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鄉》中《天上掉下個UFO》片段,一場誤會讓小山村突然掀起了UFO旅遊熱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人出門旅遊,80%有過誤入「世界最大」「亞洲最高」「中國第一」人造景點的經歷:
手裡捏著票價夠貼兩頓秋膘的票根,看著眼前龐大的建築雕塑,理智值狂掉。
更屢見不鮮的是,不少人造景點的投資動輒上億,還大多出現在不知名的小城小縣,是否濫用財政經費的質疑從未停歇。
也難怪,當去年才脫貧的貴州劍河縣被爆出「花8600萬建最大苗族女神像」時,網友們都尤為疑惑憤怒。
聯想起荊州15億的「宇宙最大」關公像、獨山縣燒光400億的爛尾景區……人們不免懷疑這又是一座「斥巨資的廢物景點」。
後來官方回應,雕塑由旅投公司通過銀行融資與自籌資金打造,未動用扶貧資金。
這卻讓人們的討論集中跑向了另一個話題——
「為什麼中國城市,總痴迷於斥巨資建這些廢物景點呢?」
「這種景點真的有人看嗎?」
多少城市有過斥巨資打造、最後無人問津的景區,或許沒人知道。
它們仿佛巧妙地散落分布在各省各地,一提起「人造的爛景區」,幾乎每人都能聯想起本省的那幾個。
河北人絕不會忽略那被埃及本及投訴的獅身人面像,坐落在郊外的新長城國際影視城,據說雕像內部藏了個「皇宮」。
而它甚至還有其他兄弟姐妹,安徽滁州、蘭州新區的「長城夢世界旅遊文創園」各有一尊。
滁州的創意園區裡,還複製了「雅典神廟」、「乾清宮」。
明明打著「創意」的招牌,玩的最熟練的卻是Ctrl C + Ctrl V 。
在同一個園區內,另有一座天壇白宮雙拼建築,時不時地在「疑惑景點」中露面。
而這座本打算效仿橫店的影視城,自2013年動工,雖然至今還未建成,不少設施倒是先損壞了。
「漢白玉臺階」已經開始發黑
湖北人或許會想起一周前被央視點名的荊州「宇宙最高」關公像,僅關公雕像花費1.729億,整個關公義園共投資15億。
可開門營業四年後,關公義園的經營情況十分不理想,總收入不到1300萬。
很明顯,「宇宙」的頭銜也沒救回失荊州的關公。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評價這些景點,我想一定逃不過「疑惑」二字。
「這些景點一看就火不了」「這規劃一看就不合理」「為什麼要投幾億資金建這玩意兒?」
顯然,這些「城市疑惑大賞」建造之初都是為了「旅遊發展」,但是不是真的發展,還得另說。
2016年,西安市臨潼區的「世界八大奇蹟館」、「秦陵地宮」 等人造山寨景區被摘去3A牌照並勒令整改。
秦陵地宮內部
一年後,它們依然出現在臨潼區旅遊部門最新製作的「春遊季導覽圖」上,有的換了個名字,入口處多了個「人造景點」的標識。
而它們的內容大多沒有變化,大約可以配的上一句「粗製濫造」的評價。
央視網記者前去探訪後發現,這些景點的停車場清一色地停著旅遊大巴。
旅遊網站上顯示自行前來的遊客寥寥無幾,還有人抱怨說搞錯被騙了。
許多中老年人旅遊的目的只是為了看個熱鬧、看個不同,對於是否山寨是否精緻,則沒有那麼上心,有時被糊弄了也只當景點不好看。
這讓不少劣質旅遊團有了可趁之機——畢竟正牌秦始皇陵門票150,抵得上三個人造景點。而且正經景區內導遊還沒法安排購物、拿回扣。
只不過略顯荒誕的是,明明正牌就在附近,這些山寨景點卻並未關停。
而臨潼區旅發委為此給央視網記者的答覆是——
「所謂山寨、人造,是近年來媒體對臨潼景區內部分人造景點的一種標籤。如果以旅遊文化多元素展示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景點可以滿足遊客的多方面需求,也希望媒體能夠從加快旅遊發展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並舉例深圳世界之窗是山寨景點、杭州宋城是人造景點。
且不論世界之窗、宋城與這些「世界八大奇蹟館」的實質差別之大。
對本地歷史文化進行山寨、糊弄的景點,是加快旅遊發展還是擾亂旅遊生態,是滿足多方面需求還是盲目迎合市場,只能說見仁見智吧。
在眾多年輕人眼中,巨大雕塑、隨便套個歷史典故外殼的景點,早就落伍了十年。
至少在和爸媽一起出門旅遊時,自己是十分不願意、特地與「宇宙最大」關公來個合影的。
也因此,哪怕這些景區多努力、噱頭再響亮,也往往收效甚微。
