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究竟存在多少器官,這是一個在科學界存在爭議的問題,在《放射治療與腫瘤學》(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雜誌上,荷蘭研究者發表了一篇論文《The tubarial salivary glands: A potential new organ at risk for radiotherapy》(唾液腺:一種潛在的有放射治療風險的新器官)
他們對人體有了一個新的發現——在鼻咽深處發現了一個未知器官,這是兩個扁平、細長的腺體,長約4釐米,不顯眼地掛在連接耳朵和喉嚨的管狀結構上。
研究人員發現這對腺體與位於舌頭下方的已知唾液腺有相似之處。這些新腺體還連接著較大的引流管,可能暗示著它們正在將液體從一個地方輸送到另一個地方。由此研究人員認為這是一對唾液腺。如果該發現得到證實,就將意味著這是大約三個世紀以來首次發現這樣的腺體。
在任何一本現代解剖學書籍中,都會介紹唾液腺有三種主要類型:其一是位於耳朵附近的腮腺(parotid gland);其二是位於下頜下方的頜下腺(submandibular gland);第三種是位於舌頭下方的舌下腺(sublingual gland),除此之外,咽喉和口腔黏膜組織中或許散布著上千個極小的唾液腺。
作為唾液腺分泌的一種多功能體液,唾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人唾液腺每天分泌唾液可以高達1.5升,唾液99%以上的成分是水,它可以把我們每天吃的飯菜變得潤滑,方便它們在管道裡流動,也能保護口腔黏膜不被飯菜顆粒粗糙的表面劃傷。唾液中蘊含的唾液澱粉酶可以把一部分澱粉加工成葡萄糖,讓你在吃澱粉類食物的時候可以感覺到甜味。而唾液中的舌脂肪酶對嬰兒非常重要。寶寶們要靠它來消化母乳和牛奶中的一部分脂肪。
荷蘭研究人員通過對前列腺癌症患者進行PSMA PET-CT掃描,PSMA是一種理想的前列腺癌診斷標誌物。近年來,國際上最新的靶向PSMA核素分子影像檢查(PSMA-PET/CT)在前列腺癌的精準治療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顯示出唾液腺。
他們將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葡萄糖注入人體,以判斷是否存在腫瘤。結果卻在成像中發現了兩個明亮區域,經過鑑定後他們認為這是唾液腺,但這些區域並沒有已知的唾液腺。研究人員隨後又調查了100個PSMA PET-CT掃描結果,並進行了兩次有針對性的屍檢,以確定這些腺體是否同樣存在。
結果證明,在這塊區域,的確存在一對未知的腺體,是由由黏液腺組織和流入鼻咽部的導管構成。所以研究人員斷定存在第四種唾液腺,根據這組腺體所處的位置,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咽鼓管腺」(tubarial glands),因為腺體十分靠近咽鼓管圓枕(torus tubarius),正是因為這對唾液腺隱藏在頭骨底部,所以這數百年來,一直沒有被人們發現。
那這新發現的唾液腺在人體中有什麼作用呢?這些唾液腺很可能是潤滑和溼潤鼻和口腔後面的上咽喉部的。而此次發現也對於頭頸部癌症患者化療具有重要的作用。因為於頭頸部的解剖關係複雜,傳統的放療技術會帶來多種急慢性併發症.唾液腺損傷導致的口乾是頭頸部癌傳統放療的最常見併發症之一.尤其是鼻咽癌及口咽癌患者,由於需要行全程雙側對穿野照射,使雙側唾液腺大部分或全部受高劑量照射而不可逆損傷,帶來放療後不同程度口乾的發生率高達75%~100%.而且中,重度的唾液腺功能損害常繼發齲齒,口腔黴菌感染,並發咀嚼,吞咽,講話等重要功能障礙。
所以在頭部和脖子部位使用放射性療法來治療癌症的醫生會設法避免對唾液腺進行照射,但是在以往並不知道有咽鼓管腺的存在,所以對唾液腺造成了很大的損害,根據以往723名接受放療的患者數據,以前在不知道這個新器官存在的時候,對這個部位進行的放療越多,併發症就越嚴重。
而如今知道來咽鼓管腺的存在,醫生會設法避免對唾液腺進行照射,這次的發現也充分說明了,人體非常複雜,儘管人類的研究已經深入到微觀世界,可以對人體的細胞、基因進行操作,但是科學家對於人類器官的作用機制,依然了解不夠全面,到現在為止,人體依然充滿了許多的未知。
科學家也會進一步對咽鼓管腺進行研究,從而充分了解其作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