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刀馬
喜歡網購的用戶基本都會使用類似「花唄」這樣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提供的一種類信用卡交易模式,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提前「消費支付」,和信用卡基本是一樣的,也有一個月的免息期,而且比審核申請一張信用卡要容易得多。相信,經常網購的用戶基本都有這樣的權限,而額度根據每個人的消費不同會有所差異。
很多年輕人喜歡使用這種支付方式,因為有一個月的「寬限期」,因此在消費結算的時候,也不覺得什麼,手機一點就交易完成了。只是到還款期的時候,才發現原來一筆筆看似不大的交易,堆積起來也不是一筆小數額了。這時候再去還「花唄」的時候,才感覺到了壓力。
花唄這種模式就是小額多頻次,在慢慢地積累中用戶就會發現一個月居然也能累積到如此高的消費帳單。而在每筆交易的過程中,因為數額不大,而容易被忽視,這其實也是剁手族最容易犯的一個問題。花的時候爽,還的時候哭。大多數剁手族都是如此。而如果使用實體的信用卡在消費的時候,因為面臨著多道工序的提供和交割過程的相對漫長,用戶有相對的時間進行斟酌,自己將來要還信用卡的。由於使用時間的周期相對較長,因此對於還款的規劃也有一種潛在的意識。但花唄這類模式更加簡單,用戶也很容易「遺忘」。
有人說年輕人的消費觀是不一樣的,曾幾何時,「月光族」的出現就是他們的代名詞,現在花未來的錢,提前消費,消費不節制,這樣的標籤經常被掛在年輕人的頭上。事實或許也是如此,有數據顯示,「全國有1.75億90後,其中只有13.4%的年輕人沒有負債,而86.6%的90後都接觸過信貸產品」因為提前消費「透支」了未來的工資,但工資兜不住的時候,就會想辦法去還款,這時候,各種信貸產品,尤其是網絡信貸產品就進入到他們的視野,而因為不斷地接觸信貸,也很容易讓自己陷入一種「死循環」,很多網絡借貸帶來的「副作用」,甚至搭上更多的信用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有媒體披露稱,在一共50名受訪大學生中,使用消費信貸的有32人,約佔受訪者的64%。多數使用者表示,使用的額度很少,每月使用額度在1000元左右,只購買日用品。而沒有使用的用戶表示,「很擔心開通消費貸產品後『控制不住自己』,因此一直沒有開通。對於自己想要的、價格較貴的商品,要麼攢錢購買,要麼只能克制自己的消費欲望,以後再說。」其實這樣克制的用戶並不是很多,大多數用戶在網購的時候,還是很容易衝動消費。
對於消費自控能力差的年輕人,「管住手」的最好辦法就是關閉消費信貸產品。但是喜歡網購的用戶有時候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剁手的時候,非常容易衝動。有人說,自控能力差是年輕人的共性。「超前消費也不是不行,自己一定要控制一個度。」這才是根本,對於網絡信貸包括花唄這種類信用卡模式,是幫助用戶解決資金困窘的一種網絡舉措,對於使用合適的用戶來說還是大有裨益的。畢竟有一個月的「寬限期」,對於資金一時籌措不及的用戶來說,可以一解燃眉之急,是一種極好的補充。關鍵還是看如何規劃,如何記帳,如何去合理地消費。
有人能說,年輕人,沒有形成正確的消費觀,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很容易受到影響。尤其是大學生群體,剛剛就業的年青一代。但要知道都已經是成年人了,要把責任推卸乾淨,其實也不厚道。而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我們的教育不夠,我們對於消費理念,成長理念,理財理念,財務,包括債務的教育不過。在這方面,我們發現無論是家庭還是大學校園,類似的教育和培訓非常少,有的人本身歸化不夠,衝動型強,很容易出現自己的資金困局。有時候愛面子,有時候是虛榮心作祟,無論怎樣,都是把享受和消費當作一種常態,甚至還想著為何「她可以,我不行」這樣的報復消費衝動。結果就是把自己陷入一個資金困局,不能自拔。
每次看到深陷網貸危機的年輕人爆出這樣那樣的問題,總是令人痛心。要知道,其中很多還是大學生,還有一些剛畢業不久,「他們已經是成年人,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要知道自己的收入水平和償還能力。但是,平臺也不能袖手旁觀。」這是詬病平臺給予這種消費模式的一種原罪論。誠然,平臺一直在「誘導」著用戶使用他們的產品,這是商人逐利的一種顛僕不變的原理。在更多的時候,還是如何教育年輕人擺正自己的消費理念和態度,這是真正的「本」,標本兼治是重點。不斷規範網絡信貸,包括花唄這樣的產品的用戶自主權,是發展的需要。網貸平臺應該對年輕群體有更多的提升和要素約束,尤其是對其還貸能力的大數據分析和研判,沒有收入的學生,償還能力是很低的,怎麼對他們的消費進行一些理性限制,也是平臺的一種責任,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