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媒體彭博社發布了一個名為「新冠疫情時代那些最適合和最不適合去的地方」的排行榜。
其中,中國雖然在多項涉及新冠疫情的數據中表現優異,卻在53個國家和地區中僅僅排行第8。
新冠疫情最為嚴重的美國,則排名第18。
下圖,便是彭博社給出的這一排行榜中前18個國家和地區的具體排名。其中,遠離歐亞和美洲大陸、人口較少且密度不高的紐西蘭,被這份榜單排在了第一位。
而日本、韓國、芬蘭和挪威雖然目前疫情還在持續,而且新的病例還在出現,卻也排在了2、4、5、6位,都超過了中國這個在「過去1個月裡每10萬人中的確診人數」以及「過去一個月裡致死率」這兩項疫情相關的重要指標中均標為「0」的國家。(註:臺灣作為中國東南沿海的一個省,在榜單中排第3屬於正常表現,這裡不再談及)
所以,相信不少人看到這裡一定會很奇怪,為啥中國在疫情相關的數據上表現得那麼好,卻只能排在第8呢?
這主要是因為彭博社的這個榜單,在設計上比較「用心」。
首先,大家應該已經給注意到了,諸如芬蘭和挪威這兩個排在中國前面的國家,過去一個月裡每10萬人的感染數分別是129和281人,卻仍然屬於和中國一樣「藍色」(即「優秀」)的範疇。
這是因為,彭博社在這個榜單中考察的53個國家和地區裡,還有過去一個月裡每10萬人的感染人數高達2300多人的國家,比如捷克和比利時。
結果,就好比一個原本100分制的考試,一下子變成了2300分制。那麼像中國這種考了近乎滿分的,和芬蘭、挪威這種被扣了一兩百分的,就一下子都屬於「優秀生了」,更別提才被扣了10多分的日韓了。
在通過這種方式把日本、韓國乃至芬蘭和挪威等國,在疫情防控的成果上都拉到了與近乎滿分的中國「同一起跑線」之後,彭博社還在這個榜單中設計了一組「生活質量」的評比項目,包括「封鎖嚴厲程度」、「社區流動性」、「經濟增長預期」、「醫保水平」,以及將「人口受教育程度、人均GDP以及人均壽命」三項指標合一的「人類發展指數」。
(截圖來自彭博社對排行榜的介紹)
其中,「醫保水平」和「人類發展指數」可以說是西方發達國家的「默認加分項」。就連法國、比利時和捷克這種排名末尾的國家,都靠著這兩項而避免了墊底的命運。
而中國這個人口14億的國家,雖然在這兩項的得分中在發展中國家算不錯的,但比起其他發達國家和地區,就被壓低了。
但最直接壓低中國排名的,還是中國在「封鎖嚴厲程度」上獲得的「差評」。
我們都知道,自新冠疫情以來,西方輿論一直在帶著意識形態眼光看待和排斥的中國在應對武漢第一波疫情時所採取的嚴格的封鎖措施,稱我們的防疫措施是「嚴酷的」、「不自由」、「不民主」。所以,中國在這份由西方評出的榜單上,在此項上獲得「差評」,其實並不令人意外。
可諷刺的是,在這同一個榜單上,在「社區流動性」(即人們去單位上班和去購物中心的情況相比疫情前的減少程度)評比項上,中國卻又獲得了良好的成績,僅下滑了2.7%。
這明顯與中國在「封鎖嚴格程度」上的「差評」自相矛盾了。畢竟,既然中國的封鎖措施過於嚴格,為啥中國的「社區流動性」又這麼好呢?而且除了中國以外,絕大多數在「封鎖嚴厲程度」上被打了「較差或差評」(米色/橘黃色)的國家和地區,在「社區流動性」上也得到了「較差或差評」。只有中國在這兩項上的得分反差如此強烈。
這種矛盾或許說明,設計這個榜單並給中國在「封鎖嚴厲程度」上打出低分的人,並沒有認真地去了解中國的封鎖措施,而更像是僵化地在根據西方輿論先入為主的偏見而打分。咱們國人應該都清楚,在武漢初期採取強烈的防疫措施將國內的疫情基本控制住後,我們中國之後採取的一直是很科學的疫情風險分級管理制度,所以即便個別地區出現過小規模的疫情,也並沒有影響到更大地區乃至全國的正常社會經濟秩序。
所以,這樣的防疫措施被打上「差評」,只能反映出評分人的無知或偏見。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這份彭博社的榜單除了通過「巧妙」的設計將中國排在了第8,還令目前以累計感染人數超過1200萬和死亡人數近26萬而成為世界疫情最嚴重國家的美國,在53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到了第18名,而且除了每100萬人的死亡率得到了「較差」的評價,在疫情相關的其他選項中,美國居然都得到了「較好」或以上水平的得分。
這可比中國被排在第8,要魔幻多了……
延伸閱讀
拜登班底浮出水面:中美關係下一個四年 壓力未減
美國當地時間11月23日,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美國總務管理局已經通知拜登團隊正式開始政府過渡進程。此後,該媒體證實,美國聯邦政府各部門也在當天晚上接到郵件,確認拜登當選總統。
在這封給聯邦政府各部門聯繫人的郵件中寫到:「根據經修正的1963年《總統過渡法案》,今天,即2020年11月23日,美國總務管理局局長已確認拜登和參議員卡馬拉·哈裡斯分別是總統和副總統職位的當選人。」
該封郵件或許可以看作是川普承認敗選的第一步,儘管隨後他仍在社交網站上表示:「我們(提起)的案件將繼續,我們將繼續保持良好的戰鬥,我相信我們會勝利!不過,為了我們國家最大利益,我建議Emily和她的團隊按照初始程序,做需要做的事情,我也告訴我的團隊這樣做。」
目前,拜登正在加快組建新一屆內閣主持下一個4年美國內外行政事務。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拜登與川普在對華政策方面共識大於分歧,區別僅在於形式,中國的壓力並未下降。「拜登上臺後,中美在維護多邊框架、促進全球化和對外開放的大方向上並無二致。」他說。
