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屢敗屢戰」的日子

2021-01-08 騰訊網

隨著「內卷」、「學歷貶值」、「文憑社會」等一系列概念的反覆熱炒,「考學」成為了2020年大眾視野中最受關注的公共議題之一。有人將「考」視為一條有效的階級躍遷通道,進而發明了「做題家」這個概念來形容人們的投入程度;有人則把「考」包裝成為了財富密碼,不斷用投放信息流廣告、貼片廣告的形式告訴大家「9塊9拿下XX證,月入過萬不是夢」。

足夠細心,你還能看到「考學」對於日常生活的影響:在虎撲步行街,「上岸」這個詞語的熱度正在快速上升,以11月、12月一系列重大考試結束為時間節點成為了比肩「破防」、「我朋友」的熱門流行語。

參考過往媒體話術的習慣,人們其實完全可以將2020年這個「危機意識過剩」、「求生意識爆棚」的一年稱為「考年」——可以擴展為「只有考,才會機會好好過個年」。

不過「考研」似乎是個例外。雖然理應是繼高考之後的「考王之王」,是本質上最具有「硬通貨」色彩的一場考試,但「考研」似乎也正在被快速汙名化:它會常常出現在大眾語境中,但往往不會拘泥於字面上的解釋,而是在討論場裡不斷被賦予了新的含義,並常常帶有濃烈的負面情緒。

譬如在2020年考研季前後,十幾個有關考研的熱搜中,最受熱捧的話題是#24歲男生四戰考研#,收穫了1.1億閱讀量。幾天後「考研」又出現在了北京公布的一例流調案例中,開始頻繁地與「中年」、「北漂」、「焦慮」等關鍵詞共同出現在各大自媒體的標題裡。

當然這樣的「反趨勢」並不是2020年獨有的。在知乎、豆瓣、虎撲上,將「考研」與「逃避」掛鈎的論調早已有之,早在幾年前就有媒體報導過「考研老兵」的現象,還成功引發人們驚呼:哇,他居然為了考研連工作都辭了。

但到2020年底,整個問題似乎已經來到了另一個層面。尤其是對於那些「再戰考研」的人們來說,他們出現在公眾語境中的身份正在從「考生」迅速滑向「社會樣本」

人們更熱衷於通過挖掘他們「不斷考研」背後的原因,並頻繁將「考研」與社會熱點相掛鈎,試圖建立某種因果關係;也熱衷於通過對於他們的分析,來佐證自己選擇的成功。包括真正完成「上岸」後的收穫,在媒體和KOL們的筆下開始轉變為一道道關於沉沒成本和預期管理的計算題。

甚至當我和「再戰考生」們聊起這個話題的時候,總覺得他們也在用「獵奇」的眼光看待自己。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均採用化名

作者 / 指北BB組 洪鹹

編輯 / 蒲凡

為什麼要考研?這並不是一個冷門問題,你很容易通過搜尋引擎找到擁有詳盡數據支撐的答案。比如據研招網發布的數據顯示,考生考研的主要動機依次是提升自身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就業壓力大想提高就業競爭力、認為本科畢業學校不好,想提升學校層次。

再具體到2020年,受疫情因素影響導致出國留學、就業受阻轉向則成為新的考研因素。

這份數據統計也能夠很好地總結王存江過去兩年的考研經歷。

王存江自稱「二本子」,從入學開始就大四畢業找工作進行著一系列的努力,包括且不限於參加學生會和辯論隊、報考英語四六級以及教師資格證,並於2019年12月第一次參加考研,目的就是為了增加自己的就業競爭力。但也很快遭到了「社會的毒打」。

