命運,幫助有輟學傾向的孩子重回學堂。「讓家長、孩子們明確,未來不止打工種田,還有詩與遠方。」
「越是大山裡的孩子,越需要教育,他們更需要走出大山,了解外面的世界。」來自南沙區大崗中學的劉世烽掛職惠水縣教育局副局長。據介紹,通過深入調研,惠興團隊先後組織開展了兩次覆蓋所有鄉鎮中學的全年級的「同課異構」教研交流活動;開展以惠水四中、二中和縣直為核心的初級中學的連片教研活動,以縣內較好的學校帶動較弱學校協同發展。
他認為,要想實現廣州教育理念在惠水落地,要從教師團隊入手。2020年10月在惠水舉辦了第一屆「班主任技能大賽」,用廣州地區先進的辦學經驗,結合當地現狀「對症下藥」,充分發揮「組團式」幫扶引領輻射作用。惠興團隊計劃趁熱打鐵,籌備兩個「班主任工作室」,為當地培養一支帶不走的優秀班主任隊伍。
潤物細無聲,惠興團隊支教老師為孩子打開了夢想大門。惠水四中八年八班的楊本佳本來沒有目標沒有動力,如今想考上暨南大學,到廣州走一走看一看:「很嚮往廣州的學習、生活。」九年八班的學生劉永超本來成績平平,現在突飛猛進。
「惠興團隊的老師們帶來不一樣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學生們很喜歡上他們的課。而且幫助我們很多老師開闊了視野和更新了教學理念。」惠水四中校長梁澤樺說。
如今,南沙區通過「派出去」「引進來」搭建起了教育幫扶長效機制。2018年至2020年,南沙區通過「一對多」方式率先落實全區57所學校、幼兒園與黔南州三縣237所學校、幼兒園、教學點的結對幫扶,實現對三縣教育幫扶100%全覆蓋。
在「派出去」的同時,南沙接收了黔南州三縣選派的65名各級各類人員來南沙跟崗學習,他們在回當地後繼續做好「二次」延伸培訓,實現「培訓一個,成長一個,帶動一片」。南沙還組織部分優秀學生,利用暑假時間到廣州市開展研學活動。
數字顯示,2018年至2020年,南沙對黔南州三縣共提供教育款物支援超2806.65萬元,用於幫助提升三縣的「軟硬」實力。其中,南沙和惠水兩地通過黨政聯席會議議定幫扶資金260萬元,將惠水縣8個鎮辦13所閒置小學改造成鄉村幼兒園,推動惠水縣鄉村公辦幼兒園實現全覆蓋,鄉村兒童告別散養歷史,實現就近入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