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居廟堂之高,一個處江湖之遠,然而,在他們長長的一生中,卻是「少而執手,長而隨肩,涵蓋相合,磁石相連,八十餘載,毫無間言。」
這兩個人,就是鼎鼎有名的書畫大咖董其昌和陳繼儒。
人所共知的是,董其昌的書畫影響後世數百年,而不為人知的是,他畫境中最觸動中國傳統文人柔軟內心的,就是那一抹揮之不去的平淡天真、隱逸寂寥,那是好朋友陳繼儒長期潛移默化給他的。
董其昌為陳繼儒作《婉孌草堂圖》
人所共知的是,董其昌和陳繼儒「磁石相連」的真摯友情是明後期書畫史上的一段絕響,而不為人知的是,他們友情的起點就是泖橋澄鑑寺,舊址位於今天的上海金山區朱涇鎮。
在董其昌和陳繼儒的共同記憶庫裡,「泖橋澄鑑寺」是跟詩酒風流連在一起的,是閃閃發光的。
下面這件董其昌所繪陳繼儒題字的《泖橋勝概》就是他們「少而執手」的明證:
董其昌 泖橋勝概(陳繼儒題)
設色絹本 立軸
123×49.5cm
題識:泖橋勝概。玄宰畫。鈐印:董其昌印。
陳繼儒題:餘廿年前讀書泖橋澄鑑寺,玄宰時往來信信宿宿,今見此圖,蒼蒼莽莽,似我兩人嘯歌其中。眉公題。鈐印:陳繼儒印,眉公。
註:梁氏紫薇花館舊藏,李研山題籤。梁氏紫薇花館為順德名人梁簡能(1904-1991)書齋名。梁簡能,字伯壎,號紫薇花館,曾任香港聯合書院教授,與陳湛銓等籌辦經緯書院及經緯國學研究所。著有《楚辭九歌注箋》。
《泖橋勝概》由嶺南著名畫家李研山題籤,上書「董玄宰泖橋勝概圖。梁氏紫薇花館藏,壬辰李研山題。」鈐有「紫薇花館」和「李研山」二章。
非常遺憾的是,年代久遠,南方氣候潮溼,畫面多有殘破,然神韻俱在,不減平淡天真之質。
畫中所繪,除了泖橋,還有隱於山林之中的陳繼儒當年讀書處:澄鑑寺。畫中的泖橋之下,一片漁舟晚唱的詩情畫意。而澄鑑寺後面,則是蒼蒼莽莽的數座山峰。
《泖橋勝概》局部 陳繼儒題字
陳繼儒題字中說:「玄宰時往來信信宿宿」,也就是說,董其昌經常來,一住就住兩宿,兩人肯定有一宿說不完的話吧。還說:「蒼蒼莽莽,似我兩人嘯歌其中」,他們一定經常去攀登澄鑑寺後面那些高聳的山峰,且歌且吟且笑,一定有「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快意吧。
青春年少,正懷揣著理想,金子般的美好時光,一想起那些「嘯歌其中」的閃閃發光的日子,董其昌畫的時候,陳繼儒題字的時候,心必是柔軟的,嘴角也必蕩漾著迷人的微笑,一定不是石碑上刻的供人瞻仰的嚴肅樣:
董其昌(左)與陳繼儒的碑刻像
上海博物館所藏清人張琦、項聖謨所繪《尚友圖》中的表情才對——
張琦、項聖謨 尚友圖
左邊穿紅衣執手卷一端者為董其昌,執另一端者為陳繼儒。陳繼儒身後為四十歲時的項聖謨。另三人分別是李日華、魯得之、釋智舷。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人。明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後任湖廣按察司副使、湖廣提學副使、太常寺卿、禮部侍郎、南京禮部尚書等職。天啟六年(1626)辭官,以太子太保銜頤養於家鄉,卒後諡「文敏。
陳繼儒(1558-1639),字仲醇,號眉公,麋公,松江華亭楓涇鄉泖橋人。與董其昌居廟堂之高不同,陳繼儒是處江湖之遠,萬曆十五年,三次科考未中舉,陳繼儒就放棄科考,隱逸山林,做起了隱士。陳繼儒既是隱士也是名士,他學識廣博,詩文、書畫皆精,兼善戲曲、小說,富於金石、書畫收藏。書畫與董其昌齊名,明代有「沈(周)文徵明)董陳」一說。「松江畫派」代表人物之一。
萬曆十四年(1587),陳繼儒正式隱居,董其昌畫《山居圖》以贈。與陳繼儒痛別科考不同,董其昌屢敗屢戰。萬曆十六年(1588),董其昌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中了舉人,第二年,又從數千名舉子中脫穎而出,高中進士第二名,也即「榜眼」,此後平步青雲,一路通達。
董其昌行草致陳繼儒書冊頁
鮮為人知的是,董其昌雖居廟堂之高,私心裡卻對好朋友陳繼儒平和隱逸的生活羨慕不已,他曾在自己的住處專門為陳繼儒闢出一室曰「來仲樓」,兩人品評書畫、詩酒風流,樂此不疲。公務纏身之際,他更是掛念和豔羨陳繼儒的自在逍遙。董其昌畫境中的荒寒寂寥,難說不是陳繼儒隱逸生活在董其昌內心的一種折射,似乎也間接說明了董其昌身在廟堂心在江湖的隱情。
72歲後,董其昌終於全身而退,過起了他夢寐以求的神仙日子,此時,故人相繼凋敝,董、陳二人卻更加形影不離了,一起遊玩、批閱書畫,他們各自的作品中均留有清晰的印記。
《泖橋勝概》局部。此處應為泖橋澄鑑寺,陳繼儒當年讀書處即在此。多年後,董其昌在此寫下「蒹葭蒼蒼,綠竹猗猗」的匾額。
《泖橋勝概》局部。泖橋之下,一派漁舟晚唱的詩情畫意。
《泖橋勝概》局部。「兩人嘯歌其中」的應是這些雲山大川。
多年後,董其昌在陳繼儒泖橋澄鑑寺讀書處曾手書「蒹葭蒼蒼,綠竹猗猗」匾額,純然是書寫記憶中的「詩酒風流」了。上海金山區博物館至今仍藏有《重修泖橋澄鑑寺記》碑刻,碑文由陳繼儒撰,董其昌手書。
這對「好基友」有過許許多多諸如此類的書畫合作,有留在各大博物館的,也有散落在民間的。這些珍貴的合作讓人回首數百年前,中國傳統文人士大夫隱秘的內心世界。
陳繼儒《行書風中柳詞軸》
崇禎九年(1636)中秋,81歲的董其昌與78歲的陳繼儒相約在天馬山燻塔賞月,作《書雪詩軸》,並給張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圖》題跋。不久,董其昌歸道山,享年82歲。79歲的陳繼儒主持喪禮,「僕送之入棺,主張道裝,不腰玉帶」。最懂董其昌的人,舍陳繼儒其誰?三年後,寂寞的陳繼儒亦駕鶴西去,同樣是82歲。
「山林鐘鼎,並峙人間」終成絕響!
分享到朋友圈 也是一種讚賞哦!
(本平臺注重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