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上午,廣州第50場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在廣州雕塑公園非典紀念園舉行。由廣州日報承辦的「手印·銘記」大型活動宣布正式啟動,「1號手印」——鍾南山院士的一雙手印在現場展示之後,迅速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並在網上熱傳。
這對印在金色印泥上的手印,掌印深陷,有如鐵掌擊砂,力道十足;掌紋清晰,有如蒼鬆勁枝,風骨遒勁。網友評價,這才是真正的國手!
這對手印,是3月18日那天廣州日報記者在鍾南山的辦公室採集的。
那一天,我國內地首次實現無新增本土確診病例,湖北除武漢以外連續14日無新增本土確診病例;
那一天,距離他連夜趕赴武漢剛剛兩個月;
那一天,是他兩個月來參加的第六場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他一個人回答了15個記者的提問。
3月18日,發布會上的鐘南山院士
剛剛走出發布會場的他,略顯疲憊,但問明記者來意之後,他立刻欣然應允,慷慨獻出他的一雙手印。
這位為武漢流過淚、為李文亮動過情的84歲老人認為,這種紀念方式非常有意義。因為所有在抗疫前線用生命守護生命的醫護人員,都值得這樣的禮遇。他那天說:「我搞了60年的醫療,在中國,醫護人員從來都是白衣天使,沒有變過。」
他先將左手放在印泥上,再用右手覆蓋其上,用力按壓,按出左手手印。然後,再換一盒印泥,按出右手手印。他的動作緩慢,神情鄭重,整個過程充滿儀式感。
其實,早在看到鍾南山的手印之前,就已經有很多人認識鍾南山的手。
這是一雙跟死神搶奪生命的手。17年前抗擊非典時,他的一聲「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這裡來!」,為多少重症患者重新打開生命之門?後來他說,「我讓所有的重症病人都轉到我這裡來,是經過了一段實踐以後才有信心的,要是我完全沒有依據,沒有任何把握,我是根本不會這樣做的」。
這是一雙拿著手電筒檢查過他的每一個非典患者口腔的手。他之所以能有把握確認對非典患者的診斷,他之所以有足夠的底氣堅持自己的觀點,主要是因為他近距離檢查過每一個非典患者的口腔。他說:「非典是一種很特別的感染,不是一種普通的肺部感染」。後來,非典患者的咽喉部沒有紅腫,成了醫療界確診非典的一條「金標準」。
鍾南山院士(右一)診治非典病人
這是一雙會為患者捂熱聽診器、會扶患者上病床的手。看過鍾南山查房的人都知道,他為患者查體時,他都會先用手捂熱聽診器,然後,再彎下腰來,一隻手扶著患者,一隻手為患者聽診。他說,肺病患者經不起器械的冰涼。他的很多同事和學生都見過他親自把患者扶上病床。
鍾南山為患者聽診(資料圖片)
這是一雙在去武漢的高鐵餐車上還在寫疫情研判的手。那天下午,他和助手帶著行李去參加了廣東省衛健委的疫情討論會,然後直接坐車飛馳去火車南站。他對他的助手說:「國家需要我們去,我們必須今晚就去!」
鍾南山在趕往武漢的高鐵餐車上。通訊員蘇越明 攝
這雙手,值得被銘記。
鍾南山,珠江之畔成長的英雄
3本書和一份《廣州日報》舊報
存檔串聯起跨越17年的抗疫記憶
1996年10月21日,《廣州日報》刊登題為《南山風格——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醫學院院長鍾南山》的長篇報導。
在新聞通氣會上,主持人展示了3本書和一份《廣州日報》舊報存檔,串聯起這段跨越17年的城市抗疫記憶。書的主角,是鍾南山院士。
這4份資料代表著「4個第一」,第一次以鍾南山為主角的傳記連載,全國第一本鍾南山傳記《鍾南山傳奇》,全國第一本鍾南山畫冊《鍾南山——永遠的青春之歌》,全球第一本鍾南山中英雙語畫冊《鍾南山掠影》。
