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網訊(記者 彭錫)11月23日,記者從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下稱:昆醫大附一院)獲悉,由該院李玉葉、王昆華和何黎主編的《愛滋病皮膚黏膜損害——早期診斷線索》英文版「Mucocutaneous Manifestations of HIV/AIDS---Early Diagnostic Clues」已出版發行。該書由國際著名愛滋病防治專家Myron S.Cohen教授作序並給予高度評價,作為我國愛滋病防治原創成果向全世界推廣應用。
通過皮膚黏膜損害診斷早期愛滋病「活字典」。供圖
據介紹,早期抗病毒治療可挽救愛滋病患者生命並獲得接近普通人的預期壽命,還可阻斷傳播他人,有效阻斷性傳播和母嬰傳播愛滋病。由於愛滋病無症狀期長,臨床症狀複雜,早期難以診斷,因此,早期發現傳染源顯得尤其重要,對解決愛滋病防治領域的瓶頸問題和世界性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昆醫大附一院皮膚與性病科主任李玉葉教授介紹,皮膚黏膜損害往往是內臟疾病的外在表現,正如紅斑狼瘡因免疫紊亂而出現特徵性皮損可作為重要診斷依據一樣,愛滋病造成的免疫紊亂和免疫缺陷導致患者有各種各樣的皮疹,團隊發現多數愛滋病患者往往以皮膚黏膜為首發和常見表現,皮膚黏膜損害幾乎伴隨疾病全過程,所以皮膚黏膜損害可作為愛滋病早期診斷的重要線索。
李玉葉教授。供圖
記者了解到,李玉葉教授團隊歷時20年,創建了通過皮膚黏膜損害早期識別愛滋病的診療體系,為愛滋病的早期診斷提供新思路,為解決目前世界範圍內愛滋病病人(傳染源)發現困難這一瓶頸問題提供了新方法。
本書的亮點是以病例入手,採用成組病例立體展現同一疾病在不同免疫狀況下的不同臨床特點,對病史資料進行精煉概括,配以臨床照片,再進行集中點評。對每個案例擬定反映其主要臨床特點的形象小標題以啟發讀者,培養臨床醫師通過皮損線索診斷愛滋病的敏感性。同時結合章節概述總結每一類疾病的共性和特徵,便於讀者全面掌握愛滋病相關皮膚黏膜損害的特點和規律。
該書包括真菌性、病毒性、細菌性、寄生蟲性、腫瘤性、炎症性疾病及梅毒所致的皮膚改變等共九個章節。此外,本書部分編委曾歷時6年,參與援非醫療工作,期間診治了大量愛滋病患者,書中也展示了黑種人愛滋病相關皮膚黏膜損害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