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熱心網友發現,在一段火星車探測火星的影像當中,發現類似人造物體的東西。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討論。
這是火星車機遇號在火星的一個平原地帶發現的物體,有著很清晰的結構輪廓,視頻畫面中能看到疑似物體斷裂的的殘骸散落在平原上,甚至能看到一個彈簧狀的物體。
對此大家腦洞打開,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
有人說,看上去像一艘墜毀的飛船殘骸!
有人認為,是火星車上脫落的零件。
也有人說,發現的是蘇聯火星探測器著落失敗後的碎片。
還有人認為,NASA故意隱瞞了在火星上發現非自然物體的事實。
今天,在這裡,梵君就給大家說一下,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
機遇號火星探測器(或稱機遇號火星車)
機遇號火星車目前保持著輪式火星探測器的幾個紀錄,首先是移動距離最長,從2004年1月25日成功登陸火星開始,機遇號一共移動了45161米。這個距離差不多就是小編這樣的社畜打工人每天從河北燕郊站到北京西客站的距離,亦或者北京老炮兒繞著前海後海溜達十圈的距離。
機遇號火星探測器
從燕郊到北京
前海後海
第二個紀錄是在火星運行時間最長的地表探測器, 它在火星前後一共經歷了5111個地球天,原計劃90天的任務設計周期,結果運行了超過14年。
機遇號是一個六輪、太陽能動力車,高1.5米、寬2.3米以及長1.6米、180公斤重。六個輪子上有鋸齒狀的凸出紋路(rocker-bogie)來適應地形,每個輪子都有自己的馬達,車體本車裝載於前後端來讓本身能夠在30度的傾斜範圍保持安全。最高車速是50公釐/每秒(2英吋/每秒)。
三代火星車與人的體積對比(最左為機遇號尺寸)
2004年機遇號採用安全氣囊的方式在火星表面蹦蹦跳跳的著陸(前後彈跳了22次),著陸區域偏離預定區域25公裡。
這一歪打正著的偏差無意間縮短了初始探測的目標距離,最終機遇號停在了一個後來叫鷹的撞擊坑附近,這使得它在完成自檢後可以很快的就開始探測任務。
機遇號可摺疊展開的太陽能板陣列能夠在日出後的每個火星日產生約140瓦的電力,讓其攜帶的鋰離子電池儲存電力並在晚上使用將近4個小時。(在火星的夜間機遇號儲存的電力主要的工作是給設備加溫和用高增益天線給火星軌道上的中繼衛星傳輸數據)。
機遇號的車載電腦使用了一個主頻為20MHz(20兆赫茲)的RAD6000中央處理器(90年代的486CPU主頻是33~50MHz)、128MB的DRAM、3MB的EEPROM以及256MB的快閃記憶體。它的車體作業溫度介於 40 °C到40 °C,車上由電熱器在必要時能支援的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也提供了基本的溫度控制。一個黃金薄膜和一層二氧化矽氣凝膠進行隔熱。
機遇號的太陽能板
探測發現
機遇號在長達14年的外星旅行中,發現了火星很多不為人知的內容。
2004年2月11 日,在考察子午線平原的一塊裸露的巖石時,機遇號進入了火星表面一塊覆蓋著堅硬的圓型灰色卵石的區域。因為這些物體非常圓,火星探測器(MER)團隊將他們稱為「火星藍莓」。
這些圓形小球是赤鐵礦的結核,關於形成原因目前仍然沒有明確定論,目前主流的兩派分別是水成因說和火山成因說。
在維多利亞隕石坑發現了球狀鵝卵石
後來機遇號在"維多利亞撞擊坑"又發現了石質的球形卵石,比較大的支持了火星古代曾經有水覆蓋的事實。而在探索 "維多利亞撞擊坑"時,它的鋁合金車輪還被鋒利的巖石戳穿了。(就像後來好奇號的遭遇一樣)
好奇號由於自重過大,車輛上的窟窿幾乎快要讓它殘廢
2004年6月機遇號發現了一塊鎳鐵隕石,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另外一顆星球上發現類似的隕石。而這塊隕石後來被命名為「隔熱罩隕石」(至於原因,最後我再揭秘)
