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撰文 七君
透明又防彈的材料,你能想到什麼?防彈玻璃?
實際上,有一種新材料比防彈玻璃更硬而且更輕巧,它就是氮氧化鋁透明陶瓷,也叫 ALON。
各式ALON透明陶瓷
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有人開始探索氮氧化鋁的性質。1986年,首個氮氧化鋁透明陶瓷被發明,後來在2009年相關專利被美國 Surmet 公司獲得,氮氧化鋁透明陶瓷也被命名為 ALON。就這樣,氮氧化鋁透明陶瓷開始了商業化的道路。
ALON 不含玻璃的主要原材料二氧化矽,也不是高分子化合物,而是用鋁、氧和氮合成的。簡單來說,它是一種透明的陶瓷:它是用氮氧化鋁粉末在高溫下燒結而成,類似於陶瓷的製法;最後再拋光打磨,ALON 就變得透明了。
用氮氧化鋁粉末製造ALON的過程 圖片來源:Surmet
是的,透明的陶瓷聽起來很科幻,它也出現在很多科幻作品中。比如在2015年的大片《侏羅紀世界》中,球形遊覽車的外殼就是用 ALON 製造的。也有許多《星際迷航》的粉絲認為 ALON 就是《星際迷航IV》裡用來拯救未來的透明鋁。
根據《侏羅紀世界》的設定,球形遊覽車外殼就是用ALON製造的。
等等,為什麼陶瓷可以變透明?
透明指的是光能夠穿透而不會發生強烈的反射和散射。普通陶瓷內部的晶體顆粒排列不規則,光照上去會向四面八方的散射,無法穿透,因此看起來並不透明。
雲對陽光的散射 圖片來源:atmo.uiuc.edu
而以 ALON 為代表的透明陶瓷是一類新型材料,和普通陶瓷不一樣,它的內部晶粒排列整齊,光照上不會發生散射,所以是透明的。透明陶瓷因此又被稱為光學陶瓷。
因為是陶瓷,透明陶瓷比普通的玻璃和樹脂玻璃更硬、強度更大,適用於極端環境。而 ALON 是市面上最硬的多晶透明陶瓷。
ALON 是用氮氧化鋁粉末(左)製造的,陽光照到粉末狀的氮氧化鋁上發生散射,因此氮氧化鋁粉末看起來並不透明。
有多硬呢?
ALON的硬度是普通玻璃的4倍,比世界上第三硬的材料藍寶石(氧化鋁,莫氏硬度為9)差一點點,但莫氏硬度也達到了7.7。
看,用25克的花崗巖丟在1.27釐米厚的普通硼矽酸鹽玻璃上,玻璃一下就裂了——
但是ALON就沒事,看起來還是花崗巖比較痛一點——
我們再來看看用它製作的防彈鎧甲和用玻璃製作的防彈玻璃的對比。
普通防彈玻璃是兩層玻璃夾了一層聚合物的結構。實驗中的 ALON 防彈鎧甲用的是相同的聚合物,但是外層的 ALON 陶瓷更薄——
現在,用12.7×99毫米口徑的北約彈來射頭看看。
北約彈可以輕鬆射穿9.4釐米厚的防彈玻璃,威力驚人,因此屬於防空用彈藥。
但是4釐米厚的 ALON 制透明鋁鎧甲就能抵擋這種子彈的襲擊。模特莫得感情的塑料大頭沒有被射爆。
對比一下兩種防彈材料,ALON 防彈鎧甲只有一點點凸點,但是防彈玻璃就整個炸裂到模糊——
4釐米厚的 ALON 鎧甲就能夠抵擋12.7×99毫米口徑的對空子彈,這件事引起了美軍的興趣。
實際上在2005年,美國空軍就開始測試 ALON,他們想用 ALON 製造透明防彈鎧甲,用來武裝悍馬軍用汽車。
美軍悍馬軍用汽車 圖片來源:wikipedia
美國空軍的測試結果發現,ALON 在被製成小塊時防彈效果確實比較好,但是它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價格高昂。
在當時,每平方英寸防彈玻璃的價格是3.25美金,但是 ALON 的價格要10-15美金。因為這個原因,悍馬軍用汽車並沒有被 ALON 武裝。但是在2013年,Surmet 宣布成為美國國防部的主要國防承包商,為美軍供應了一種 ALON 陶瓷玻璃窗。
Surmet 為美軍供應的ALON透明陶瓷窗
ALON 還在另外一種武器上找到了用武之地。
利用紅外線制導的飛彈的紅外導引頭需要能夠穿透紅外線的整流罩,但是普通玻璃不太容易讓紅外線穿透。
藍寶石飛彈整流罩 圖片來源:melleroptics
以前用來製造整流罩的一種常見材料是藍寶石,藍寶石對紅外線這樣的寬波段有很高的透過率,而且強度和硬度很好,因此是製造高馬赫飛彈整流罩的常見材料。不過藍寶石的價格高昂,所以各國都在尋找它的替代材料。
藍寶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鋁 圖片來源:wikimedia
ALON 就是藍寶石的有力競爭者,它在近紫外線和紅外光下也接近透明,而且可以承受2100攝氏度的高溫。現在,已經出現了 ALON 製造的紅外飛彈整流罩。
當然,一些專用燈具也需要能透射紅外線和紫外線,因此 ALON 也被用於製造特種燈罩。
和普通玻璃相比,ALON 不會擋住近紅外線。
不過因為價格等因素,ALON 還沒有進入民用領域。2018年,蔡司曾被傳要推出首款用 ALON 製造的鏡頭,但是直到目前還是沒有動靜。
如果 ALON 的價格能降低,它就有可能取代強化玻璃,成為屏幕的常見材料。到時候手機不但能幫你擋刀,還能當菜刀,想想就令人期待呢。
穿上 ALON 鎧甲,做不容易受傷的透明鋁人。
不過癮?關注微信公眾號「把科學帶回家」,把有趣有料的科普一網打盡!
無標註圖片來源網絡。
參考資料儲存於石墨:
https://shimo.im/docs/vWKcq6qqG3Xg8VQ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