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註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飛常準是很多人常用的手機APP,它不但能查詢飛機是否延誤、延誤多久,還能訂機票訂酒店。2011 年開始,飛常準開始在各類APP 榜單、微博上頻頻現身。6 年後的今天,它成為幫助飛行旅客跟蹤航班、提供延誤智能預報的利器,目前下載量已超過1 億,累計向超過3 億人次提供過航班延誤預警、分析和行程規劃服務,是國內知名度最高的旅行類應用。但是並非所有人都知道,這款在全國都很有名的APP,就來自於飛友科技有限公司。飛友科技的研發人員,是怎麼通過海量出行大數據來研發出飛機延誤智能預報APP 的?飛友科技又是如何成長為大數據細分行業的標杆的?日前,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專訪了飛常準技術總監朱睿。
通過海量大數據,飛常準可預報飛機延誤信息。(資料圖片)
用大數據破解延誤之痛
飛常準APP 來自飛友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鄭洪峰曾在民航系統工作,1999 年跟幾個朋友創業成立了民航資源網。2005 年,他帶領團隊正式創立飛常準,2009 年飛常準正式開展航空數據商業服務,2011 年飛常準APP正式上線,為旅客提供準確及時的航班動態;2014 年,飛常準布局國際市場,如今成為全球領先的航空數據服務商。
很少人知道,這個航空數據業內的隱形冠軍的總部就安家在合肥鬧市的一個普通寫字樓裡。飛常準目前擁有員工370 多人,其中技術研發人員佔60%,而且都是年輕人。1984 年出生的朱睿在飛常準擔任技術總監。曾在知名跨國企業擔任技術要職的他,懷著對家鄉的熱愛,滿懷熱情加入了飛常準團隊。
「從2014 年開始,為了實現從對公眾提供信息服務到向大數據邁進的企業,我們開始布局國際航班數據的覆蓋,截至目前,飛常準擁有了幾乎全球所有的航班動態數據,差不多每天能處理26 萬條航班實時信息,每年給1 億多用戶提供航班延誤分析和行程規劃服務,累計服務超過3 億人次。」朱睿說,飛常準實現了從最初單純向旅客提供航班動態信息,到加入整套算法進行數據處理,來預測航班延誤多久以及何時到達的轉變。
「僅僅告訴旅客航班延誤是不夠的,對乘機旅客而言,最需要的是最新的預計起飛時間。」朱睿舉例說明了這套計算延誤時間以及預計起飛時間的大致操作過程。首先,需要知道該次航班的飛機是否已經到達起飛機場,如果已經抵達,那麼需要考慮起飛機場和目的地機場的天氣和流量狀況,此外還要考慮飛機加油、配餐、客艙清潔等多個因素。如果沒有抵達機場,則要考慮機場當前的出港放行率和排隊等候起飛的飛機數量,通過一套算法來計算出目標飛機預計起飛時間和預計到達時間。「 目前差不多做到80%的準確度,可以明確地告訴用戶航班大概在幾點起飛。」
數據的採集以自建為主
飛常準的準點秘籍在於它擁有強大的基礎數據採集和計算能力。那麼飛常準的數據來源有哪些?
「數據的採集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在國內我們基本上和各個空管、航空公司、機場建立直接合作,但也會發生特殊情況導致數據質量出現下降,在這種時候,用戶看不到航班的真實情況,就會減弱對我們用戶的服務能力。」朱睿告訴記者,後來通過ADS-B 系統獲取飛機的位置信息,並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算出何時降落在何處機場。
2015 年底,飛常準著手開始針對全球航班的實時飛行軌跡進行監測工程,目標是通過遍布世界的ADS-B地面設備和ADS-B衛星實現全球航班秒級實時跟蹤。朱睿告訴記者,這套設備是自主研發的,只要搭建基站就可以很好地獲取數據,單個基站可以覆蓋直徑300 公裡左右的區域,目前已在全球興建700 多個基站。
「目前基站提供的航班數據已經佔到全部數據來源的60%,比其他數據來源更快更準確。」朱睿舉例說,比如通過設備看到機輪離地一米時,飛機已經起飛了,實際上機輪離地一米到航司告訴空管「我起飛了」,空管再把報文告訴他們,與這個過程相比,平均要快30 秒到50 秒,「意義在於我們在對數據進行計算時,需要及時對機場狀態進行更改,因為機場之間有蝴蝶效應,可以更快速地算出飛機抵達機場的時間。」
說起這套設備的研發,朱睿自豪地說,公司只用了兩名研發人員就在合肥研發成功,難度在於如何把信號收集下來轉化成數位訊號回傳過來,另外布點難度也很大。「 下一步打算將ADS-B設備通過衛星發射升空,獲取海洋、沙漠等無人區的數據信息,特別是對3000 米以上高空飛機的數據監控和掌握非常有效。」朱睿說,可以和地面做到無縫對接,保證數據的同步準確及時傳輸。同時,起飛和降落階段的十五分鐘也很關鍵,所以必須在機場架設設備,和衛星在一起來達到完整的數據覆蓋。
