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底開始,北京最嚴限塑令「京十條」落地,商場、超市等零售業門店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鼓勵使用可重複利用的購物袋。近日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走訪發現,京城多家大型連鎖商超已經全面更換可降解塑膠袋,售價多在每個0.6元至1.2元,比此前的普通塑膠袋翻倍。
價格信號引導之下,多數到店購物的顧客已經自備購物袋,但部分消費者多拿果蔬區連卷袋的現象明顯增加,成為商超限塑的管理難題。
收銀臺塑膠袋價格漲用量降
在右安門附近超市發門店的收銀櫃檯上,一張印有「生物降解塑膠袋,綠色環保我先行」字樣的綠色宣傳單非常醒目。宣傳單顯示:依據國家規定,2021年1月1日起,北京超市發所有門店全面推行使用「生物降解塑膠袋」。「現在小袋6毛大袋一塊,確實貴了點兒,但採購價都在漲,沒法兒再便宜,您下次最好自己拿個袋子來。」收銀臺工作人員說。
在這家超市,過去普通塑膠袋的售價為小袋0.3元,大袋0.5元。這意味著,更換為可降解塑膠袋後價格直接翻倍。
塑膠袋漲價不只超市發一家。記者走訪了解到,物美超市各店原價分別為0.2元和0.4元的中號和大號塑膠袋,如今已經漲至0.6元和1.2元;盒馬鮮生各店原本售價0.4元的中號塑膠袋已經漲到0.6元,大號塑膠袋則從0.6元上漲到1元。
除了大型商超的塑膠袋價格翻倍,部分小店也開始對塑膠袋明碼標價。菜戶營附近一家盒馬生鮮超市門口,一家售賣烤冷麵和煎餅的流動小攤也在玻璃上貼出「塑膠袋0.1元1個」的提示。「商場要求我們對塑膠袋收費。」攤主說。記者注意到,這家店使用的還是傳統的普通塑膠袋,因為售價便宜,不少消費者還是願意選擇買個袋子把食物帶走。
拎可降解塑膠袋的人不多
超市塑膠袋的漲價確實讓不少消費者轉向自帶環保購物袋。
「更換可降解塑膠袋之前每天差不多能賣出100多個,最近一段時間每天也就賣四五十個,少了有一半。」物美超市大興店一處收銀臺工作人員說,但可降解塑膠袋的厚度和硬度普遍比傳統一次性塑膠袋更低,拿在手裡「軟塌塌」的,許多市民在使用可降解塑膠袋時,也遇到過破漏的尷尬情況。
昨天下午,在物美超市新華聯家園店門口,市民王女士剛從超市走出來,手裡拎的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就破了個洞。「這種新塑膠袋不結實還容易破,真想不通怎麼能賣這麼貴。」王女士說,以後可不敢拿它裝重物,「還是得隨時在包裡備一個布袋。」
記者走訪發現,隨著限塑新規落地,自備購物袋的消費者明顯多了起來。昨天下午,成壽寺一家物美超市的收銀處,正在排隊的5名消費者中,有3名消費者都自帶塑膠袋或布兜。在右安門超市發門店,10多名結完帳離開的消費者當中,有六七人都自帶購物袋,買得少的直接將商品拿在手中,手拎可降解塑膠袋的只有兩人。
新華社圖
新型可降解塑膠袋不夠結實,是可降解材質的特性所致。目前超市發使用的小號可降解塑膠袋上印有「全生物降解購物袋」字樣,並標註承重為4千克。相比之下,過去售價三毛錢的塑膠袋最高承重可達20千克。
記者獲悉,相比傳統塑膠袋幾百年才能自然降解的破壞力,可降解塑膠袋的環保程度明顯提升,但在自然環境下的講解速度依然緩慢,因此消費者還是應該儘量減少塑膠袋的使用。「即便是在溫度55攝氏度以上、氧氣豐富、含水率60%的工業化堆肥條件下,可降解塑膠袋也需要大概一兩個月的時間才能完全降解,但目前的垃圾處理設施中並沒有這樣的條件。」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介紹。
免費連卷袋成了「替代品」
由於可降解塑膠袋賣得貴又「禁不住」,記者注意到,一些消費者開始鑽起了免費連卷袋的空子,許多超市裡不要錢的連卷袋用得更快了。
在超市發果蔬區稱重區,兩卷放置連卷袋的櫃檯旁已經貼出兩張醒目的告示,一張顯示「請您節省使用連卷袋」,另一張則明確「目前連卷袋只限散裝果菜、水產、自製主食類、肉禽類商品使用,其他商品不再無償提供連卷袋」。但記者注意到,部分消費者即使購物車裡放著一兩樣蔬菜,還是會一次性扯下三四個連卷袋。
「我們每天都提示顧客少拿袋子,用幾個拿幾個,可還是有不少顧客喜歡多拿一些去裝別的商品或者直接帶回家。」果蔬區一名工作人員說,最近開始提倡少用連卷袋以來,自己和同事甚至屢次因為勸阻顧客多拿連卷袋而遭到投訴。
除了在購物時盛裝商品,還有不少消費者喜歡將連卷袋拿回家當垃圾袋用。但實際上,超市裡的食品級連卷袋不論塑料用量還是質量都比專用垃圾袋高出許多,將連卷袋當垃圾袋用,無疑會造成更大的浪費。
數據顯示,我國塑膠袋消耗量每年在70萬噸至80萬噸,遠遠高出可降解塑膠袋的產能。減少一次性塑膠袋的使用,還需要全民提升環保意識,自覺養成隨身自帶購物袋的好習慣。
(原標題:調查|可降解塑膠袋貴,逛超市自備購物袋的人多了)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實習記者 楊天悅 鹿楊
流程編輯:u008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