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路財主
前幾天,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在會上表示說,根據人民銀行和銀保監會數據測算:
今年前10個月,金融系統通過降低利率、中小微企業延期還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信用貸款兩項直達工具、減少收費、支持企業進行重組和債轉股等渠道,已向實體經濟讓利約1.25萬億元,預計全年可實現讓利1.5萬億元的目標。
「讓利」這個詞,這段話裡說了兩遍,這其實並不奇怪,信用貨幣體系時代,以央行為首的當代金融體系,可以憑空創造出天量信貸,不管是自認為還是公眾認為,早已變成了全社會關於金錢的上帝:
天地萬物,都是朕賜的。朕給你的,你就拿著;朕不給的,你不能搶。
當然,我更關注的,是劉副行長提到的貨幣政策的三個方面:
首先,是量上要有一定的數量,當然不能太多,不能溢出來。
另外,資金價格總體呈下降趨勢,要有確定性的預期。
還有,資金去哪裡?要去實體經濟,不要去玩「錢生錢」的遊戲。
劉副行長的意思,是讓這個社會上的錢,都要去實體經濟,而不是在金融市場上空轉,去搞那些錢生錢的遊戲。
願望當然是美好的,但現實,卻是無比殘酷的。
2018年11月15日,國際清算銀行貨幣與經濟部門主管Claudio Borio,在華盛頓特區舉行的第36屆年度貨幣會議上,展示了如下一副圖表:
「讓GDP相形見絀的支付額」。
圖表數據,顯示了世界主要國家在2017年全年的大額交易、小額交易的支付價值,與各國GDP規模的比值。
需要說明的是,圖中的大額交易,基本都是金融交易,也就是劉副行長所說的「錢生錢」的錢。即便是小額交易,也仍然以金融和債務支付為主,但其包含了絕大多數的實體經濟支付,而在所有支付額中,減去GDP本身(實體經濟支付),其餘的,都是「錢生錢」的交易。
這樣算下來,即便是在金融體系最不發達的印度,其2017年用於「錢生錢」的交易,也是其GDP規模的5倍左右,而金融體系不甚發達的俄羅斯、墨西哥、沙特、土耳其等,其經濟體中用於「錢生錢」的錢,都已經在GDP的10倍以上。
最牛的,當然是金融體系發達的美國、日本、歐元區、瑞士、香港、中國、韓國、新加坡、英國等,在這些經濟體裡,其每年用於「錢生錢」的支付價值,普遍都在各自GDP的40倍到75倍之間——在英國大約是40倍,在中國大約是48倍,歐元區大約是50倍,美國大約是60倍,而在日本,則高達GDP的75倍。
下面的表格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迄今,美中歐日英五大經濟體的GDP規模。
按照國際清算銀行2017年的支付額和比例統計,2019年,僅五大經濟體中用於「錢生錢」的交易額,就達到了3100萬億美元。
相比之下,2019年全球的GDP又是多少呢?
87.7萬億美元!
進一步地,根據瑞士信貸銀行發布的報告,截至2019年年中,全球人類的總財富相加,也只有360.6萬億美元。
顯然,僅五大經濟體裡,用於錢生錢的交易額——
是全球GDP的35倍!
是全人類所擁有的財富的8.5倍!
我可以肯定地說,這個世界上95%以上的錢,都被拿去做「錢生錢」的遊戲了。
有人可能會有疑惑,用於「錢生錢」的錢,規模真的有這麼大麼?
