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人歡天喜地過亡靈節
墨西哥人歡天喜地過亡靈節
墨西哥人歡天喜地過亡靈節
墨西哥人歡天喜地過亡靈節
對於紐約、巴黎或是倫敦人來說,「死亡」是他們永遠不會提起的,因為這個詞會灼傷他們的嘴唇。然而墨西哥人卻老把「死亡」掛在嘴邊,他們調侃死亡、與死亡同寢、慶祝死亡。死亡是墨西哥人最鍾愛的玩具之一,是墨西哥人永恆的愛。不可否認,在墨西哥人面對死亡的態度裡或許有著與別人一樣的恐懼,但是至少墨西哥人從不避諱死亡,他們用耐心、輕蔑和調侃直面死亡。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墨西哥著名作家 奧克塔維奧·帕斯
環球在線消息:每年的11月1日和2日是墨西哥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亡靈節」。亡靈節是墨西哥人緬懷故去的親人和朋友的節日,或許有人要說,「那不就是咱們中國的清明節麼」,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墨西哥人的「清明節」裡完全沒有中國人的凝重和傷感,有的卻是歡歌笑語,這種拿死亡「尋開心」的生活態度著實讓我這樣身處墨西哥的外國人大開眼界。
抱著骷髏跳勁舞
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我不是墨西哥人,在亡靈節裡充其量只能當個看客而已。既然要看熱鬧,那就得去最熱鬧的地方看,偌大一個墨城,最熱鬧的地方當然是市中心的憲法廣場了。11月1日,我起了個大早,拿上相機直奔憲法廣場。因為墨城有節日封路的習慣,為了不耽誤我「看熱鬧」,我決定不開車,改乘地鐵。
剛出地鐵車廂,還沒出站,我就被震耳欲聾的舞曲聲和陣陣歡呼聲所吸引。地鐵憲法廣場站售票大廳裡,一位畫著骷髏臉譜、身著黑色連衣裙、腳穿紅舞鞋的妙齡女郎正忘情地跳著拉丁舞,時不時還招呼圍觀的人和她共舞一曲。站在我身旁的墨西哥大媽康塞普西恩告訴我,這是附近社區自發舉辦的亡靈節「以舞會友」活動,誰都可以上去和「骷髏女郎」跳一曲,「大家就是圖個開心」。
走出地鐵站,來到憲法廣場,我感覺自己一下子就淹沒在骷髏的海洋裡了,廣場上的骷髏雕塑和各個祭臺裡的骷髏供品大大小小、形形色色,讓人目不暇接。大的骷髏雕塑有近十米高,但孩子們手裡拿的骷髏糖則只有幾釐米長。有意思的是,這些骷髏可不是一堆堆死氣沉沉的白骨,它們跟活人一樣,神態各異,各司其職,充滿了喜劇色彩。有骷髏馬車夫趕著骷髏馬去送水,有骷髏牧師主持骷髏新人的婚禮,有骷髏馬裡亞契樂隊放聲歌唱,有骷髏夫妻抱著骷髏孩子接受骷髏親人們的祝福,還有骷髏貴婦抱著骷髏犬依偎在骷髏丈夫的身旁……
千裡迢迢看骷髏
除了死骷髏,廣場上還有不少「活骷髏」。不少孩子和年輕人化妝成骷髏或者是鬼的模樣冷不丁走到你身邊「鬼叫」一聲,你的驚叫換來的是他們滿足的笑聲。廣場上骷髏多,活人更多。像我一樣看熱鬧的活人摩肩接踵,穿行於骷髏之間,不時還停下腳步,對著幾個滑稽的骷髏又是大笑又是拍照,還有要求別人為自己和骷髏雕塑合影的。
廣場上除了墨西哥人,就數美國人最多。許多美國人特意在10月底趕來墨西哥,就是為了體驗亡靈節的氣氛。
「這一切太神奇了,太有文化了,跟我們的萬聖節太不一樣了,一輩子能看一下這樣的節日,也不算白活,」一名美國遊客告訴我。聽說我是中國人,這名美國遊客非常驚訝:「難道你是從中國特意趕來看亡靈節的麼?」
這麼旺的人氣自然吸引了眾多小販把攤位擺到廣場上來,有賣骷髏頭糖、骷髏玩具的,有拿著調色板張羅著要把你化裝成鬼的,有賣印第安土著小吃的,甚至還有一個在香港中文大學念過兩年中文的墨西哥老兄在幫人寫中國名字,場面別提多熱鬧了。
「死人麵包」好吃嗎
在憲法廣場的東側,我發現了一個剛剛用紅磚砌好的大烤爐,許多人圍在爐子周圍似乎在等什麼。走近才知道,墨西哥麵包工業協會正在這裡免費發放現場烤的「死人麵包」。
