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udia Hammond 利維坦
利維坦按:
和其他許多看似基礎、簡單的概念一樣,我們同樣很難去準確、全面地解釋「時間「究竟是什麼。是客觀存在的一種物質?是用以闡述事物變化的抽象參數?還是所謂「四維空間結構「中的一條坐標軸?
愛因斯坦認為,「時間「的概念是不能脫離「空間」和「物質」進行討論的。也許這番話同樣暗示著:我們對於時間的理解本就不應局限於某個特定的、與其他解釋對立的概念中。也許我們需要給目前稱之為時間的東西一個更為準確的命名——這可能涉及到概念的細分,但更多可能是關於語義的重新思考。
「時間」是常見的名詞。我們都熟知時間流逝的感覺:現在變成過去;今天變成昨天。你要是住在溫帶,還能明顯地感受到寒來暑往,春去秋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也越來越覺得時光飛逝。
儘管神經學家尚不了解大腦是通過何種機能感知時間流逝的,人類卻驚人地擅長於此,如果有朋友表示自己5分鐘之後才能到,我們就會在時間差不多的時候環顧四周,看看朋友來沒來。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685824/)
我們能感知到時間流逝,星期、月份從指間溜走。所以,大多數人都認為時間的機制淺顯易懂:以可丈量的方式勻速朝著固定的方向前進——從過去到未來。
當然了,人類對時間的理解不一定要從生物的角度解釋,也可能與文化和所處的時代有關。亞馬遜有個名叫亞蒙達瓦(Amondawa)的部落,他們的語言裡沒有「時間」一詞。有人認為,這說明他們壓根兒就沒有時間的概念,沒有事件發生時間的框架(至於這是否屬於語言學的範疇,還是他們是否對時間有不同的看法,人們意見不一)。
與此同時,要用科學的方法精確了解古人對時間的看法並非易事,因為有關時間感知的實驗,是近150年才有的。
我們所知道的是,在亞里斯多德看來,「現在」是不斷變化的。公元160年,羅馬「帝王哲學家」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將時間描述為:「時間就好似一條河、一條急流,裡面含著無窮的變化。」(譯註:出自《沉思錄》卷四第43條,梁實秋譯版)至少在西方文明裡,許多人贊同他二人的觀點。
時間看似是朝著一個方向流逝的,但一些科學家卻無法苟同。
假若我們的記憶如同錄像帶一般精準,那麼,幻想就會變得很有難度。© Javier Hirschfeld/Getty Images/Alamy
上個世紀,愛因斯坦的一系列發現,引爆了我們對時間的概念。他的理論表明,是其它事物賦予了時間意義,而非相反。他證明,時間是相對的,如果物體移動速度快,那麼時間就會變慢。事件並不是按照既定的順序連續發生的。和牛頓物理學相悖,在愛因斯坦的理論裡,沒有統一的「現在」。
誠然,宇宙裡許多事件都有先後順序,但時間卻不總是被精確劃分為過去、現在和未來。有的物理公式是雙向的。
大多數人對於時間感知的一個方面是認為「過去」就好比是一個巨型視頻庫,一部我們可以檢索過去發生事件的檔案。
有個別理論物理學家,比如暢銷書作者、物理學家卡洛·羅韋利(Carlo Rovelli)的觀點則更加激進。他懷疑,時間非但不流動,甚至還壓根兒就不存在,只是人類的錯覺罷了。
(qz.com/1279371/this-physicists-ideas-of-time-will-blow-your-mind/amp/)
當然,儘管一些物理學家認為時間不存在,我們對時間的感知是真實存在的。這也是物理學術觀點與我們主觀感受相悖的原因。雖然我們認知裡的「過去」和「未來」不一定對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都受用,但它確實反映了我們在地球上的現實生活。
然而,正如牛頓物理學中絕對時間的觀點一樣,我們對於時間作用的看法也有可能出現錯誤。有更好的方法去解決這一問題。
© Giphy
失真的過去大多數人對於時間感知的一個方面是認為「過去」就好比是一個巨型視頻庫,一部我們可以檢索過去發生事件的檔案。
但心理學家證明了我們的自傳式記憶(autobiographical memory,一種關於自我信息的記憶)並不靠譜。我們忘掉的事情遠比記住的要多,儘管別人堅稱我們做過這樣的事,我們就是忘記了。有時即便別人提醒也不能喚醒我們的記憶。
