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公布首張螢光地圖 揭全球陸地植物生長狀況

2020-11-24 科學網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學家近日公布了全球第一張陸地植物螢光地圖。該地圖是根據日本溫室氣體觀測衛星(GOSAT)光譜儀小組2009年收集的數據繪製而成,顯示了全球陸地植物的分布情況。

 

植物螢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副產品,是一種難以探測的暗紅色光。植物的螢光信號在不同的季節對比明顯,當光照、溫度條件最有利於植物生長時,光合作用會更強,因此植物螢光在北半球的7月份和南半球的12月份分別達到峰值。

 

研究人員表示,成功製作這張螢光圖證明了從太空對全球的綠色植物進行螢光信號探測是可行的。此前人們要獲取有關地球上植物生長狀況的信息,是通過衛星探測「綠色」指標,利用的是綠光反射,而不是螢光。然而,在乾旱、有霧或光合作用受限時,綠色葉子會死亡或改變顏色,這時綠光會降低;而且利用衛星從太空探測地面的綠色變化情況會有時間延遲,有時會延遲幾天甚至幾周。而反映了植物光合作用內部機制的葉綠素螢光,正是面向太空的最佳窗口。

 

植物生長會發光

 

植物綠色枝葉發出的螢光處於紅色和遠紅外波段。NASA極光委員會項目副理、戈達德地圖繪製小組負責人喬安娜·喬因納說:「植物螢光用裸眼是看不到的,因為背景光過強而掩蓋了這種光。當陽光照在樹葉上,有一種稱為葉綠體的圓盤狀綠色結構會吸收大部分陽光,通過光合作用將它們轉化為碳水化合物。葉綠體再將入射光的約2%以更長波段光的形式發射出來,這種再發射光就是螢光。」

 

螢光和生物體發光不同,如螢火蟲是靠化學機制驅動發光,許多海洋生物無需外來光源照射也能發光。幾十年來,科學家只能靠把樹葉放在雷射下面才能檢測到螢光。

 

為了製作全球螢光地圖,喬因納和同事採用了多種技術。他們分析了太陽光譜紅外波段中嵌有「夫琅和費譜線」的昏暗部分,這些線中的背景光有一部分集中於770納米左右,可以用來區別圍繞的螢光信號,從而讓植物螢光更多地顯示出來。但研究人員還不能用雷射來檢測地球表面莊稼收割後劃痕發出的光現象。

 

「利用葉綠素螢光,我們能立刻分辨出植物是不是處於環境壓力下。如果面臨環境壓力,植物的葉子將會變黃或變成棕色,我們能在這些外部信號顯示出來之前就探測到。」NASA戈達德生物學家、地圖繪製小組成員伊莉莎白·米德爾頓說。

 

以往的實驗室數據和實地研究結果顯示,在因低溫和光照不良導致環境壓力增加的情況下,植物的綠色枝葉數量會下降,葉綠素螢光會減弱。螢光探測也有助於證實這一點,但還需要進一步分析螢光信號的細微變化。

 

戈達德研究小組表示,希望今後能用螢光檢測作為現有「綠色」檢測的補充。將來,螢光檢測能幫助農民探測作物發病、乾旱和其他各種可能造成風險的問題,並應對極端天氣;幫助調查饑荒情況,同時也給援助人員帶來便利;幫助研究人員理解生態系統中的碳循環,這是氣候科學中難以確定的關鍵領域。

 

打開螢光探測的未來

 

全球陸地植物螢光圖的成功製作也直接影響到目前和將要開始的衛星任務。歐洲空間局(ESA)的實驗——螢光探測任務(Fluorescence Explorer,FLEX)本來存在眾多爭議,新研究成了對這一項目的有力支持,將為其項目進程帶來突破。目前它正處於可行性研究中期階段,尚未確定FLEX的發射日期。

 

NASA的軌道碳觀測衛星-2(OCO-2)在檢測二氧化碳水平的任務設計上和GOSAT很像,應該也能在全球範圍進行有效的螢光檢測。OCO-2將於2013年2月後在加利福尼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

 

來自GOSAT衛星的螢光信號也使人們意識到,科學家可藉此提高大氣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檢測精度。該項目研究人員強調,該螢光地圖只是初步對地球植物螢光進行大尺度探測,希望將來能繼續提高並擴展。

 