廣州市第50場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選址在廣州雕塑公園。在發布人的身後,大型抗非紀念雕塑《保衛生命》30米長的浮雕牆,刻錄了22幅紀實畫面,既讓人走近17年前那段抗擊非典的崢嶸歲月,又仿佛身處當下與新冠肺炎疫情戰鬥的最前線。
身旁的烈士像、頭頂的英雄樹,無一不在告訴人們,這17年來,兩次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廣州都站在了病患救治、疫情防控的第一線,廣州醫護都是不計報酬、不畏生死的逆行軍!無論是面對「非典」襲來亦或是新冠肆虐,羊城人民的英雄氣概,一樣的頂天立地!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正是2006年建成的抗擊非典紀念主題雕塑園,它記載了『非典』期間,白衣天使們為了人民生命安全,奮力抗爭,留下了一個時代的縮影和歷史印記。本次活動選擇在這裡舉行,是我們對英雄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發布人之一、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副局長陳迅說。
鍾南山院士舊影。他數十年如一日,傾盡心力,救死扶傷。(本報資料圖片)
廣州雕塑院副院長陸增康也不禁脫稿發言,回憶起那段歲月。「4月份,當我們得知廣東省中醫院原急診科護士長葉欣因公殉職,退休的老院長唐大禧立刻著手為葉欣塑像。6月份,非典疫情還沒有結束,六位著名雕塑家潘鶴、梁明誠、唐大禧、黎明、俞暢、鍾志源便聚首創作,用3年時間塑造出《保衛生命》。」
如果說雕刻是凝固的藝術,為時代鑄精神,為民族立豐碑;那麼文學可能是流動的豐碑,穿越時空,傳遞溫暖和力量。在新聞通氣會的最後,主持人展示了3本書和一份舊報存檔,串聯起這段跨越17年的城市抗疫記憶。書的主角,是鍾南山院士。
新聞通氣會展示的3本書和一份《廣州日報》舊報存檔,主角是鍾南山院士。
這4份資料代表著「4個第一」,第一次以鍾南山為主角的傳記連載,全國第一本鍾南山傳記《鍾南山傳奇》,全國第一本鍾南山畫冊《鍾南山——永遠的青春之歌》,全球第一本鍾南山中英雙語畫冊《鍾南山掠影》。拿出《鍾南山掠影》時,主持人特意念出了封面上的英文書名「The Stories In The Life Of Dr. ZHONG NANSHAN」。
「這份是廣州日報2003年的舊報資料,從6月13日至7月13日,連續31天,廣州日報刊登《鍾南山傳奇》,這是全國第一次以鍾南山為主角的連載。這既反映了我們廣州地區媒體的敏感,也反映了廣州寫作者的歷史擔當。」主持人說。
工作中的鐘南山院士,意氣風發。(本報資料圖片)
記者了解到,這「4個第一」,都發生在廣州,3本書籍都由廣州醫科大學時任宣傳部部長、後任副校長的魏東海博士撰寫或主編。「其實,早在1999年,我就在廣醫開啟一場討論,『醫學生要做什麼樣的人』。如果大家都像鍾南山院士一樣,我們的醫學教學就成功了。」所以,這21年來,魏東海都沒有停止過對鍾南山傳奇的記敘和對「南山風格」的總結。
記者看到,《鍾南山——永遠的青春之歌》畫冊上的鐘院士,黑髮濃密,笑意滿盈,意氣風發。17年前,鍾南山67歲,一句「把最危重的非典病人集中收治到我們這裡」擲地有聲。而今,這位「中國抗擊非典第一人」已是84歲高齡。在突發的新冠肺炎面前,他一面勸慰大家不要去武漢,一面「逆行」趕往武漢調研疫情,再次守在了抗疫前線。
「鍾院士是一段跨越17年的傳奇,讓我們記住這位不老的民族英雄,這位抗疫戰士的青春之路。」主持人說。此刻的追溯歷史,也是正視當下,更為展望未來。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蓉芳、方晴、申卉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燕、駱昌威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葉涵茜、石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