差幾分上岸的第一次考研之後,選擇再搏一把再考一年的王存江曾經在「學到崩潰」的時候試著找工作,但這件事帶給了他更大的焦慮。

比如他衝著「直接和老闆談」這個slogan下載過某求職APP,希望能夠得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機會,但他發現在線的幾乎都是職業HR而不是老闆,並且在知乎等內容社區的「提示」下進一步明確了這些HR們的身份:他們也是打工人,找人來面試有時候只是他們的績效指標——這讓「求職變得很難」,畢竟HR更願意流程化地篩選簡歷,而流程化的篩選簡歷意味著學歷競爭——這原本是他希望通過考研來彌補的短板。

他覺得「職位智能推薦」這個設計也不是很友好,因為他會被動地看到哪些公司在招人、招聘會給予什麼待遇、相應的又需求什麼樣的簡歷,然後這些信息大部分會變成一次次精準的「自我勸退」,「真的有適合二本子的工作嗎?不看會焦慮,看了更焦慮。好公司人家看不上我,只有貝殼和鏈家主動找我」。

總之他陷入了一種循環:下載了好幾個求職APP,草草瀏覽了一遍後全部卸載,然後堅定地投入到新的一輪備考中。

只是王存江沒有想到2020年的狀況更加「糟糕」。除了備考需要繼續投入的時間、體力、頭髮,2020年過於魔幻的外部環境競爭本身也充滿了不確定性。他不知道自己的對手是更年輕更有衝勁的應屆生,還是985211學校裡沒辦法出國的好學生們?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

於是在準備著2021屆考研(也就是他個人的第三次考研)的同時,他還在家人的安排下經歷了省考和國考。他不斷將上岸的標準降低,從考研、考公到省考事業單位和「三支一扶」,並自稱「苦海無涯,回頭是岸」。

畢竟不回頭的代價是巨大的,要是沒能通過任何一場考試,登錄任何一個岸,他就會失去為期兩年的應屆生身份

(某校圖書館實拍,有人已經在為2022年備考了)

我問王存江如何評價自己這兩年的規劃,他想了一下給出了一個四個字的答案:乏善可陳。「你沒有見過我們的考研氣氛」。

按學校的官方數據顯示,王存江所在的大學考研率就達到了30%多,而他覺得這個數字還不足以概括學校裡蔚然成風的考研熱,接著補充了另外一個具體的數字——2019年第一次考研時,他全部的六十幾個同班同學,只有不到十個沒有報名。

王存江感嘆「要是自己能早幾年出生就好了」。

我找到的幾組第三方數據,一定程度也能夠佐證「二本=考研修羅場」這個判斷。據研招網發布的數據指出,在2019年341萬的考研總人數裡,二本及以下考生佔比52.5%。

與此同時,經歷了疫情帶來的綜合影響,今年的秋招季被媒體稱為「最難就業季」,最直觀的表現是「僧更多了,粥卻更稀薄」——《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中統計到,與去年同期相比,各大企業對高校畢業生的招聘需求人數減少了16.77%,但求職申請人數卻增加了69.82%。

(在研招網出具的報告裡,將雲南大學作為一個實例呈現)

但另外一組數據卻告訴我,王存江也只是在經歷別人經歷過的一切,他只不過是一個「不自知的典型考研老兵」:十年前考研人數剛剛突破151萬,今年則翻了一倍多,達到了377萬。

窄門不是一天建成的。高等教育數據機構青塔發布的報告顯示,雖然大學研究生招生人數總體上擴招了,但保研推免人數的比例也逐漸上升,造成了統考名額收窄的現狀。而擴招也並不意味「雨露均沾」,王存江備考的東部沿海學校社科就沒有擴招反而收窄,更多擴招發生在理工科和公衛。再加之高校的學科建設裡要求優勢學科在校內佔有一定數量比例,這就導致了有些學較為弱勢的學科之後會慢慢撤掉。

最難的考研年永遠是下一年。「優化掉」這個常指裁員的網際網路大廠黑話在這裡同樣適用。

鶴佳對自己的評價比王存江刻薄很多,她覺得考研就是一場對科研人才的選拔性考試,沒考上的人不夠優秀,就是被「優化掉了」,而已。即使她畢業於一所211院校,理論上這個出身能夠讓她在研究生入學考試的賽程裡多少有些優勢。