我努力擠到爐子旁也要了一個「死人麵包」,和藹的廚師把麵包遞給我的時候說了聲「謝謝」。我很不解地問:「為什麼給我麵包還要跟我說謝謝呢?」廚師指了指案板下的一個廣告牌。我這才注意到,廣告牌上寫著「感謝您保持了我們亡靈節的傳統,期望明年此刻與您再見」。
吃「死人麵包」是亡靈節的一個傳統,每到亡靈節前後,各大超市裡都有各種尺寸的「死人麵包」出售。製作「死人麵包」的原料與普通麵包無異,但是「死人麵包」的形狀就不一樣了。通常能夠見到的「死人麵包」是圓拱形的,上面有一個十字或者是米字形狀的隆起。對於「死人麵包」的這個「造型」有兩大理論:一說是模擬墳墓和十字架,一說是模擬人的頭蓋骨和交叉的四肢骨頭。除了這種經典造型的「死人麵包」,墨西哥民間還有約800種造型的「死人麵包」,共分為4大類:「人形」、「動物形」、「植物形」和「鬼形」。
一個墨西哥朋友對我說,在他很小的時候,他一直以為「死人麵包」是用死人屍體做的,想到這裡他就覺得噁心。有一年過亡靈節,他的母親一定要他吃一口,他想了半天,很為難地告訴母親:「好吧,但是我可不吃腳。」
文化遺產代表作
從免費發放「死人麵包」可以看出墨西哥人對於保持亡靈節傳統的良苦用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3年宣布以墨西哥為主的中美洲國家的亡靈節為「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為了不讓這寶貴的遺產被人們淡忘,近年來,每到亡靈節,各個州都要輪流在首都墨城舉辦當地過亡靈節的風俗展。
今年輪到韋拉克魯斯州在首都舉辦展覽,1日我也來到了展覽現場——位於墨西哥城南的迭戈·裡維拉博物館。
博物館裡的一個傳統舞蹈教室被闢出來擺放展品。與在憲法廣場上太多的骷髏塑像不同,在展廳裡更多的是有韋拉克魯斯州特色的展品。大廳的牆上是骷髏圖案的版畫,祭臺是用亡靈節裡必不可少的萬壽菊搭成的,祭臺上放的祭品有「莫萊」醬雞、墨西哥粽子等土特產。大廳裡瀰漫著焚燒後松香的味道,兩個馬裡亞契小樂隊在各個祭臺旁輪流彈奏著鄉村音樂。一名老者耐心地向參觀者講解當地的亡靈節風俗。很多幼兒園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也參觀了這個亡靈節風俗展。
墨西哥人把亡靈節過得像狂歡節一樣從根本上源自他們對於死亡豁達的態度。在西班牙人來到美洲大陸以前,生活在墨西哥的阿斯特克印第安人並不懼怕死亡。他們認為,人死後,根據各自不同的死亡方式會去不同的天堂,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而是新的生活方式的起點。
西班牙人來到美洲後,從公元16世紀到公元18世紀,歐洲的基督教文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墨西哥人對於死亡這種豁達的態度。公元19世紀末期,墨西哥著名版畫家何塞·瓜達盧佩·波薩達用他一系列的版畫作品重新喚起墨西哥民族對於死亡的豁達和調侃的態度。也是從這時起,每到亡靈節,報紙、雜誌上就會出現政要和名人的骷髏畫。此後,墨西哥民族珍視文化傳統、追求民族個性的主導思想把這種對於死亡的調侃逐步推向極致。(本報墨西哥城11月3日電/駐墨西哥城記者 賈澤馳)
相關連結:亡靈節由來
墨西哥亡靈節是以印第安土著文化為主導的印第安文化和西班牙文化結合的產物。印第安土著的亡靈節在每年七八月間。經歷了好幾個月青黃不接的糧荒後,土著人歡天喜地地與故去的親人分享豐收喜悅。土著人認為,只有善待亡靈,讓亡靈高高興興地回家過個節,來年活著的人才會得到亡靈保佑,無病無災,莊稼也會大豐收。
西班牙人來到美洲大陸後,他們把西方的「諸聖節」、土著的亡靈節以及土著的一些陪葬和祭祀風俗結合起來,創造了今天的亡靈節,日期放在11月1日和2日。如今在墨西哥,每年的11月1日是「幼靈」節,是懷念故去的孩子的節日,2日是「成靈」節,是大家緬懷故去的成年人的日子。
(編輯:王晶 來源:國際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