BIS的數據,採用銀行間的貨幣轉移支付數據來統計,每一筆都清晰而又準確,而且還可以統計國家之間、各大銀行之間、銀行與大型金融機構之間的各種大額貨幣支付,所以,人家是專業而嚴謹的統計……
2016年的時候,我個人也曾採用比較笨拙的自下而上的方式,進行過一個不專業的統計:
將全球的股票、債券、期貨期權、金融衍生品、外匯和房地產市場每年交易額相加,來估算全球用於錢生錢的錢。
因為各種數據缺失,我的估算非常粗略,但是,殊途同歸,我估算的結果與BIS的專業統計,數據相當接近。
在這裡,更新2019年的數據,我再重複一遍我的估算:
2019年,全球股票市場總市值約90萬億美元,按照2倍的年換手率統計,交易額大約是180萬億美元;
2019年,全球各種場內期貨(也就是在正規交易所交易的期貨)的成交量為192.4億手,而期權的成交量為152.3億手,若按照每手期權期貨的價值5000美元計算,其交易額也達到了170萬億美元;
2019年,全球的債務大約是253萬億美元,其中有大約一半以債券的方式發行,也就意味著全球債券市場的總規模大約在125萬億美元,因為債券,特別是國債,被各大金融機構都用作最典型的抵押品,其交易規模極大且轉手極為頻繁,年交易額超過250萬億美元,應該問題不大;
無論股票、債券還是場內期貨、期權,都屬於場內交易金融品種,而實際上場外交易的衍生品,才是支付額的大頭——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的統計,截止2019年年中,場外交易的衍生品規模達到了640萬億美元,其中僅利率衍生品半年內的交易額就高達524萬億美元,全年計算的話,所有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額將達到1300萬億美元;
除了股票債券期貨期權以及場外衍生品,外匯市場還有一個龐大的數字,2019年,納入國際清算銀行統計的每日外匯交易量就高達6.6萬億美元,而其中僅在英國市場上交易的外匯,每天就高達3.58萬億美元,按照每年250個交易日計算,這又是1600萬億美元的交易量;
……
以上金融交易的總額度相加,就已經超過3500萬億美元。
此外,還有房地產市場,2019年,可計價的全球居民房產總值,高達220萬億美元,商業地產價值33萬億美元,而農業用地價值則有27萬億美元,只可惜,其全球交易量無法詳細統計。
中國的金融決策者,不知道有沒有好好去了解一下全球的金融資產交易量,了解一下全世界用於「錢生錢」的錢究竟有多少。
顯然,用於「錢生錢」的錢,要遠遠、遠遠高於人類真實經濟需求的錢——
接下來,我們不禁要問了,人類的金錢世界,為什麼會變得如此荒唐呢?
沒啥原因,發展到如此荒唐的地步,恰恰應該「歸功於」以美聯儲為首的各國央行。
實際上,截止1970年,在全球範圍內,以「錢生錢」為目的的交易支付額度都很小,當時的整個經濟體系,都還是以實體經濟交易為主,貨幣數量很少,全球的金融市場仍然以債券和股票為主,規模很小。
1971年,尼克森宣布美元停止兌換黃金,不依賴於任何實物支撐的人類信用貨幣時代來臨。
信用貨幣時代來臨,貨幣完全以債務(債券)為抵押而印刷,再也不必受制於任何實物限制:只要你敢借,中央銀行就敢印。為了鼓勵更多的人借債,央行不斷降低利率,各種資產都被用來做循環抵押。
別人欠我的債務,我給發行成債券,債券被拿到銀行作為抵押品,變成銀行的資產,銀行又用這些資產做抵押,讓央行印鈔,這導致了全球的債務與貨幣供應,同步飛速增長。
從全球範圍內來看:
1970年,全球基礎貨幣總量(央行資產規模),不到1000億美元;
1980年,這個數字大約是3500億美元;
1990年,這個數字大約是7000億美元;
2000年,這個數字大約是1.5萬億美元;
2008年,這個數字變成了4萬億美元;
2020年,這個數字變成33萬億美元,其中美歐日三家加起來就有20萬億美元。
於是,無論是廣義統計還是狹義統計,各國貨幣數量都飛速增加,引起了1970年代全世界的資產大通脹。
基本消費品通脹,讓大多數民眾怨聲載道,那怎麼來遏制通脹呢?
當然是要大力發展金融市場!