她也不認為自己的學校能為自己增加多少優勢,畢竟那只是「一所政策性211,很末流,當年填志願時衝著這個名頭去的,大學在一個小地方什麼實習都沒攢,渾渾噩噩就過了四年。說無怨無悔是假的。」

考研對於鶴佳來說是一種主動的自救。她的考研目標確定於大三那年的暑假,當時她參加了一場某魔都985學校所舉辦的學術活動,而那天的經歷完美符合她心目中的大學生活找到了一個具體的模板,也在之後兩年裡成為了她「二戰考研」的執念來源。

我是覺得她的「二戰」其實還有些「報復性」色彩。因為鶴佳在第一次考研結束後,按流程通過調劑收到了來自家鄉一個雙非一本學校的錄取。晚上十一點,學校打來電話,要求在午夜零點之前確認入學。

鶴佳說後來在很苦的複習時,偶爾會想起這件事,但她並不覺得自己是受到的「報復性補償心理」的驅使,因為「那就像一個隱喻你知道嗎?就《南瓜馬車》那個,參加了一個夢幻派對,不論我有沒有拒絕,都要在一個時間點過後面對現實。

從前這個將現實和環境隔開的時間點是「和朋友的暑假旅行(好讓自己遠離那個有怨有悔的211母校)」,現在則是每年12月底的考研。同樣的知識點、老師們寫的論文、學界熱點……鶴佳沉浸在各種理論和「主義」裡,離開地面一整年。

(等待圖書館開門的學生們)

在考完試等待成績的這段日子裡,鶴佳急切地要找個工作,「最好是純粹體力活的兼職」。

一方面是手上快沒錢了,另一方面是想換個腦子。可以是7-11便利店店員或者快遞員,最好做蛋糕店的店員。她甚至不想做公司行政,因為她「對Excel有PTSD」,考研期間她用Excel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複習計劃表。鶴佳需要在七百多個重複學習的日子後重建起自己對於世界的敏感,她急切地想要恢復自己的彈性、幽默感和感受力——

「我想做個正常人!!!」

這個目標暫時沒有實現,但她看到了沒有實現目標的「可怕後果」。她一個外號「廣西仔」的朋友準備二戰考研核物理,聲稱考上就去做科研,報效家國,沒考上要麼去炒菜要麼去板磚。她覺得是不是因為「在備考圈子裡沉浸太久之後,評價體系會變得單一,很鑽牛角尖」。

焦浪的故事和鶴佳很像。

焦浪畢業於一所「末流985」的英語專業,前後考了4次研。他自稱是一個廢物,一個「一手好牌打爛」的人,在北京渾渾噩噩地度過了四年,每年都在備考、每年都在找工作——後者是他拒絕父母催促,不再「備考」的最重要籌碼,但他總是「巧合」地與這個目標擦肩而過。

畢業後他先是入職了一家「毫無成長性」的內容審核公司,之後又入職了一家小的初創教育機構,那家機構又很快倒閉。唯一值得慶幸地是老闆人很好,給了焦浪兩個月工資,這筆錢讓他在出租屋裡躺了一個月,一直待到臨近春節告別回四川老家。

所以他心裡很能理解父母施加的壓力。他需要一次自救,來重新定調自己的人生規劃。

(《中國合伙人》也黑了一把做題家)

不過焦浪其實只完整地參與過兩次考研,分別是第一次和最近一次。中間兩次分別只完成了公共課和專業課。

他在反思是不是第一次考研的結果給父母造成了什麼錯覺。當時「沒好好準備」的他只差了幾分進複試,自此之後焦浪父母似乎信心倍增,表示願意支持他「繼續考,直到考上為止」。

我寬慰他說這可能和父母的經歷有關。焦浪的父母出生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那個年代少有的研究生,當時的人才選拔體系與現行的體系大相逕庭——在這種情況下90後考研人很難與他們的父輩考研人共情——更何況把「本科結束後繼續升學深造」形容為逃避並大加批判,也僅僅是這幾年才興起的論調。

