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結果,吉林大學新增5位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他們分別是物理學院教授謝禹、動物醫學學院教授李心慰、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王楓、建設工學院教授張文、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韓奇鋼。
謝禹,吉林大學物理學院、計算方法與軟體國際中心、新型電池物理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本科和博士均畢業於吉林大學。先後在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美國萊斯大學等研究機構從事博士後研究;2019年以學術帶頭人身份引入吉林大學物理學院。
主要研究領域為新型能源材料的理論設計與優化。研究成果包括:解決了層狀過渡金屬碳化物等儲能材料的表面結構難題,據此提出了多層離子吸附的儲能新機理,為精準設計高容量電極材料提供了途徑,設計了結構有序的高容量雙過渡金屬層狀儲能材料,提出了單層六角碳化鈦自組裝生長的物理機制,建立了原子層級上實驗製備金屬性過渡金屬碳化物能源材料的理論基礎。
李心慰,吉林大學動物醫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13年獲得吉林大學農學博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2015年晉升副教授,2018年晉升教授。入選吉林大學"培英計劃"人才,入選吉林大學優秀青年教師培養計劃,吉林大學優秀青年基金。
主要從事動物及人類營養代謝病(酮病、脂肪肝、糖尿病)預警、發病機制、診斷新方法及防治新技術研究。明確了奶牛酮病和脂肪肝等能量代謝紊亂疾病的關鍵發病環節和調節信號通路,揭示了凋亡、炎症和自噬等病理機制在奶牛能量代謝病肝損傷中的作用及其"Crosstalk"機制,闡明了制約奶牛酮病和脂肪肝防控的多個基礎科學問題。參加國家863項目、國家973項目和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等項目。
王楓,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2013在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獲得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專業博士學位;2014-2017年在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2018-2019年在美國華盛頓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同位素實驗室進行合作研究。
主要從事火成巖成因與造山帶巖石圈演化研究工作。在中亞造山帶東段松嫩地塊東緣發現新元古代地質體,揭示了松嫩地塊的基底屬性,重塑了興蒙造山帶東部古生代演化歷史;利用火成巖組合時空變異,結合沉積物源變化,揭示了古亞洲洋最終閉合時間與方式;確定了古太平洋板塊在歐亞大陸下俯衝的起始時間和俯衝變化過程,揭示了古太平洋和蒙古-鄂霍茨克洋構造體制影響的時空範圍。
張文,吉林大學建設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本科、碩士、博士均就讀於吉林大學建設工程學院,2013獲得博士學位,同年入職建設工程學院工程地質系,2019年破格獲評教授。
主要從事山區地質災害的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工作,側重巖體結構精細描述、複雜結構巖質斜坡災變與泥石流災害的綜合預判,形成了巖體結構-斜坡地質災害-泥石流的鏈式分析評價體系,用以指導山區工程地質減災防災工作,以及裂隙巖體參數不確定性與結構穩定性、地質災害評價與防護、巖體力學分析與數值模擬方面的研究。
韓奇鋼,吉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10年在吉林大學獲博士學位,2013-2014年在英國伯明罕大學開展訪學研究。研究方向為纖維複合材料構件的仿生設計與多點成型加工,纖維類能源/功能材料製備及零件性能表徵。
長期從事具有仿生結構的纖維增強層合材料設計製造研究;創新性提出纖維協同增效仿生原理,建立仿生結構/功能解析模型,設計出纖維定向排列的仿生新結構,實現輕質高強協同提升;發明仿生結構/功能調控方法,設計出機/電一體化仿生新結構,實現纖維增強層合材料機械承載與電儲能功能的一體共存;形成仿生結構纖維增強層合材料成形製造的新工藝、方法與技術。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旨在支持在基礎研究方面已取得較好成績的青年學者自主選擇研究方向開展創新研究,促進青年科學技術人才的快速成長,培養一批有望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骨幹。截至2020年6月30日,吉林大學教師隊伍中共有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7人。此次新增5位國家優青,為吉林大學的人才隊伍注入了新的力量。
關注"吉林大學招生辦公室"頭條號,獲取關於國家985、211工程,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吉林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吉林大學新聞中心網站、吉林大學動物醫學學院、吉林大學建設工程學院、吉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吉林大學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