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作為新金屬材料只有50多年的歷史,然而,由於它具有一系列優異的性能,使其發展速度非常快,現已成為工程技術及高科技領域中的關鍵材料及支撐性材料。鈦有望成為繼鐵、鋁之後崛起的″第三金屬″,甚至有人將21世紀稱為是″鈦的世紀″。
鈦由於它的優異特性,被廣泛用於航空、航天、化工、石油、冶金、輕工、電力、海水淡化、艦艇和日常生活器具等工業生產中。金屬鈦生產從1948年至今才有半個世紀的歷史,它是伴隨著航空和航天工業而發展起來的新興工業。它的發展經受了數次大起大落,這是因為鈦與飛機製造業有關的緣故。但總的說來,鈦發展的速度是很快的,它超過了任何一種其他有色金屬的發展速度。這從全世界海綿鈦工業發展情況可以看出:海綿鈦生產規模60年代為60kt/a,70年代為1lOkt/a,80年代為130kt/a,到1992年已達140kt/a。實際產量1990年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為105kt/a。1995年鈦的市場開始回升,主要由於B777等民用飛機和高爾夫球桿等民用鈦量大幅度增加, 1996年鈦的需求量達到一個新的高點。專家預測今後幾年內鈦的需求量將繼續較大幅度增長。
鈦的資源極其豐富,其含量佔地殼重量的千分之六,可開採年限僅次於鐵,可達五六千年以上。中國的鈦資源居世界之首,據統計,中國的鈦礦儲量是世界已探明儲量的64%左右,這為中國發展鈦工業和擴大應用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目前,主要的產鈦大國為俄羅斯、日本、美國、哈薩克斯坦、烏克蘭、英國和中國等少數國家掌握完整的工業生產技術。目前,世界上有能力生產海綿鈦生產廠家僅有:美國的 鈦冶金公司、日本的住友鈦公司和東邦鈦公司、俄羅斯的阿維斯瑪鎂鈦聯合企業、哈薩克斯坦的馬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鎂鈦聯合企業、烏克蘭的第聶伯鎂鈦聯合企業、中國的陝西的寶雞有色金屬加工,後改造為寶雞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寶鈦股份)。
歷史名城陝西寶雞,在5千年前的商周時期, 這裡的青銅冶煉技術創造了燦爛鼎盛的青銅器文化時代,稱為中國的青銅器之鄉。5千年後的今天,這裡因為專門從事鈦冶煉,而又被譽為″中國鈦城″,她代表著中國鈦工業的發展水平,是中國鈦工業的驕子和旗幟。中國的鈦加工業已有40多年的歷史,寶鈦股份是中國唯一的專業鈦加工材生產科研基地和大型稀有金屬加工企業。它先後為國家國防軍工、尖端科技承擔了6000多項新材料的試製任務,取得科技成果485項,其中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76項,國家優質產品獎7項,省部級優秀產品獎21項。我國第一顆氫彈的爆炸成功;第一艘核潛艇的勝利下水;第一顆軟著陸衛星順利返回地面;首次向太平洋海域成功發射運載火箭;首次成功發射神洲號宇宙飛船等,都有這個工廠做出的貢獻。
寶鈦股份不僅通過了ISO9002質量體系註冊認證,還分別通過了美國波音公司麥道分部、法國宇航公司、英國羅羅公司、美國RMI等多家國外大公司質量的認證。公司生產的鈦六鋁四釩鑄錠和純鈦精鍛棒榮獲國家金獎,純鈦板、純鈦管榮獲國家銀獎,36種主要產品採用了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標準,″寶雞鈦″已成為國際市場上有較高知名度的品牌。
公司生產的鈦及鈦合金加工材產品每年都佔全國鈦材總產量和銷售量的85%以上。
雖然,中國形成了一批國有與民營鈦產業。但是我們也清醒地看到,中國鈦工業的總體規模很小,海綿鈦和鈦材產量均在2500噸/年左右,僅佔世界總量的3~5%,與美、日、俄有數量級的差距。鈦材總體供不應求,進口鈦材產量逐年增加。然而,中國鈦材生產能力並未飽和,還存在開工不足現象。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鈦及鈦合金材料研究與開發,特別是開發工作薄弱,整個鈦產業鏈不通暢,無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我國鈦材開發中的問題大致可概括如下:
(1)合金牌號多而品種規格少,開發深度不夠
除Ti-6Al-4V合金的品種、規格略多一些外,絕大多數合金均存在品種單一、規格少、不配套的問題。大鍛件、型材、焊管、長管、寬厚板、帶材、帶卷、大棒、焊絲是普遍的短缺品種。設計師想利用國產鈦材,但往往只能作非常有限的選擇。用戶真正選用某個鈦牌號時,常常要立項開發,出現「買不到、等不及、用不起」的情況,只得轉而向國外求購。也就是說鈦材雖有國內市場,但鈦產業發展不起來。
(2)材料應用開發面狹窄,合金用途單一。許多有前景的應用領域沒組織力量開發,相關的應用技術難題(如成形、機加、焊接、表面處理)等沒有很好解決,合金技術潛力沒有充分發揮。
(3)缺少創新性開發。鈦合金研究主要是仿製,跟蹤俄、美、日、英、法等國,鈦材的開發從航空航天用材到化工、體育用品用材的開發也基本上是仿製。有些材料雖然可以出口(如高爾夫球頭),但沒有自己的品牌。
(4)鈦治煉和加工的基礎工作薄弱,在降低產品成本方面沒什麼重大突破,同發展較快的鎂、鋁相比,競爭力相對下降。
上述狀況的出現,有技術與非技術兩方面的原因,非技術方面的原因也許起著更大的作用。例如:
(1) 投資渠道少,開發投資力度小。開發是風險大的投資,研究院所投不起,企業不願投。一些國營單位,開發費用主要靠國家軍工項目撥款,這是一種「有限目標、有限費用、做有限工作」的淺層開發或初級開發。許多合金開發僅是針對某一特定用途而進行的,延伸性開發工作沒有開展。因而品種規格及應用範圍都十分有限。創新性強而風險更大的開發工作自然就更沒人敢做。
(2) 沒有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開發體系和開發機制。從全國來看,鈦材的開發除軍工用材之外帶有很大的自發性、盲目性和同水平重複現象。缺乏有組織的分工與布局。在鈦材開發過程中,競爭與協作的關係,開發單位與示範單位、上遊企業與下遊企業的關係常處理失當,開發資源(熔煉、加工、檢測裝備與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造成開發成本高,周期長而開發深度不足。
(3) 其它觀念性障礙。如照搬照抄,「忠於原著」的保守思想,扼殺了研發者的創新積極性;保密問題處理不當,造成研發與應用脫節,造成浪費;研發者市場觀念淡薄,技術服務不到家。 總之,如果沒有足夠的投資力度,如果方方面面的關係不理順,開發者的權益與積極性得不到有效保護,觀念不更新,鈦材的開發就不能順利,整個鈦工業就難以迅速發展。
鑑於上述一些實際情況,各國電腦設備材料製造廠認為:鈦的優良性能和廣泛的適用性已無容置疑,採用中國鈦的主要障礙是成本高,性價比低。降低成本的首要關鍵是革新冶煉工藝,降低原生金屬成本,其次是發展低成本的鈦合金和開發有利於降低加工與應用成本的新工藝、新技術和新設備。如果中國能加強利用攀枝花的低品位共生巖鈦礦研究,生產低成本的海綿鈦或合金海綿鈦,高速新型DVD光磁設備生產材料商將有機會大量採用中國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