(在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裡,對考研的討論佔據了很大的比例)

在著名的「985廢物引進計劃」這個主旨為「分享失敗故事,討論如何脫困」的小組裡,人們對於「全民考研」現象的態度非常具有代表性。

小組成員中,絕大部分人認為全民考研造成了內卷和學歷貶值,有人諮詢裸辭考研的可行性然後被在線勸退,有人請大家從幾個專業裡幫樓主挑出最好考的專業然後引發「比慘大會」……

但不論對考研有多厭煩,多忿忿不平,或多沮喪而退出競爭賽道,考研升學依然被默認為是一條能夠發揮「做題家」的做題優勢,也能夠為「小鎮做題家」增加籌碼的道路,以至於通過抓取關鍵詞熱度不難發現,「考研」即使無數次被唱衰仍然能夠生生不息地出現在人們的討論中,「985廢物」們表現得非常「口謙體直」。

當然也可以套用今年同樣引起很多人關注的《我的二本學生》裡,黃燈教授的看法。他認為當今的學生正在經受一種如同「慢性炎症」的教育,太多人按慣性生活,這種雷同的應試教育會在大學畢業後陡然顯露出後遺症:「就業的壓力、安居的壓力、競爭的壓力,從記事起,無形的細密的重荷就負載在他們身上,早已將他們剪裁得規規整整。」

讀研江湖上流傳過這麼一句話:「讀研期間只有兩個快樂的瞬間,被錄取的時候和畢業的時候。」

事實上近幾年所有因「研究生」所爆發的輿論爭議,從武漢理工王攀致其研究生陶崇園自殺到今年屢屢發生的研究生自殺事件,從翟天臨論文事件後引發學術界自查後,到2020年年初發生的「學界八卦」來自一篇論導師崇高感和師娘優美感的神奇C刊論文,幾乎都圍繞著這兩件事而展開。

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理解:這兩件事之外,即便是被高考+考研雙重篩選過的象牙塔也並非想像中的純潔,極有可能是圍城一座——而圍城通常意味著「現實與預期的落差」——除非你對考研本來就沒有預期,而是迫不得已。

王存江就沒仔細想過自己考研上岸之後的生活,「可能會換個地方繼續開店吧」、「還沒想好」。他只想過上岸之後如何安放自己「畫畫」這個興趣,「考上研了就是去學校畫畫,考到體制內那就是下班時間畫畫嘛。」

他「算是圈內一個小有名氣的畫手」,之所以沒有在本科期間讀美術相關的專業,只是因為高考發揮失常沒過一本線,沒能成功地和父親「議價」,只好聽從安排讀了「看起來更容易找到工作」的會計專業。

王存江後來的生活節奏也幾乎被父輩們的職業價值判斷所定義:他逐漸能夠通過畫畫獲得「足以活下來的收入」,但始終不足以換取到父母們對「畫畫作為職業的認可」,也仍然沒有影響「考」的既定計劃——即使有正面影響也都停留在精神層面,比如「收入」能夠緩解他待業期間的焦慮,一定程度上減少父母的「嘮叨」,比如畫畫日常練習畫畫是王存江在考研的抑鬱時期裡,「為數不多能感到安寧的時刻」。

鶴佳將備考視為一場修行。她說她是一個「平靜的人」,但她發現自己低估了自己對於考研和做學術的執念「嚇到」。在兩次考研的過程中,她無數次在樓道裡反覆背誦,焦慮到嚎啕大哭。

我和她聊了一會兒關於焦慮的話題,忽然覺得焦慮可能來自她看到了「退路在身邊人身上奏效」,自己又錯過了這條退路。比如鶴佳一同考研的舍友就申請了澳門大學作為保底,畢竟澳門的學校認可英語六級作為語言成績,對大陸學生友好很多。