因為大腦會產生記憶,我們可能會對自己的記憶做手腳,以此將其合理化。每次我們試圖回憶某件事時,我們會重鑄該事件的前因後果使之適應任何可能出現的新信息。
(www.ncbi.nlm.nih.gov/pubmed/25592676)
說服他人相信他們經歷過莫須有的事情,比想像中的要簡單。心理學家伊莉莎白·洛夫特斯(Elisabeth Loftus)花費數十年心血研究這一課題,說服他人相信自己曾做過某些荒謬,甚至不可能發生的事,比如在迪士尼樂園碰到兔八哥(這是華納兄弟創造出來的角色,與迪士尼無關)。即使是向朋友講述童年趣事,我們對於這一故事的記憶也會發生輕微變動。也會致使相關影集發生稍稍變動。
(learnmem.cshlp.org/content/12/4/361.full)
人們會被忽悠,「記起」從未發生的事情 。© 哈維爾·赫希菲爾德/Getty Images
另一錯誤觀點是,我們常常認為,暢想未來與回首過去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可事實上,二者緊密相連,涉及到的大腦活動範圍非常類似。正是因為有了記憶,才能構想未來,才能將不同的畫面重新組合,以此構思未來的藍圖。這種能力使得我們能夠提前做好計劃,並且在行動前預演事態的發展。
這些奇怪的現象是我們大腦理解時間的產物。嬰兒就不同了,他們活在當下,並沒有太多自傳式記憶可以追朔。開心、哭鬧、飢餓,都是嬰兒當下的行為和感受,他們不會回憶上個月冷到什麼程度,也不會擔心未來氣溫可能很快會再次下降。
爾後,他們長成了蹣跚學步的幼兒,逐漸可以認識到自我。與此同時,也逐步開始有時間的概念,理解昨天和明天是不同的。
(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11/j.1467-8721.2008.00593.x?journalCode=cdpa)
時間不僅僅我們安排自己生活的核心,也是我們體驗生活的核心。
即使到了這個年紀,設想自己在未來的處境依然很困難。心理學家賈尼·巴斯比·格蘭特(Janie Busby Grant)發現,在被問及明天打算做什麼時,只有1/3的3歲孩童能給出合理的答覆。
(psycnet.apa.org/record/2005-10369-002)
另一個心理學家克裡斯蒂娜·阿坦塞(Cristina Atance)曾做過一個實驗,先給小孩兒吃鹹脆餅乾,之後問他們是要水喝呢,還是繼續吃餅乾。因為吃鹹後會口渴,許多孩子選擇了喝水解渴。這時她又問孩子們明天想要啥,大部分孩子還是選擇了喝水。(大人則會選餅乾,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明天會肚子餓。)小孩子很難將自己未來的處境與當下的感受區分開來。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523428/)
有關時間的感受是由大腦製造出來的。有許多因素都對時間的構成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記憶、注意力、感情,以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對於時間的感知是基於空間的。我們的時間觀植根於我們的精神現實。時間不僅僅我們安排自己生活的核心,也是我們體驗生活的核心。
當然了,你完全可辯稱,我們對時間的感覺不一定要與物理法則相吻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走路時不需要記住無論感覺地有多平,地球始終是圓的。我們仍然會說日升日落,即便我們知道這是因為地球的自轉,而非太陽轉動所為。我們對世界的感知跟不上科學發展的步伐,我們只能通過我們具備的感官來了解這個世界。
許多人都能在腦海裡想像,自己坐著魔法氣墊去上班的場景。© 哈維爾·赫希菲爾德/Getty Images
同理,我們對時間的認知是無法忽視的。不論你對四維空間有多少了解,焦急地等晚點的火車就是比跟朋友吃午餐感覺要更難熬。
但話說回來,即使我們無法改變對時間的認知,我們卻可以改變對它的看法,從而不再感懷於時光易流,記憶易逝。
改變觀念與其把過去、當下、未來看作一條直線,我們可以將記憶作為一種資源,來幫助我們設想未來。
這很重要。人類能夠在精神世界中來回穿梭,使得我們能夠做出許多人類所獨有的事情,比如規劃未來,或者藝術創作。而記憶在這其中扮演關鍵角色的論點並不是什麼新穎的理論:亞里斯多德認為,記憶並非我們人生的檔案,而是幻想未來的工具。
