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南部,為中國四大高原之一,
大致位於東經100°~111°,北緯22°~30°之間,
西起橫斷山、哀牢山,東到武陵山、雪峰山、東南至越城嶺,北至長江南岸的大婁山,南到桂、滇邊境的山嶺,
東西長約1000千米,南北寬400~800千米,總面積約50萬平方千米。
雲貴高原豐富多樣的自然環境,造就了生物的多樣性和文化的多樣性,是中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地區,各民族保留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傳統;是中國森林植被類型最為豐富的區域,動植物資源豐富,富林、礦資源;是古人類起源與擴散的重要地區,歷史上存在著夜郎、南詔、大理國等地方民族政權,創造了燦爛的西南夷文化。
雲貴高原-地貌特徵
雲貴高原處在青藏高原向湖南、廣西丘陵山地的過渡地帶,北面有四川盆地,南面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相鄰,靠近熱帶海洋。高原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呈現出階梯式的下降,烏蒙山為界可將整個雲貴高原進一步分為西部的雲南高原和東部的貴州高原。
巖溶地貌
巖溶地貌又被稱為喀斯特地貌(KARST)。它是在可溶性的巖石基質上經流水的溶蝕作用不斷發展起來的一種地貌形態。這樣的地貌形態表現為地上石峰林立、峰叢矗擁、崎嶇不平;地下則伏流、暗河和溶洞縱橫交錯,整個基巖表現出一定的不穩定性。石灰巖基巖中還分布著極多的縱向裂紋,而且這些裂紋還與地漏鬥相連,地漏鬥一旦被打通,在地表徑流的作用下,基巖上的泥土就會順著石縫,通過地漏鬥洩入地下溶洞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最終釀成土地「石漠化災變」。這樣的地質帶被學術界列入中國七大脆弱生態系統之一。
雲貴高原-形成過程
雲貴高原在距今大約兩億年以前,是一個長期被海水淹沒的海灣,堆積了深厚質純而面積廣大的石灰巖。距今約2.08億年前的中生代三迭紀晚期,印支運動爆發,地殼隆起拗陷交替出現,沉積物不斷堆積,來自東部及北部擠壓,使物質向一個方向集中,加之受重力均衡作用影響,使地殼逐漸加厚,新生代以來地面迅速抬升,高原形成,距今約3600萬年至5300萬年前的第三紀始新世時期,發生了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雲貴高原被再度抬升。
風積地貌-美麗壁紙
中國雲貴高原威寧草海
中國雲貴高原巖溶地貌
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
就點一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