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張是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為常見的物品之一,在購買時我們勢必會關注它們的大小,比如是買A4的,還是要買B5的,還是A3的,這些尺寸的紙張與我們的實際需求以及印表機必須要匹配,這種習慣已經潛移默化到我們的日常行為中去了,但很多人卻不了解這些尺寸的紙張是怎麼確定的,為何會成為通用的標準,下面就這個問題我們簡單聊一聊。
紙張通用尺寸的來源
在紙張發明之後的很長一段時期,人們使用時並未有明確的、統一的尺寸標準,往往需要多大就裁減多大,這就給大批量、分批次使用帶來了許多麻煩,增加了很多工作量,同時一用一裁切往往也會造成紙張的浪費,畢竟多次裁切後剩餘的部分,一般不能滿足繼續裁切的規格要求,「邊角料」得到不充分利用。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1922年時,德國率先推出了一個關於紙張尺寸的標準,主要目的就是將一張紙完全對摺以後,剩下的部分與原來的紙張在形狀上相似,據此形成了A系列紙張尺寸的通用標準,在德國國內廣泛運用。由於這個標準在實際使用中非常方便,而且大大提高了紙張的利用效率,在此基礎上形成了ISO 216的國際標準。
以A系列紙張的尺寸為基礎,根據不同的使用方向,又相繼形成了ISO 216標準中的B型、C型紙張的系列規格尺寸標準,這三種系列成為目前世界上使用頻次最高的紙張規格。
三種類型的紙張的具體尺寸
對於A系列紙張來說,其最大幅即A0的面積為1平方米,在此基礎上對摺一次形成A1,再對摺一次形成A2,以此類推,一直到A8。從A0到A8面積依次減半,形狀相似。以A0為例,如果我們設它的長邊為x,短邊為y,那麼我們根據上述的對應關係,就可以得出兩個關係式:一是x*y=1,二是x/y=y/(/2),通過這個方程組,我們能求出x和y的值,求整後的值分別為1189和841毫米,這就是A0紙目前所採用的通用尺寸。
由於人工對摺之後,所形成的紙張會存在著一定的損耗,而且通過上述方法計算後得出的系列紙張的尺寸肯定不是整數,為了保持紙張規格的統一性和方便性,標準制定機構確定,在實際計算得出的對摺紙張尺寸的基礎上,將小數部分全部捨棄(不論是小於0.5還是大於0.5都捨棄),據此得出的尺寸值來彌補實際對摺後的損耗和誤差。通過應用這種方法,對摺四次之後所形成的A4紙,其規格為297*210毫米。所以,無論A型紙張是哪一個系列,其長度與寬度的比值都約等於√2。
對於B系列的紙張來說,其最大幅即B0的面積確定為√2平方米,它的長邊和短邊比,也和A系列一樣,在對摺後形成的下一級規格紙張,均與之前的形狀相似。因此B0的長邊長度為1414毫米,短邊長度為1000毫米。以此類推,同樣次數摺疊後的B型紙張,與A型紙張的面積比都約為√2倍。
在A型和B型紙張的基礎上,又衍生出了C型紙張,其長寬比和A、B紙一樣都是√2,只不過其初始紙張(C0)的面積,是通過A0和B0面積的幾何平均值確定的,即A0和B0面積之積的算術平方根,所以C0的面積為1.189平方米,其長邊為1297毫米、短邊為917米。
可見,同樣規格的A、B、C型紙張,其面積從大到小的排列順序為B、C、A,這樣不同組、不同規模的紙張,共同構成了常用紙的規格體系,這幾十種的細分,可以滿足絕大多數應用場合的需要。比如,一般文件資料的紙張,傾向於運用A型紙或者B型紙,而信封和資料袋,則普遍採用B型紙或者C型紙,以方便紙張整體或者對摺後裝入其中,減少了很多選擇的煩惱。
開型紙張
除了上述A、B、C型紙張外,大家常見的還有開型紙,就是通常所說的幾開幾開紙,比如書本、報刊、字典等所使用的印刷紙張,在最後說明裡都標明開數,其中小字典常用的是64開紙、書本常用的是32開紙、雜誌和報刊展開常用的是16開紙,當然不同的書籍和報紙,開本紙張的數量並不完全一致,有正開和大開兩種主要類型。開型紙張的最大幅,即為按照國家標準分切好的平板原紙面積。
一般情況下,正16開與A4紙面積相當,但長和寬略小一些;而大16開的寬度要比A4紙的寬度大一點,而長度略小。隨著A型紙紙的應用越來越廣,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紙張類型中,開型紙逐漸退出了日用領域,但是在印刷領域仍然廣泛得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