而且澳門的學校也開始「卷」了。今年鶴佳發現現在澳門大學的錄取標準水漲船高,非985學生申請難度提升,需要跳一跳才能夠得著了。鶴佳搬離了大學所在的城市,回到成都,在川大附近合租了一個小房間準備第二次考研。

在過去的一年中,她聽說了很多考研故事。比如她現在住的這個房間的前任屋主三戰北京交通大學終於上岸離開了,她一個舍友的研友就住在他們樓下,秋天的時候剛被蛋殼暴雷了,嚴重影響複習心情但也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再比如她的一個舍友考博士,努力了好幾年,但無奈碩導人品差,報考的導師又將名額挪給了其他走後門的考生……考研的場外故事裡不缺悲情。

至於焦浪,他一貫心態很好,認為考研沒考上只是一種結果而非一種失敗。最近他搬到了發小工作的地方,那是一個國企的生活園區,雖然說是山裡但也有籃球場和露天遊泳池,每個月到手五千,再加上各種津貼,工作內容雖說有專業性但也不十分難,幾乎是做半天休半天。發小也考過研,但第一次沒考上後,就在家裡的安排下進了廠子,徹底放下執念,過上了焦浪夢寐以求的生活。

在等待發小下班的時間裡,焦浪自己打籃球,他在中場扔出一個球,看著這粒籃球划過空氣,落地後不斷彈起落下,最終歸於徹底的平靜前,焦浪還要經歷漫長的等待。

2020年的最後一個周末是考研的日子,圖書館裡整棟樓都在背肖四,嗡嗡嗡的,整棟樓的腔體都在共鳴,猶如千百個和尚在一齊念經,生出了一種宗教感。這個周末成都開啟了大霧紅色預警,公交免費,地鐵八折,無數的考生從大霧裡來,又走入大霧中去。

虎嗅、36kr、鈦媒體專欄作者

十年廣告創意工作者

本文來自微信訂閱號「網際網路指北」(hlwzhibei)

