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杭州和臺灣之間有700公裡的距離,但強震的地震面波影響,杭州不少高層樓房都能感覺到明顯的晃動。但地震局方面表示,這次臺灣地震不會對浙江造成影響。
浙江在線杭州2月6日訊(浙江在線 記者/黃兆軼 編輯/沈正璽) 根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今天凌晨3點57分,臺灣高雄市發生了6.7級地震。截至今天中午,地震已經造成5人死亡,318人受傷送醫。不少浙江民眾在凌晨感受到了明顯的震感,甚至有人從樓裡跑出來,到車上補覺。
遠在臺灣的地震為什麼在浙江有明顯震感?這樣的地震會不會對浙江產生影響?地震發生後,浙江在線記者趕到了浙江省地震局尋求答案。地震局監測中心大廳裡,2名值班人員盯著牆上的大屏幕和眼前的六七臺電腦,一張張地震波波段變化圖實時傳上大屏幕,寧波、溫州等各地居民的問詢電話不斷打進熱線……
臺灣凌晨發生6.7級地震 浙江杭甬溫多地震感明顯
兩地震級為何有差別?
臺站不同監測數據不同
目前浙江省有30多個地震臺站,這些臺站都記錄到了這次地震。福建省地震局相關臺站也監測到了相應數據。根據各臺站數據,測定本次地震震級為6.7級。
不過記者發現,臺灣當地媒體在報導時一直使用的是6.4級,為何兩地機構在震級上會有偏差?
省地震局監測預報研究中心副主任鍾羽雲介紹,地震震級是根據所有記錄到這次地震的臺站數據測定的,由於不同機構使用的臺站不同,所以測定的震級會略有差別。對於地震震級的測定,要經過複雜的公式來完成,同時還要考慮諸多因素,比如地震波數據、監測儀器放置位置、臺站與地震中心直線距離、沿途地況地貌等等。
鍾羽雲表示,每次發生大地震時,各個機構都會先後監測到數據,初步給出的震級也都會有零點幾級的誤差,屬於正常現象。
地震後,地震部門除了要測定地震震級外,還要測定地震烈度。對於一次地震,震級只有一個,但不同地方的烈度可以不同。事實上,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會產生損耗等原因,因此距離地震越遠的地方烈度越小。
臺灣6級地震每年有兩三次
淺源地震破壞力更大
鍾羽雲介紹,地震的發生與板塊運動有關。兩個板塊相互運動作用會積累能量導致地震發生。臺灣正好就處於菲律賓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部位,是地震多發地帶。「省地震局臺站每年都能監測到臺灣發生的地震,6級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有兩、三次,在本島和近海都會發生,所以並不算罕見。」
雖然臺灣發生地震並不罕見,但是這次地震的影響卻不小。鍾羽雲介紹,本次地震測得的震源深度是15千米,屬於淺源地震,地震分淺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三種。一般距離地表五、六十公裡以內的就屬於淺源地震,淺源地震因為和地表距離近,能量傳播的損耗少,對地表的破壞就比較大。所以,本次地震造成了房屋倒塌,人員傷亡。
根據臺媒報導,臺灣方面的地震專家認為本次地震的原因可能是旗山斷層引發,這是一個活動斷層。這樣的地震發生後,會不會誘發浙江的斷層運動呢?因為在浙江溫州地區同樣存在斷層。
對此,鍾羽雲表示旗山斷層為臺灣當地的一條斷層,並沒有延伸到浙江境內,所以不會對浙江造成影響。
浙江多地有明顯震感
高樓因強震面波共振搖擺
因為與臺灣距離很近,所以當地震波傳播開後,不少浙江民眾在凌晨感受到了明顯的震感,甚至有人從樓裡跑出來,到車上補覺。
家住杭州市中心運河邊某公寓的南女士表示,自己住在16樓,凌晨床突然咯吱咯吱地響,持續了一段時間,自己被搖醒。這才發現小區微信群裡都炸了鍋,都在說地震了。甚至一位鄰居跑到車裡去補覺。杭州蕭山區湘湖某幢13層的住戶裘小姐在凌晨4點05分也被驚醒,以為自己頭暈,趕緊打開燈。發現門咯吱咯吱在響,電燈不停搖擺,大樓也有搖晃。
為什麼每次臺灣發生強震之後,杭州居民都能感覺到震感,尤其是10到16層的高層居民感覺更為強烈?
鍾羽雲說,雖然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杭州和臺灣之間有700多公裡的距離,但強震的地震波能量足夠傳播到很遠。比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近海9級地震,地震波繞地球轉了好幾圈。所謂地震波分為體波和面波,臺灣強震對杭州高層樓房產生影響的主要是地震面波,由於它頻率與高層樓房的自振頻率相對接近,所以容易引起高層樓房的共振反應。
這樣一來,高層居民就會比低層居民感受到更強烈的震感。這是因為共振反應將地震烈度提升了。據鍾羽雲介紹,目前杭州高層樓房的抗震等級是按照烈度6—7度進行設計,一般來說臺灣要發生6.5級以上的地震,我們才能感覺到。
對于震感的感覺,每個人也都會有差異。
「主要和人體感覺的敏感度有關的,同時也和專注度有關,如果一個人在認真做一件事,可能對震感的感覺就會少一點。此外,每個房子的地基、結構也都存在差異,所以感受也就不同了。」鍾羽雲說,至於家具晃動則可能和安裝時的固定程度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