在第95個任務日,機遇號來到了一個叫「忍耐的撞擊坑」這個撞擊坑直徑超過200米。最終機遇號團隊冒著無法再爬上來的風險讓它駛入了這個撞擊坑進行探索。好在最終它又爬出來了。冒險的收穫也是豐富的,在這裡機遇號發現了含鐵碳酸鹽礦物的存在,進一步支持了曾經有液態水存在的假說。
忍耐的撞擊坑
欣賞火星「日食」
2007年3月,機遇號還有幸首次目睹了火星上的「日食」。
火星有兩顆自然衛星,它們都比月球小得多,或者可以說,它們就像是兩塊形狀不規則的巨石。它們的直徑一個相當於23公裡,另一個只相當於13公裡。在視野中,兩顆衛星就僅僅是兩個小黑點,所以當所謂的火星日食發生時,也僅僅是有兩個小黑點從日面上經過而已,就像是兩顆會移動的太陽黑子。
機遇號看到的日食是由火衛一引起的。它歷時很短,只有20多秒鐘時間。這也是火星日食的一個特點。火衛一引發的日食時長大概在30秒左右,火衛二的長一些,能夠達到3分鐘。相比之下,地球上的日全食通常會持續數分鐘時間,但不會超過8分鐘。
火星日食
嗜「光」如命
在第1151個任務日(2007年4月20日)開始而讓機遇號的太陽能發電提升到每天每小時800瓦到了第1164個任務日(2007年5月4日),車上的太陽能陣列可產生自第18個任務日(2004年2月10日)以來從未達到超過4.0安培的電力。這是機遇號的黃金時期,每天清晨它像總是吃了「充電堡」10元套餐一樣電力十足,這難得的2個月讓它每天都「飆車」很遠的距離並傳輸了大量的數據。
但是好景不長,在2007年6月快要結束時。一連串的沙塵暴開始壟罩火星的大氣層。風暴持續的增強並且到了7月20日讓機遇號和勇氣號都遭遇到因太陽能電力不足而造成真正的系統失效之可能性。NASA向新聞界發表正式聲明:"我們正在努力讓漫遊車能夠在暴風中存活下來,但是它們並非為了這種強烈的狀況所設計的"。關鍵的問題是由於沙塵暴讓太陽能電力快速下降火星的大氣層中有太多的沙子因此遮蔽了99%直射向漫遊車的陽光。位於另一個地方的勇氣號漫遊車只能夠比機遇號多獲得一點光線。
身處沙塵暴中的機遇號
在正常情況下太陽能發電陣列每天能夠產生每小時700瓦的能量。在沙塵暴中,發電能力大幅的降低。倘若漫遊車每天產生的電力少於每小時150瓦的話將會讓它開始耗盡電池電力。如果電池電力耗盡的話,關鍵的電子儀器可能會因為極度的寒冷而失效。在2007年7月18日,漫遊車的太陽能電力只能產生每小時128瓦的電力,是任務史上的最低點。NASA的應對是命令機遇號每三天向地球通訊一次,這樣的狀況是它的任務史上第一次發生。
沙塵暴對太陽能板清潔度的影響對比
光能讓漫遊車甦醒和執行每天的故障通訊。如果沒有足夠的能量,機遇號將會持續的睡眠。根據天候狀況,機遇號可以睡上數天、數周或甚至於數月之久一切都看它是否能獲得足夠的光線來嘗試讓它的電池充電"漫遊車再也不會從低電力的故障中醒過來對於當時來講有相當大的可能性。可以說機遇號就是嗜「光」如命。
機遇號拍攝的火星日落
2018年6月,火星上颳起了巨大的、遮天蔽日的沙塵暴,美國宇航局與「機遇號」失去聯繫。2019年2月13日,由於經過八個月無法跟探測器取得聯繫,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13日正式宣布結束「機遇號」火星探測器的使命,任務結束時間定格在2018年6月10日,截至宣布消息時「機遇號」火星探測器共在火星上運作了15年。
好了,回到開篇說的奇怪物體,可以明確的告訴各位,那就是非天然形成的。還記得前面提到的「隔熱罩隕石」嗎?
2004年機遇號著陸後不久,跨越火星地表去調查忍耐撞擊坑(Endurance crater);的路上,在6月間,機遇號調查了它自己在降落過程中所拋棄的防熱護盾的撞擊地點,並在附近發現了這塊完整的隕石,也就是後來定名的"隔熱罩隕石"。
隔熱罩金屬彈簧
這就是這些人造碎片的來歷,這也是第一次探測外星的人造殘骸活動。
機遇號14年走過的路線
梵觀點:不久之後我國的探測器也將光臨這個紅色的星球開啟中國探火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