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德州市齊河縣山東能源臨礦集團邱集煤礦
(鑽井平臺上的工人)
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平時的工作環境從地面到地下近400米深處,從-9℃到25℃,從身上發冷到大汗淋漓……短短30分鐘便完成更替,他們全副武裝,來自於光明卻深入黑暗中默默「耕耘」,他們就是煤礦工人。井下工作陰暗潮溼,而井上生活充滿色彩。或許很多人認為,煤礦工人的井上生活和井下一般單調,可你卻不知道,離開礦井下的黑白世界後的他們和其他上班族一樣,也有多彩的生活……
近日,記者來到位於德州市齊河縣的山東能源臨礦集團邱集煤礦,跟隨這裡的工人們上工地,下礦井,親身感受他們日常的工作與生活,完整記錄下了這群特殊工種的生產全過程。
(下丼前的班前會,工人們記錄安全事項)
眾所周知,在礦井之下一點明火都會導致極其危險的後果,所以每個下礦的人都要換上煤礦統一提供的防靜電的純棉衣物。
(下礦井的工人們從「平安是福」的標語前走過)
隨後,我們跟隨工作人員來到了井口,井口呼嘯的風聲震得記者腦袋發暈,在下井之前一定要進行嚴格的檢查,火機、電子設備等不可以帶入礦井,包括記者所攜帶的相機、攝像機也在進行檢查登記並學習措施後,才獲準帶入井下。在這裡我們見到了該礦黨委書記、礦長武善元,稍後他將帶領我們一同進入地下近400米的掘進工作區。
排好隊列,記者和幾名工作人員有序地走進礦井「電梯」——罐籠,隨著鐵門緩緩關上,罐籠開始慢速下降。地面上的光明很快就消失了,黑暗開始慢慢朝我們「襲來」,隨之而來的失重感也讓記者有些不適,幾個人不約而同地打開頭頂的探照燈,映入眼中的光亮讓記者好受了許多。大約過了2分鐘,罐籠緩緩停下,走出罐籠,一個乾淨明亮的長廊展現在眼前。在不遠旁還停靠著一列「小火車」,好像一個地鐵站。聽武善元介紹,這叫人行車,一會我們就乘坐這個前往掘進區域。
「魯北平原礦產資源豐富,其中黃河北煤田煤炭資源量就有10億多噸。邱集煤礦作為黃河北煤田第一對試驗性礦井,下組煤儲量佔礦井總資源儲量(2.48億)的87%,但由於地下水文地質條件複雜,大量資源不能開採,水害防治成為制約礦井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瓶頸。」趁著人行車緩慢的向未知的黑暗行進中,武善元告訴記者,由於礦井所在區域地下水豐沛,開採下組煤始終是一項巨大的難題,面對企業生死存亡的轉折點,邱集煤礦致力於下組煤開發,積極開展下組煤水文地質條件探查、水害防治工作。
(狹窄礦道內施工的工人)
走過了20分鐘,我們終於到達了目的地,漆黑一片的礦井隧道中,僅憑頭頂的礦燈照明,耳邊只有風機抽出的風聲和履帶轉動的聲音。這個讓普通人內心極端恐懼的地方,便是位於地下近400米的掘進工作區域。
(礦道內的裡程標誌)
「我在1991參加工作,一開始是幹技術員的工作,這麼多年下井次數已經數不清了。」武善元一邊給記者說著井下煤層頂板的裂隙,一邊用頭頂礦燈照亮了礦井頂層一道水泥的痕跡,「這就是通過我們的注漿技術填補的灰巖層中的裂隙」一說到工程使用技術,武善元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
當記者和工作人員們返回地面時,已是兩個多小時之後了。當記者踏上地面時,感覺就像是「逃出生天」一般。跟隨武善元將礦燈和自救設備存放好後,眾人一起來到礦口旁邊的公共澡堂,這裡有兩層高,裡面有多個浴室和幾間更衣室。
找到自己的更衣櫃後,武善元先把工作服脫下來,抖了抖上面的煤灰,然後將衣服扔到更衣櫃下邊地面上,說礦上有專門的洗衣房,一會兒洗完澡就可以把衣服送去洗。脫下衣服後,武善元又開始調侃:「只有脫光衣服去洗澡的時候,才是我們一天最放鬆精神的時候。」
洗好澡後,武善元換完衣服從澡堂出來,一身得體的西裝,再加上腳上鋥亮的皮鞋,讓人很難和之前他剛出井的樣子聯繫在一起,簡直判若兩人。「走,今天我們礦上有職工廚藝大賽,你們跟我們一塊去嘗嘗鮮!」
武善元告訴記者,礦上的工人大都不是本地人,很多都是來自臨沂、棗莊、聊城,甚至是省外。當記者來到礦區職工食堂時,這裡已經擠得水洩不通,在食堂中央放著一張長桌,桌上擺著各種菜品,都是職工們自己家鄉的拿手好菜,許多礦上的職工都穿著便裝,拿著碗筷有說有笑地享受著美食,爽朗的笑聲迴蕩在食堂裡,不在井下的他們和下了班的普通上班族沒什麼兩樣,他們就像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聚餐,此時記者竟感覺到了這裡的「年味」。
(煤礦工人廚藝大賽)
比賽之餘,說起企業未來的規劃打算,武善元說,等目前施工工程結束就可以試產了。「等我們試產成功,可在整個水文地質條件類似的黃河北煤田及受頂底板含水層威脅煤層進行推廣應用,我們就是在做一個「通道」,讓不可能成為可能!」。
採訪結束了,記者驅車返程,夜色瀰漫,城區燈火通明。在這萬家燈火的背後,正是有這麼一群人通過他們的工作帶來城市生產和生活的能源,他們是漆黑世界最美麗的「舞者」,他們是煤礦工人,他們在那條漆黑的「通道」中,不斷地帶出光明,帶出溫暖,帶出希望。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馬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