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組數據,就明白了,為何在貿易方面,主動權不在澳洲,而在中國,澳大利亞不是中國對手。
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中澳雙邊貿易額為1589.7億美元,增長10.9%。其中,澳大利亞對中國出口1039.0億美元,增長18.3%,佔澳大利亞出口總額的38.2%,提高4.0個百分點;澳大利亞自中國進口550.7億美元,下降0.8%,佔澳大利亞進口總額的25.8%,提高1.4個百分點。澳大利亞與中國的貿易順差488.3億美元,增長51.1%。中國繼續保持為澳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
以金屬礦砂為主的礦產品一直是澳大利亞對中國出口的主力產品,2019年出口額為713.9億美元。澳大利亞自中國進口的主要商品為機電產品、紡織品和家具玩具雜項製品,2019年合計進口337.1億美元。
總體來看,澳大利亞自中國進口,與其對中國出口的持續高增速形成鮮明對比,這也使得澳大利亞對中國貿易順差繼續快速增長,中國也成為澳大利亞貿易順差最大來源,佔其順差比重超過80%,雙邊貿易不平衡現象持續。
由於今年的「黑天鵝」事件,中澳貿易額也受到了影響,但是隨著疫情形勢的好轉,澳大利亞經濟也逐漸得到了部分恢復。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澳大利亞GDP增長了3.3%,為年內首次錄得正增長。而且,從過去20年來,澳洲經濟得以延續經濟增長神話,很大程度是因為搭上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快車。
然而,就在澳大利亞還沉浸在GDP增長轉正的好消息時,因為在很多方面對中國表現不友好,其損失將可能達千億。
本來雙邊關係是互惠互利的,相互尊重,但是近期以來,澳大利亞似乎忘記了自己還在搭中國經濟快車的事實,在很多事情上與中國「過不去」。澳大利亞近期在TikTok、華為5G、貿易調查等事件上的不理智,甚至是錯誤的極端行為,中澳貿易關係也受到了很大影響,溫度也在急速下降。
與中國打貿易戰,澳大利亞是對手嗎?顯然不是對手,其損失將達千億。
中國採取一些措施也是可以理解的,要打就打其七寸,讓它感覺到疼,這樣做的結果似乎也開始見效。截至目前,澳洲煤炭、葡萄酒、糖、銅、大麥、龍蝦、原木這7種產品的對華出口已被中國買家叫停。
中國不買澳大利亞這些產品,並不會給國內供應帶來多大影響,因為這些東西很容易找到替代供應商澳媒預計,這些產品失去中國市場後,澳洲的損失將達上千億元。
與中國打貿易戰,澳大利亞真的不是對手,其遭受的損失將讓其感到陣痛的苦楚。
根據西澳大利亞大學經濟學教授Rod Tyers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經濟學高級講師Zhou Yixiao的建模,若中澳兩國的貿易減少95%,將對澳大利亞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實際可支配收入造成極大影響,損失分別達6%和14%。
按照2019年澳大利亞1.4萬億美元的GDP來計算,澳的損失將達84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504億元。
眼看到嘴的麵包被別的國家搶走,澳大利亞人有點坐不住了。澳洲對華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在不同場合向中國拋出「橄欖枝」,表示澳洲想與中國和諧共處,建立積極的關係。另外,在最近近日發酵的「漫畫事件」中,澳洲也強調稱,該事件不會削弱澳洲與中國人民的友誼。
有態度,最重要的還是要看行動。但是迄今為止,澳大利亞玩並沒有在行動上有任何行動。不過,我們也不必太在意,因為澳洲的「雙面把戲」向來就輕駕熟,在主子的帶領和示意下,依然在言語上大喊中國購買澳洲產品,在行動上卻追隨米國。
我國在多種場合已多次強調,若要中澳貿易回歸正軌,澳洲還需多做有利於中澳互信與合作、符合中澳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事,中國看重的是實際行動,而不是口號和空談。
最近發生的一件事就是這種雙面把戲的體現。11月29日,澳大利亞已經正式向世界貿易組織(WTO)上訴,內容涉及中國向澳大利亞進口大麥徵收的懲罰性進口費用,而此舉無疑是不利於中澳兩國貿易關係回歸正軌的。不知道澳大利亞是真傻還是裝糊塗,或許是秉性難移,魚和熊掌都希望有。
專家認為,與中國打貿易戰,澳洲今年的GDP將會萎縮6%。想一想這個數據的分量吧。
而這對中國的影響,就「像蚊子咬了一小口」而已。
與中國交惡打貿易戰,澳洲還是要三思而後行,中國已經把你的「七寸」拿捏得死死的。#自媒體錢途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