相關焦點

  • 選擇考研調劑還是復讀 專家提醒考慮三大因素
    放在考研上,最優選擇當然是考上第一志願院校的研究生;但是在最優選擇無法實現的條件下,如何進行下一步——復讀還是調劑?這往往是擺在考研人面前的一個終極難題,也是一個理性化選擇次優方案的過程。眾所周知,復讀會面臨眾多的不確定因素,難道你能保證你明年一定比今年發揮好?難道你能確保明年的招生計劃比今年多?難道你就一定會屬於少數的幸運兒?
  • 人到中年,我為什麼考研?
    離考研的日子越來越近了,只剩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的心時不時地「咚咚」地敲幾下,還是莫名地有些緊張,已經四十多歲的我,也加入到這龐大的考研隊伍中來了。我要考研,絕不是什麼心血來潮,而是真的想考,如果你想去做一件事,為什麼不付諸行動呢?
  • 宇哥:考研最愛考的「點火公式」!考研黨:發射!
    文| 歐陽朵朵歡迎關注:說教育很多考研黨喜歡看考研經驗,但是當你看完一篇又一篇讓你熱血沸騰的雞湯之後,卻發現自己沒記住什麼,過幾天甚至就一點印象都沒了,都是千篇一律的流水帳。最近,宇哥分享了自己對考研數學的一個經驗,也就是考研最愛考的一個數學公式——點火公式。宇哥反覆強調,大家一定要反覆使用,反覆記憶,熟稔於心,方能在考場上從容應對!沒有基本的公式,何談計算能力呢?為什麼考研愛考這個呢?因為三角函數的積分非常常用!在三角函數和指數函數的分部積分中會產生這樣的結果。而且,這個公式本身有一定的複雜性,也是區分學生基本功的好工具!
  • 考研季 | 你曾披星戴月,也必榮光而歸。
    今天是12月3日,距今年的研究生考試僅有18天今天大丫用一天的時間帶著各位去看看科大考研人奮鬥的故事……選擇了考研,我就不是從前那個放蕩不羈的我,我是一個超級愛學習,熱愛生活有時間就想睡覺,遇到一點小事就會放下學習去偷懶的考研狗人。
  • 魯東大學為考研衝刺學子送上「考研上岸」棒棒糖
    12月21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從魯東大學獲悉,為給考研衝刺的學子鼓勁加油,學校專門為備考學子們精心準備了「考研加油包」:「考研成功」文具袋、「考研上岸」棒棒糖、「一研為定」明信片和「考研必行」籤字祝福語。研路漫漫,充滿荊棘與坎坷。
  • 致考研er:這些考研人相見恨晚的好用app,你值得擁有!
    摘要:22考研er們,已經6月底了,你們是不是還過著每天偷偷看幾眼手機,之後又惶惶不安的日子?:考研er們,已經6月底了,你們是不是還過著每天偷偷看幾眼手機,之後又惶惶不安的日子?
  • 普通的二本院校大學生,要不要考研?二本畢業生考研有出路嗎?
    一位二本的大學生曾問過我這麼一個問題:「普通的二本院校大學生,要不要考研?二本畢業生考研有出路嗎?」可以說,二本大學生參加考研的人特別多,因為很多二本的大學生通過考研這條「綠色通道」,提高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
  • 「最牛考研宿舍」:兩宿舍12女生全考上研究生
    在2013年考研中,1人被中國科學院大學錄取,1人被「985工程」院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錄取,5人被北京林業大學等四所「211工程」大學錄取,其餘5人也考入了華南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等省重點大學。  回憶起考研路上的種種,323宿舍的幾個女生說得很輕鬆,她們告訴記者,大家一起作息,複習有計劃有規律,累了就一起打打羽毛球,在宿舍唱唱小情歌,相互開開玩笑,自我解壓。
  • 雲南藝術動畫專業考研經驗總結|考研心得分享
    考研教會我的第一件事:動心起念很重要。腦海裡回憶翻滾,回到了我買下考研英語的那天,在新華書店的考研專櫃旁,我站了很久很久,身邊的同學絡繹不絕,帶走了一本又一本的考研資料,而我還在迷茫。「我要考研嗎?考哪裡?考什麼專業?」考研資料的扉頁寫著,如何正確分析自己是否應該考研,如何制定考研計劃。
  • 高校圖書館的這一幕刷屏了:樓道擺滿坐墊板凳,考研人太勵志!
    如今已是2020年12月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也許是很普通的日子,但對於考研人來說,距離2021年考研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相信已經成功上岸的夥伴不會忘記自己曾為了考研而備戰複習到昏天暗地的日子——和家人、朋友的聯繫越來越少,每天就是不是刷題就是背書,核對完答案後看到滿篇的紅叉幾乎要心肌梗塞,背到絕望的時候想大哭一場。儘管如此考研的過程如此煎熬,但是,考研人真的可以很「拼」!