而拜登競選總部權力交接執行主任約翰尼斯亞伯拉罕(Yohannes Abraham)當天則表示,美國向喬拜登移交權力的進程將從討論大流行病和國家安全問題開始。
正式過渡開始,首批內閣成員公布
此前,當地時間11月7日晚,拜登及其競選搭檔哈裡斯在德拉瓦州威爾明頓發表講話。拜登在講話中表示:「我們贏得了這個國家歷史上當選總統最多選票數,7400萬!」他還承諾保證將成為一個不尋求分裂、而是尋求團結的總統。
雖然此後川普一直拒絕承認敗選,並在多個州發起訴訟,但最終結果卻並不如意。
23日,在總統川普的支持下,美國總務管理局(GSA)正式通知拜登方面,稱政府過渡程序已經得到批准。美國總務管理局局長Emily Murphy在給拜登的信中指出,現在可以使用上百萬美元的聯邦資金和其他資源來開始權力交接。
不過,川普在推特上表示仍要繼續他針對目前大選計票結果的法律行動,但同時說「我已建議Emily和她的團隊去做需要為初步交接程序所準備的事,我也告訴我的團隊要這麼做。」
而就在川普發布推文後不久,有媒體在報導中評價稱:「美國總統川普周一(23日)表示,他不再反對其政府協助喬·拜登(Joe Biden)的過渡團隊,這是他迄今為止發表過的、最接近承認自己輸掉美國大選的表態。」
約翰尼斯亞伯拉罕對總務管理局的決定則表示歡迎,他稱這是「開始應對國家面臨的挑戰的必要步驟,從而能夠控制疫情和讓經濟重回正軌。」
而在拜登「政府過渡網站」上公布的第一批內閣成員提名名單,主要涉及國家安全和外交事務,具體為: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任國務卿,馬約卡斯(Alejandro Mayorkas)任國土安全部部長,艾薇兒·海恩斯(Avril Haines)任國家情報總監,琳達·託馬斯-格林菲爾德(Linda Thomas-Greenfield)任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傑克·沙利文(Jack Sullivan)任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前國務卿約翰·克裡(John Kerry)任總統氣候特使。
拜登在推特上寫道:「今天,我宣布了我的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團隊的首批成員。他們將團結全世界來應對我們面臨的挑戰——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單獨應對的挑戰。是時候恢復美國的領導地位了,我相信這個團隊可以做到。」
在邵宇看來,拜登與川普的行事風格迥異,兩黨執政理念和政策立場也有較大差異。如同川普上臺伊始就宣布退出TPP、終止歐巴馬醫療法案一樣,拜登政府也可能來一場「撥亂反正」式的改革。
中美的下一個四年
隨著拜登的勝選,中美關係也將開始一個全新的四年。
邵宇認為,拜登上臺後,中美兩國滑向冷戰狀態的可能性下降,回到最優狀態的可能性有所提升。如果說川普和拜登都沒有放棄推動中國進一步開放的努力,但兩者在方式方法上也會有較大差別,前者主張雙邊對等,後者主張多邊施壓。
再來看一下目前拜登的內閣成員。
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是柯林頓的外交政策首席撰稿人,從2002年開始,他追隨拜登,曾任其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後升任常務副國務卿。在對華政策上,安東尼·布林肯今年9月就在一檔節目中表示,美國經濟與中國經濟並不會完全「脫鉤」,這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也是美國企業發展的需要。但他也同時表示,如果拜登當選,那麼「美國勢必會站在高於中國的角度與中國進行交流,這樣的話,美國就不必受中國的脅迫」。
此外,拜登曾發表過一篇重量級的競選文章《拯救川普之後的美國外交政策》,明確提出了內政外交的基本政策框架,對內恢復民主,對外實施「中產的外交政策」。其中,拜登政府對華關係的基本主張可以概括為如下三條:第一,美國將與其他西方國家聯合起來,憑藉佔據全球GDP一半以上的分量,塑造從環境到勞動力、貿易、技術以及透明度的規則;第二,美國對華將採取強硬措施,不讓中國主導未來的技術和產業發展;第三,美國打算在氣候變化、防核擴散和全球衛生安全等「中美利益交匯的問題」上與中國合作。
因此拜登在競選時明確宣稱俄羅斯是敵人,而中國是競爭對手。
「拜登上臺後,中美關係的可預見性顯著提高,在貿易、金融和人員往來方面的摩擦有望緩和,短期會考慮取消關稅,重新判斷貿易協議;中長期主張通過新建規則來制約中國;中美博弈將進入長期的、基於規則的和較為可控狀態,但他也會力主形成一個針對性更強的西方統一戰線聯盟,中長期制約中國的技術升級和構想中的新一代全球化進程。」邵宇說。
最後,邵宇認為,中美博弈的長期性不僅不會因為拜登的上臺而改變,反而更加明朗;中國轉向以內循環為主體、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的必要性不僅不會下降,反而會有所提升,畢竟美國很有可能會聯合歐盟和亞太周邊國家聯合對中國施壓;中美未來的競合格局,取決於各自內循環的效率和外循環的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