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哈尼梯田
相信第一次雲南的驢友,在做旅行計劃的時候,總會搜索到「元陽梯田」(哈尼梯田)。
那時候,一張張梯田美景在電腦上打開,雲霧繚繞,水墨丹青;那種仙境般的感覺,會讓人一眼就愛上。
哈尼梯田的海拔,在800至2000米之間,面積總共70萬畝,坡度最大可達驚人的75度。
在這樣陡峭的山坡上,哈尼人開鑿出近2000級的梯田,不由感嘆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哈尼人的開拓精神。
景區門票:一日票100元,周票180元。(建議周票,瀏覽3-5天)
景點特色:多依樹梯田的日出,老虎嘴梯田的日落,壩達梯田最多3000級,箐口梯田離村子近,近距離感受民風民俗。
二、哈尼族祖先從北方來
我們甚至以為,與世無爭的哈尼人,是自古以來沿襲著祖先的傳統,維持著世代耕作的習慣,但其實不然。
幾千年前,哈尼的祖先居然是羌人。
是因為什麼樣的原因,讓這個策馬奔騰的遊牧民族性情大變,從事起與世無爭的農耕生活呢?
三、哈尼族祖先的第一次遷徙
曾經的歷史書籍告訴我們,遊牧民族對於資源是侵略性的;由於天氣的變化、資源的匱乏、頻繁的戰亂,讓羌族在歷史上進行了大大小小的遷徙。
其中一部分遷徙至青海、西藏,尋找更廣袤的草原;另一部分一路向南,走向四川地區。
受到刀耕火種的影響,南遷的羌人,也就是哈尼族的祖先,聚集在了「黑水」一帶(現四川的大渡河附近),開始了農耕生活。
這是哈尼族祖先第一次大規模遷徙。
三、哈尼族祖先的第二次遷徙
黑水土地肥沃、氣候適宜,這裡開墾出來的田地盛產糧食,這讓族群在黑水河畔,悠閒地生存了200多年。
這也來自東方的其他民族,垂涎起他們的幸福生活,便向他們發起了進攻。
200多年的農耕生活,讓哈尼祖先漸漸厭倦了戰爭,於是他們不出意外地被掠奪了家園。
經過幾代的遷徙,一路向南,抵達了當時寧靜平和的昆明。這便是哈尼祖先第二次大規模遷徙。
四、哈尼族祖先的第三次遷徙
到達了昆明的哈尼人,城裡住不下,城外還住了800多戶。可見族群規模龐大。
在族長的帶領下,哈尼人將兵器永遠的埋在了昆明郊外的地下,並發誓遠離戰爭。
直到現在,哈尼人都稱昆明為「埋藏兵器的地方」。
可惜好景不長,當時昆明的主人浦尼人也看上了哈尼幾代的勞動果實,將土地佔為己有。
悲憤的哈尼人,只能捨棄屋簷下的生活,尋找新的家園。進行了第三次大規模遷徙。
繼續往南,就是大山深處,這沒有道路的深山,只能靠雙腳踩出來。這一走,就是一千年。
五、哈尼族祖先的第四次遷徙
一千年不斷重築家園,又不斷流離失所。一直走進哀牢山深處,紅河岸邊,水流湍急,如同世界的盡頭。
渡過紅河,便是一片安然之地,不渡,這裡可能就是族群的終點。
族長站在一塊石頭上望著族群的子民,從他們堅定的眼神裡他得到了答案。經過幾個晝夜的渡河,很多人被水流、亂石擊倒、衝走。
到達對岸的時候,不知道多少的屍骨沉於河中。哈尼的史書裡還有關於當時渡江遇到「水怪」的記載,可見當時的狀況悽慘。
但正是因為這樣,哈尼人停下流浪的腳步,真正的開始擁有了自己的家園。
六、哀牢山深處
蜿蜒的紅河水分割了雲南的地理,哀牢山雲霧繚繞,森林密布。山泉水和雨水被很好地被植被儲存起來,給開墾梯田帶來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哈尼人開始開山路,鑿石頭,搭田埂,養牲口。又是一千多年,經過肩背人扛,開創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人文景觀奇蹟。
同樣是世界遺產的印加梯田,已經早已無人耕種,成為了歷史遺蹟供人觀賞;菲律賓梯田也因為地震的問題大多殘敗廢棄。
只有哈尼梯田還依然世世代代記載著哈尼人的辛勤勞動,也是哈尼人唯一的生活方式,哈尼人也因此習慣了勞作的艱辛。
雨水與山泉水匯集成的水源,是水田灌溉的源頭,貫穿村子。再通過分水石和木刻分水的方法,分成百股娟娟細流灌入每片梯田。
他們在稻田裡放置魚苗,魚為稻田防治蟲害,活絡水源,稻田給予魚兒天然的棲息所,提供稻花和其他生物供魚食用,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七、哈尼梯田走向世界
20世紀90年代初,一位法國攝影師偶然來到了哀牢山深處,為了他的獨立電影尋找更多的素材。當他看到哈尼族壯美的梯田景觀時,被深深的吸引。
於是在一年多以後,攜他的新婚妻子再度來到哈尼梯田,並在這裡度過了半年的蜜月時光。
勤勞熱情的哈尼人,以最高的禮節款待了這對年輕的夫婦,讓他住在最好的蘑菇房內,但他們並不知道在半年之後,他們世代耕作的地方,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
半年後,楊拉馬帶著他拍攝的照片和電影《山嶺的雕塑家》回到法國,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哈尼梯田被法國人文地理刊物,評選為年度七大震驚世界的人文自然景觀。
1999年,經過幾年中外攝影愛好者的探索,哈尼梯田終於引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注意。
在2013年的6月22日,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審議,將中國雲南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哈尼人對社會的貢獻可不止於此,每年通過秋收的糧食,向內陸地區供給近百萬斤的糧食,可謂名副其實的糧倉。
同時,哈尼人為了防止水災而創造的,幾百斤重的石頭放置在竹條編成的防洪籠,也被秦朝時期負責水利的李冰父子,使用於都江堰的防洪工程。
都江堰旁,李冰父子的二王廟內,還擺放著「和夷厎績」的紅底金字牌匾。而「和夷」指的正是兩千多年前的哈尼人。
勤勞善良的哈尼人,但願世上永無戰亂,他們可以在這片永遠的家園中,祥和寧靜,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