此外,GOSAT是在強烈的午後陽光下進行觀測的,無壓力條件下的植物會比有壓力時產生更強的螢光信號,而在早晨或晚上光照變弱時,情況則相反,這讓探測變得更加複雜。為了分析這兩種相反的情況,戈達德基地研究小組表示,將進一步完善他們計算螢光的數學方法。加州帕薩迪娜的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也將與日本和歐洲同行合作,共同提高螢光監測水平。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NASA發布全球地下水地圖監測全球乾旱狀況
    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發布全球地下水地圖,幫助監測全球乾旱狀況。  模式輸出的地圖空間解析度為13.7千米左右,可提供全球土壤水分和地下水狀況的連續數據。  土壤水分是植物根系可利用的水,因此監測土壤溼度對於管理農作物和預測其產量至關重要。雖然美國早在2012年就已經有了乾濕狀況地圖,但這是首次發布基於衛星的每周土壤水分和地下水狀況全球地圖。
  • NASA發布首個全球地下水地圖,幫助發現乾旱問題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日前發布首個全球地下水地圖,幫助發現乾旱問題。  NASA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全球地圖的目標之一是使相同的產品在世界各地都能使用,特別是在沒有任何地下水監測基礎設施的國家
  • NASA 制定其第一張全球地下水地圖
    為了更全面地描述乾旱地區,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制定了其第一張全球地下水地圖,希望隨著全球溫度不斷升高,該地圖將成為監測供水情況的有效方法。這些太空飛行器於去年發射,環繞地球以繪製其引力場,並通過檢測引力場的變化,可以揭示質量的變化,例如全球水和冰的流動。GRACE-FO 觀測值與模擬水和能量循環的計算機模型混合在一起,以生成隨時間變化的不同深度的水分布圖。其中包括地表土壤的水分,佔據土壤前三英尺的根區土壤水分和淺層地下水,水的分布以每周全球地圖的形式顯示。
  • 我國碳衛星獲得首幅全球葉綠素螢光反演圖
    圖為我國TanSat衛星首幅全球葉綠素螢光產品(2017年7月,左;2017年12月,右)新華網北京3月1日電(王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劉良雲研究員科研團隊利用2017年7月——12月的TanSat衛星數據,開展了全球植被葉綠素螢光衛星反演研究,於近日成功獲得首幅全球葉綠素螢光反演圖
  • NASA公布土衛六首張地質圖:與地球相似 或能孕育生命
    11月19日,美國宇航局(NASA)在官網公布了全球首張土衛六泰坦全球地質圖。這張地質圖覆蓋了土衛六全球,揭示了其地表上沙丘,湖泊,平原,火山口和其他地形的動態世界。土衛六是我們太陽系中除地球外唯一已知在其表面具有穩定液體的行星體,存在大量有機物,或可孕育生命。
  • 全球首張「蜜蜂地圖」出爐!非洲、中東大量蜜蜂種類未被發現
    全球首張「蜜蜂地圖」出爐!> 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起草了第一張全球蜜蜂多樣性地圖
  • NASA繪製全球首張森林分布圖
    美國宇航局(NASA)7月21日公開了根據冰雲和地面高度衛星(ICESat)傳回數據繪製的全球森林地圖。這是全世界第一幅觀測全球森林分布狀況的地圖。除森林覆蓋度外,該地圖還可顯示森林高度。NASA稱希望該地圖能有助於對全球氣候變暖的研究。
  • 土衛六首張全球地質圖公布 NASA科學家:可能有生命存在
    來源:經濟日報英媒稱,科學家18日公布了土星衛星土衛六的首張全球地質圖,包括大片平原、由冰凍有機物質組成的沙丘以及液態甲烷形成的湖。地質圖展示的這個奇異世界被認為有很大希望找到地外生命。據路透社11月18日報導,這張地質圖基於雷達、紅外線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卡西尼」號飛船收集的其他數據繪製而成。「卡西尼」號飛船在2004年至2017年期間對土星及其衛星進行了觀測研究。土衛六直徑為5150千米,比水星還要大。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行星地質學家羅薩琳·洛佩斯說:「有機物對於土衛六存在生命的可能性非常重要。
  • 植物也會發光嗎?如果植物不發光,或將影響全球氣候
    事實上,有些植物在生長季節確實會發光,但大部分的植物發出的光芒太暗,以至於用肉眼都無法看到。不過,要是換一個視角(從太空中看地球),確實會看到一些不一樣的地方。螢光圖一為北美洲中西部地區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的螢光分析圖,顯示了在植物的生長季節(2018
  • 首張澳大利亞地圖