  • 21考研英語詞彙:青山一道,同擔風雨
    隨著疫情發展,世界多個國家都出現了感染人群,我國在努力控制疫情情況下,也不忘馳援各個兄弟國家,在運往各國的援助物資上面,出現了不少情真意切的隨行標語,我們來看看有哪些英語詞彙和句子,現在文都考研小編給大家帶來是考研英語單詞/詞彙複習資料,更多信息可以關注英語複習欄目!
  • 考研報個2萬的輔導班值不值?網友:先搬磚半年!
    離2019年考研也不剩多少日子了,對於很多大三的學弟學妹們來說,這段時間就是準備搜集信息著手準備2020年的考研了。算算日子也有個一年左右的時間,那麼這段時間主要工作有哪些呢?其實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無外乎就是準備考研的方向:本專業還是跨專業。其次就是如何複習,最後才是選擇學校報考。當然這段時間也是很多考研機構光而宣傳的好機會,對於兩眼一抹黑半路準備考研的學生來說,就像是救世主一樣,這時同學們可要擦亮眼睛不能盲從啊!
  • 董其昌與陳繼儒:那些嘯歌泖橋的閃閃發光的日子
    青春年少,正懷揣著理想,金子般的美好時光,一想起那些「嘯歌其中」的閃閃發光的日子,董其昌畫的時候,陳繼儒題字的時候,心必是柔軟的,嘴角也必蕩漾著迷人的微笑,一定不是石碑上刻的供人瞻仰的嚴肅樣:
  • 「如果時光再來,絕不會在大三時備戰考研」,大四學長:苦不堪言
    「如果時光再來,絕不會在大三時備戰考研」,大四學長:苦不堪言之前一個成功通過考研的學長,在我們聚會的時候談到,「如果時光再來,絕不會在大三的時候備戰考研」,這感覺真的苦不堪言。每天要忙碌自己的專業課,還要去準備考研時需要的複習資料。
  • 華中科技大學寄語考研同學:你曾披星戴月,必將凱旋而歸!
    有這樣一條路它從灑滿春光走到落滿秋葉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從東方欲曉走到滿天繁星為了夢想考研人成為他們共同的名字不負韶華考研路成為他們共同的徵途今天是考研倒計時1天小科了解到這些學院為考研的HUSTer送上了貼心驚喜船海學院策劃了「考研送溫暖」活動為考研學子準備了裝有橙子和賀卡的禮盒橙子寓意著馬到「橙」功賀卡上則寫滿了祝福的話語公衛學院為考研學子準備了「暖心加油包」內有考試必需的文具套裝和學弟學妹們的手寫祝福明信片等學院還定製了個性臺籤
  • 讀讀這些考研勵志句子!
    考研成功! ●考一個讓導師無法拒絕你的高分。 ● 人的能力有大小,不要看到別人一天能學15小時,你只學8、9個小時,就害怕了。他學的時間長可能效率不高,一直學這麼多可能最後會堅持不住。 ● 凡是盡力去學,能發揮最佳效率的時間分配,都是好分配!
  • 2020,追光考研人
    在報考人數屢創新高的激烈競爭中,2020年的跌宕起伏為這段日夜拼搏的日子增添了太多的不一樣。  這段時間,全國各地又有零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而十幾天前,成都突發疫情,西南交通大學犀浦校區師生3.2萬人全員接受核酸檢測。浩傑考研的考點正是在西南交通大學犀浦校區,儘管擔心,但他還是覺得「不得虛」(四川話不害怕的意思),浩傑說自己的第一反應就是,「相信國家和政府,完全沒得問題」。
  • 攆殺一眾考研人的超神利器,unbelievable!
    今天幫幫為大家推薦一波手機妙用和生活必備,讓考研不再艱難!   1、考研資訊平臺   【考研網】   2、信息資訊   【人民日報】(早上六點十分左右的「新聞早班車」內容短小精悍)   【新京報】【新華社】(較長的新聞熱點報導)   四、考研生活必備好物
  • 那些考研失敗的大學畢業生,能有哪些出路?現在過得如何?
    選擇考研成為了當今大學生的主要選擇,但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如願通過考研考試,有的同學因為考研準備不充分,所以導致了考研失敗。那麼對於這部分考研失敗的同學,未來能有哪些出路呢?他們現在也都過得怎麼樣了?考研本身就是一件很具有風險的事情,因為你選擇了考研不代表你就能考得上。
  • 倒計時1個月|東北師範大學:考研加油!一「研」為定!
    走在考研路上的你是那個勇敢選擇人生的自己是那個為夢想全力以赴的自己,奶牛君訪談許多有考研打算的同學還是很迷茫,不知道怎樣安排自己的課程學習和考研準備。我建議同學們可以給自己幾天的獨處時間,好好地想一想自己更多的是跟風考研,還是真的有自己的理由而選擇考研,只有堅定了自己內心的信念,我們才會在這條考研的路上走得不那麼艱難。在複習的過程中,對自己的作息時間有什麼安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