河南伊川4A級景區二程文化園,投資3.5億元,建築面積多達300多畝。2018年國慶期間推出門票1元的優惠政策,卻被網友發現門可羅雀,只有一些本地人在閒逛。
還被吐槽「又不是歷史遺蹟,建多大都沒內涵」。
回憶再久遠一些,一些陝西朋友可能還記得世紀初花2億元建起的「阿房宮景區」,後來因為收益不好,再加上違規建設被拆除,2億元就此打水漂。
此後沒過多久,西安灃東新城公布"380億打造首創阿房宮文化旅遊產業基地"的消息,再次引發了一陣爭論。
大家以為又來個橫店二號機,最後發現基地的主體是阿房宮遺址公園,主要目的是保護文物,商業建築面積很小。
網友們為此爭論毫不奇怪,當初橫店一家獨大時,各地都掀起過仿古建築潮、影視城潮。
而一批翻車的巨資景點,都倒在了模仿上。
看到橫店興起,開始挖本地影視城的地基;
看到無錫靈山大佛火了,開始畫巨型雕塑的設計圖;
看到烏鎮、古水北鎮名聲大噪,開始找地建仿古小鎮;
而等到資金到位、建築完成,已是幾年之後。
一方面,此時的山寨景點早已遍地開花,沒了競爭力;另一方面,原版景點大多在這幾年內完成了基礎設施的優化,先人一步。
東黃小鎮內已無營業的商店
就像鹹陽市的東黃民俗小鎮,開業時號稱投資5億、入駐200商家,開業時短暫爆火了一陣,兩年後便逐漸荒涼成了「鬼城」。
而根據小鎮一期商戶曬出的招商介紹、合同協議等資料,東黃小鎮開業爆火後遊客就出現了銳減,開發商承諾的二期旅遊項目與配套服務也並未推進。
兩個月前,網友吐槽湖南臨武滴水源景區所謂斥巨資打造的「天空之鏡」,不過是幾面大鏡子時。
人們還在嘲諷現在的「網紅景點」真是好糊弄,幾塊鏡子就造噱頭收門票。
與這些巨資景點相對比後,大家或許還得恨鐵不成鋼了起來:
「別人低成本就能騙錢,你們倒是高成本賠錢。」
「這些景點究竟給誰看?」
從它們的接連滑坡就知道,答案是真就沒多少人樂意看。
不少景點一造出來,就長著一副從骨子裡「清新脫俗」的樣子。
白洋澱荷花大觀園的「金鱉館」,被香港世界紀錄協會評為世界上最大的黿型建築。
仔細一想,世界上能把建築做成鱉狀的也的確不多。
被視為土味魔幻代表的萬和宮,裡面是古今中外名人雕像的大亂燉。
古至女媧盤古,今至白雲黑土,中至廉頗秦儈,西至普羅米修斯。
via@史裡芬
這樣一個四不像建築,被投資人冠以「首個和文化主題旅遊景區」,所在村莊「被世人稱為華夏和諧文化第一村」。
本世人,對這一頭銜一無所知。
注意最後一句
萬和宮完全由這位總設計師投資建造,內容與設計多半源於個人審美,或許從建造之初就沒奔著正經景點的方向去。
可是到最後,沒人會記得這樣一個荒誕景點具體由誰、由哪家公司承包,只記得它屬於這個地域,河北邢臺。
就像前文提及的「宇宙最大關公」,具體投資的成本的確是由建設方承擔,地方規劃部門卻免不了為這座「破壞古城文化」的雕塑負責。
而且,關公雕像本身被發現是「未報批」的違規建築,可在2014年申請、2016年建成至今的期間內,並未糾正。
眾多斥巨資投入的景點,最後都以慘澹收場的結局證明了——
這兒的旅遊吸引力,其實與巨額投資並不匹配。
旅遊這門城市生意,本就是最容易入手,又最難做好的事。
建一個雕像、一個歷史人物文化館,的確算旅遊建設,但沒有足夠有吸引力、足夠有厚度的文化內核,再高再大再熱的噱頭也是白搭。
獨山縣爛尾的水司樓,「是世界上最高最大最壯觀的水族建築」
除此之外,旅遊生意又是一項精細活,交通、旅遊氣氛、基礎設施等等雜項都包含其中。
幾年前被探險驢友發掘的「神秘佛像山」,實則是一個爛尾的巨資佛像工程。
據當地村民回憶,佛像山開工時正趕上國內的佛教道教旅遊潮,五臺山等宗教名山成為熱門景點。
投資者試圖造一個佛教文化山,可由於選址偏遠、修路資金龐大、施工工期長等等,項目不了了之。
而說來荒誕的是,佛像山被捧上熱搜後,人們還曾興衝衝地討論要重修這一景區、開門營業。
等到十天過後佛像山成了舊聞,這一地點又再度沉寂、少有問津。
這似乎再一次說明,能長久吸引人的旅遊景點,永遠不可能靠一時的噱頭或熱點持續。
電視劇《白鹿原》熱播時,藍田縣白鹿原民俗村投資3.5億徵地、拆遷、建設,再到開業、紅火、歇業、拆除,幾乎「完美」呈現了國內眾多民俗村的興衰。
這世上固然每個地域都各有特色,可能夠擁有長久吸引人「特色」的地域,註定寥寥無幾。
巨額景點們一個個如泡沫沉寂,最後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這錢要是拿來做點別的,得多好啊。」
作者/來源:Vista看天下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