    「首張澳大利亞地圖」這張古地圖的原版本是1547年成書於法國迪耶普的《尼古拉斯·瓦拉爾地圖集》中的一幅「大爪哇島
  • 科學家在新疆發現3.7億年前植物化石 揭遠古樹木生長秘密
    原標題:科學家在新疆發現3.7億年前植物化石,揭遠古樹木生長秘密  地球上第一片森林中的樹木是如何生長壯大的?中國科學家在化石的幫助下,開始揭開其面紗。受訪者供圖10月23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的徐洪河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遠古森林對古環境的強烈影響,使這一時期成為陸地生態系統發展的關鍵節點。但遠古植物是如何生長,變得枝繁葉茂,它們與現代植物在生長模式上有哪些差異?長期以來,人們缺乏科學證據。
  • 木衛三發現400年後首張完整地圖問世
    如今,科學家繪製出第一張木衛三地圖。這是迄今繪製的第一張冰冷外行星衛星的地圖,展示了一個「雙重風景」。一部分由複雜的溝槽和山脊構成,另一部分多是隕石坑。 這張拼圖是用旅行者1號和2號以及伽利略太空探測器獲得的圖像製作出來的。右邊拼圖是左邊木衛三地質圖的底圖。
  • 有了這張圖,任意一公裡內土壤含水量一目了然
    全球首張精確到「公裡級」的「土壤水力物理背景超級世界地圖」在天津大學橫空出世。這張超級地圖由天津大學表層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副教授張永根繪製,有望成為土壤水力參數研究的革命性工具。土壤水力參數對農作物生長、農業生態系統、天氣預報、空氣品質等領域具有重大意義。一張能夠精準預測全球土壤水力數據的「超級地圖」是全世界科學家的夢想。  現在,使用張永根繪製的這張超級地圖,科學家可以「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得到全球任意一公裡網格範圍內表層土壤的殘餘含水量、飽和含水量、飽和滲透係數、田間持水量、植物可利用水分等參數,極大降低了土壤水力研究及汙染治理的成本。
  • 西安編制首張「戶外地圖」 山脈村落清晰標註
    不僅有進入秦嶺各個峪口、山峰的名稱和最新高程數據,還標註了山脈周邊所有村落的具體位置,甚至還清晰地標明了各種路面的狀況……昨天記者從陝西省測繪局了解到,針對喜愛戶外運動的市民越來越多,我市編制出了首張「西安戶外地圖」,而這種「戶外地圖」在全國也是少有。
  • 首張「動態地圖」是個什麼鬼?PUBG是冒進還是大創新
    首張「動態地圖」是個什麼鬼?在近日,PUBG官方在第八賽季即將結束時,在社交媒體上公布了即將在第九賽季上線的第六張新地圖——Paramo,並附上了一個新地圖的宣傳視頻。
  • 衡陽首張「白蟻地圖」出爐
    ▲工作人員對白蟻分布狀況開展調查,採集取樣進行鑑定    掌上衡陽客戶端8月8日訊(記者胡亞華)昨日,記者自衡陽市白蟻防治所了解到,歷經兩年調查取樣鑑定,《衡陽市區主要白蟻種類危害分布圖》(以下簡稱為《白蟻分布圖》)已製作完成,這是衡陽市首張「白蟻地圖」。
  • 使用衛星技術監測植物生長季
    這聽起來可能像科幻小說,但美國中西部的部分植物確實會在生長季節發光。世界各地健康而多產的植物發出的光太暗淡了,用肉眼是看不見的。然而,近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利用衛星探測這種信號。 當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吸收陽光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時,它的葉綠素會在這個過程中洩漏或釋放一些光子。這種微弱的光被稱為「太陽誘導葉綠素螢光」,簡稱SIF。
  • 美國地質調查局公布首張完整月球地質圖
    整合多項月球實測和衛星資料,詳細劃分月表地質年代歷經多年勘測,美國地質調查局終於公布了首張完整月球地質圖這張用各種顏色仔細標出月表各種地質結構與年代的 1:5,000,000 地圖(源文件圖片相當巨大),結合了阿波羅時代的小區域地圖、NASA 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 的雷射高度計資料、以及日本 SELENE 衛星的立體相機資料,並且統一了過去地圖的標記與註記,可以說是目前關於月表地質(月質?)最權威的一張地圖了。
  • 「大地」的威力 地球陸地最詳細3D地圖
    這些詳細的令人難以置信的地圖,利用地面設備並不能獲得,這些圖是由美國宇航局「大地(Terra)」衛星上的可見光/紅外照相機拍攝,然後拼接成地球的高低立位(elevation map)圖。目前該圖已經覆蓋地球大陸的99%。
  • NASA公布首張完整水星地形圖 高清圖像細節驚人
    據外媒5月10日消息,NASA在官網公布了其利用最新的PDS技術(光電位置探測器)繪製的首個完整的水星地形圖像。 這張完整的地形圖顯示了水星表面的令人驚訝的地理細節,這也有利於讓科學家更全面的了解水星的地表演化歷史。科學家們也有望藉助對這些細節的分析,來揭開這顆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