從1970年代起,美國和整個西方國家,都開始放鬆金融管制,證券化成為最流行的詞彙,用華爾街的話來說:
只要你能產生現金流,我就能給你證券化!
最終的目的,讓那些多出來的錢,都去金融市場,都去衍生品市場,都去玩「錢生錢」的遊戲,它們自然就不會流竄到社會上去購買各種實際的物資,通貨膨脹自然就會被壓低……
中央銀行們成功了。
以美元為例,從1980年到2020年,央行印鈔數量(資產負債表規模)從1500億美元增加到現在的7.2萬億美元,增加了48倍,廣義貨幣從1.6萬億增加到今天的19萬億,但物價變動,卻微乎其微。
與此同時,美國和全世界的金融市場,規模急速膨脹,哪怕是最正規的股票和債券市場,其規模也都膨脹到無以復加,遠遠超過貨幣增加的倍數,從而吸納無數的金錢沉浮其中。
從全球範圍內來看:
1970年,全球債券+股票的總市值,大約在3000億美元以內;
1980年,全球債券+股票的總市值,大約在1萬億美元以內;
1990年,這個數字,已經擴張到23萬億美元;
2000年,這個數字是64萬億美元;
2010年,這個數字是139萬億美元;
2020年,這個數字是210萬億美元。
如果你覺得美元例子太遠,那麼你想想最近15年的人民幣,從2005年到現在,廣義貨幣從30萬億元變到了220萬億元,除了房子之外,其他的物價上漲了多少呢?
靠的是什麼?當然就是「大力發展金融市場」啊!
想想股市的規模增加了多少倍,想想期貨市場的規模增加了多少倍,能夠多容納多少錢在這裡面折騰?如果讓這些錢都跑出來到實體經濟中……
不過,不管投資股票、期貨、債券還是金融衍生品,畢竟還是有漲漲跌跌,賠錢了怎麼辦?
既然看透了央行一定會持續發行更多信用貨幣,一定會鼓勵增加更多債務,於是,以銀行和券商為主的金融機構,就做起來了民眾、央行和政府之間的套利生意。
在央行的利率政策下,對民眾的存款,我只支付1%的利率,貸給企業的貸款,我卻收取10%的利息,貨幣乘數擴張之下,還可以賺老百姓好幾遍的錢,而且,這還叫「支持實體經濟」。
前幾年賺足了錢,現在生意不好做了,原來我貸款給你10%的利率,現我給降到8%,可不就是給你「讓利」2個百分點麼?
可是,這企業特別是有政府支持的國有企業,也是有大問題,各個都是借債不要臉,都特麼地變成了借新債還舊債的龐氏騙局,說不定哪一天就轟然倒塌了怎麼辦?
那,我更要套利了。
央媽不是通過逆回購、麻辣粉、酸辣粉等操作,極低成本給各大金融機構放錢麼?
我拿到了這些錢,轉身就加槓桿買國債或者地方政府債,反正現在國債和地方政府債的收益率,肯定高於央行給我錢的利率,一點兒沒有風險,還可以賺大錢;
要不,就銀行之間發行個金融債,搞個銀行匯票、同業存單、結構性存款啥的,把央行額外新發行出來的錢,給吃幹抹淨就行了……
結果,央行們卻突然大驚小怪起來——
我給你錢,是讓你「支持實體經濟」,誰讓你搞「錢生錢」的遊戲了?
真特麼搞笑,要不是你們央行搞信用貨幣體系和發展金融市場,有誰能去玩「錢生錢」的遊戲?
說明:
大前天的文章,因為本人疏忽,沒有看到Claudio Borio在圖表縱軸上標註的百分號(%),所以犯了一個低級錯誤,將BIS所統計的全球「錢生錢」的錢的規模,擴大了100倍,所以當時刪除了文章,今天完善之後再發出來。
Borio的主題演講,原文名稱是:On money, debt, trust and central banking(貨幣、債務、信任與中央銀行),各位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網上搜索這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