數據越多發布信息越準
對於旅客來說,知道航班是否延誤、延誤多久,對出行安排非常必要。
朱睿說,為了滿足旅客需求,他們也在大數據的處理中加入了更加先進的算法,「原來只能告訴旅客航班是否延誤,但我們加入更高級的算法,更加準確地告訴旅客延誤多久。為了訓練現在的算法系統,飛常準的研發人員把2005 年至今收集的數據作為訓練資料,把這些數據交給系統來算,看它是不是算得準算得對,偏差在15 分鐘左右就算達到了預期標準。」
算法先進代表機器擁有處理數據和判斷預測的能力,但同時也需要更多的數據,才能讓算法系統充分發揮能力。朱睿說,在大數據行業,拿到的數據多少、是否全面對結果的精確度至關重要,「比如機長的開飛機習慣、空管的指揮效率如何、機場有哪些保障資源等,這些都需要數據化,才能得出較為準確的預計起飛時間。」朱睿說,「我們把航班延誤原因歸為19 類,目前能拿到的數據支撐只有8類,還有11 類導致航班延誤原因的數據沒有辦法取得具體的數據。」他說,這就是為什麼預報會有誤差的原因。「因此,飛常準研發了一個新產品,把時間分割成很多區間,給出每個區間可能延誤的時間。」
朱睿說,希望將來拿到更多的數據,來給旅客提供更準確的數據,「將來也可以和交通擁堵等結合起來可以提供叫車、候機、接機、訂酒店等一體化智能行程服務。」
大數據幫機場優化效率
除了給旅客提供航班延誤的預報,飛常準還在機場的優化上,體現了他們的大數據處理能力。朱睿說,自2014 年起,飛常準在既有大數據的基礎上,不僅僅是提供延誤信息,更深入到機場地面運行,幫助機場和航空公司提高運行效率、減少航班延誤。
「為了讓航班更準點,我們深耕機場,通過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對航班運行數據進行收集、分析和智能決策,幫助全國機場建立大數據中心,提升航班機場運行效率,保障航班準點率。」據介紹,目前他們已研發了機位動態監控系統、停機位智能分配系統,智能車輛分配系統,從停機位分配到地面保障,用數據精細化保障航班準點。
朱睿說,他們從信息化相對薄弱的機場入手,利用民航大數據,通過推進A-CDM 機場協同決策運行標準和系統,提升航班運行效率。「 截至今年11 月,A-CDM 系統已經覆蓋香港國際機場、雲南機場、上海浦東機場等70 家大中型機場,惠及旅客3.2 億人次,佔民航全國旅客總吞吐量三分之一。」
「主要是通過我們處理數據的能力,幫助機場去分析需要保障的航班何時落地,落地之後何時保障,才能讓航班不延誤。」朱睿說,「拿昆明機場舉例,當時的昆明機場在全國千萬級機場中準點率是排名墊底的,通過我們系統的數據,告訴他們哪些環節需要改進,提高機場的運行效率。」另外,2016年底,浦東機場使用了飛常準的A-CDM系統,摘掉了連續近一年的全國準點率倒數第一的帽子,擺脫了民航局因準點率低而採取的航班時刻限制的處罰。
朱睿說,預計到2018 年,飛常準A-CDM 機場協同決策系統將被國內超過100家機場採用。
讓海陸空數據為人服務
未來,合肥的航空大數據研發團隊,還能為人們的出行做些什麼呢?朱睿告訴記者,飛常準的大數據產業,不僅促進了包括OTA、租車、旅行保險、物流等行業的發展、實現了大數據的變現,同時通過解決延誤問題,成為機場、航空公司、空管必不可少的生產系統。「飛常準計劃在2020 年初步建成全球航空大數據智能中心,在旅行保險、用車、速遞物流等多行業應用,提高其運營效率,並為用戶提供更高品質的生活服務。」
在朱睿看來,未來大家乘坐飛機出行更準點更輕鬆。「飛常準會提供航前航中航後的全程服務,包括天氣狀況、航站樓信息、何時出發建議,幫助接送機的司機告訴旅客位置,接送機訂酒店等便捷服務。」朱睿舉了個簡單的例子,用戶明天去北京開會,飛常準可以通過智能化計算,為旅客提供機票酒店接送機等一體化最便捷的服務,「我們通過數據分析,了解到航班信息和道路情況,可以告知他從家裡或單位什麼時候出發,幫他訂車,訂酒店,等他會議結束後,同樣告訴他怎麼回來最方便最節省時間。」
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朱睿和他的團隊也將與其他交通領域智能團隊銜接,「比如滴滴、神州專車等出行企業,我們知道航班延誤情況後,會告訴他們,這樣接站司機就會避免做無用的等待。我們根據飛機的位置數據做精確的計算,推導出落地時間,能做到誤差不超過一分鐘,準確率達到90%,當發現用戶的飛機降落時間和司機所在的位置趕到機場的時間接近的時候,就通知司機去機場接人。」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項磊 劉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