要是我們忘掉了什麼,可別咒罵自己記性不好。
這也就意味著,「記性差」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有利的。假若我們的記憶如同錄像帶一般精準,那麼,幻想就會變得很有難度。
想像一下,明天早上換一條上班的路線,坐著魔法氣墊漂浮在空中,腳下是湛藍的河水,兩岸滿是熱帶花朵;等穿過熟悉的建築,來到目的地後,有一群老同學手裡端著雞尾酒列隊歡迎你。絕大多數人腦海裡馬上就能浮現出上述畫面【嚴重「自傳式記憶缺失」(autobiographical memory)患者除外】。
我們的記憶可塑性極強,可以在瞬間勾勒出辦公地點的街道;躺在充氣墊上的感覺;老同學的臉龐;熱帶花草和雞尾酒的畫面。我們不僅可以回想起相隔數年的記憶,而且可以把它們串聯起來,構成一幅從未經歷過或聽聞過的場景。
我們仍然會說日升日落,即便我們知道是這是因為地球的自轉,而非太陽轉動所為。© 哈維爾·赫希菲爾德/Getty Images
從認知角度來看,這聽起來好像很複雜,但我們的記憶的靈活性讓一切變得簡單。
所以,要是我們忘掉了什麼,可別咒罵自己記性不好。記憶的機制就是可塑的,以此我們才能截取記憶片段,並重新組合成無數未來可能發生的畫面。
由此可見,要是我們的記憶受損,那麼想像未來的能力也會隨之減弱。神經學家埃莉諾·馬圭爾(Eleanor Maguire)讓實驗對象描述自己想像中參觀博物館的場景。有人說博物館採用了圓頂設計;有的則表示其地板是大理石磚製成。但患有失憶症的病人卻什麼都想像不出,因為我們想像未來靠的是對過去的記憶。
(www.pnas.org/content/104/5/1726)
我們要知道記憶是會有紕漏的,而不是把記憶當做是一個可攜式視頻庫,並且要知道其他人也會對同一件事懷有不同的回憶。
© Giphy
慢下來還有一件事是我們能做的。在得知我在寫關於時間感知的書後,有許多人問我,如何讓時間過得慢些?
但這樣真的好麼?人到中年,便會感覺時光飛逝。但時間流逝快慢部分取決於新記憶產生的多少。比如說,你度過了一個充實忙碌的假期,即便從時間上來看假期只有幾天,但回想起來時,會覺得自己好像休息了好幾年。這是因為,我們在常規生活之外產生了許多新的記憶。
如果你覺得時光飛逝,那這可能是你生活充實的信號。
要是想緩解周日晚上那種不甘,覺得周末還沒開始就結束的感覺,不妨試試這個:尋求新體驗。
反之,要是我們有無聊、沮喪、孤獨或遭到拒絕這類負面情緒時,時間似乎就慢下來了。正如小普林尼在公元105年所寫:「越是覺得開心,時間就越顯得短暫。」
你要是想緩解周日晚上那種不甘,覺得周末還沒開始就結束的感覺,不妨試試這個:不斷尋求新體驗。在周末嘗試新的活動,去新的地方,而不是總去同一個電影院、同一家酒吧。誠然,新體驗帶來的愉悅感會在當時覺得時光短暫,但因為你留下了很多記憶,等到周一回想起來你就會發覺,周末似乎比以往要更長了。
正如小普林尼在公元105年所寫:「越是覺得開心,時間就越顯得短暫。」 © 哈維爾·赫希菲爾德/Getty Images
有時候例行公事是無法避免的。要是你能把生活變得穩中帶皮,那麼等回想起來,時光就會顯得慢了下來。即使是改變上班路徑這樣的小事也會起作用。難忘的經歷越多,那麼人生也就顯得越漫長。
我們感知時間的方式,永遠趕不上物理學進步的速度。我們都知道時間流逝的感覺,雖然我們無法改變大腦理解時間的方式,但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對時間的看法。即便如此,時間在某些時候還是會搞鬼,讓我們措手不及。最後,引述一句聖奧古斯丁的問題:「時間是什麼?如果沒人問我的話,我是知道的。但要我解釋給別人聽的話,我就不清楚了。」
文/Claudia Hammond
譯/boomchacha
校對/Rachel
原文/www.bbc.com/future/article/20191203-what-we-get-wrong-about-time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boomchacha在利維坦發布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利維坦立場
原標題:《我們對時間的理解錯了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