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人們說到地球,總是離不開的就是太陽以及太陽系。太陽又因為是太陽系中唯一的一個恆星,其質量大約在2億億億噸左右,佔據的太陽系質量的九成以上,相當於地球的三十多萬倍左右。如此巨大的數字著實令人吃驚。但事實上,這個數字在更加廣闊的宇宙中並不算什麼。因為科學家們在探索宇宙的時候發現了大量恆星的質量都比太陽的質量要大。
最初,科學家在研究恆星的時候認為,在宇宙中最小的恆星質量應該要達到太陽質量的0.08倍,因為這是恆星能夠擁有足夠的溫度與壓力點燃「氫」元素從而進行核聚變的最低條件,如果一旦低於這個質量,那麼這個「恆星」就會因為無法進行原子反應從而成為另一種被科學家稱為「棕矮星」的星球。
那麼在宇宙中恆星的最大質量可以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呢?一直以來科學家認為太陽質量的一百三十多倍應該是極限了,但是在2010年發現的超據恆星直接將這個數字往上翻了一倍!刷新了科學家對恆星質量上限的認識。
在上個世紀的時候,科學家發現了一個質量大約在太陽質量一百四十倍左右的恆星——船底座η,它的中文譯名是海山二星,這個恆星的出現為科學家們設立恆星質量的上限提供的標準。
因為由於質量太過巨大,導致它所進行的核聚變異常劇烈,所以它最後的「壽命」只有四百多萬年,在這之後就經過超新星爆發成為了另一種星體了。因此它與太陽系中的太陽相比,「壽命」長度相差的不是一點。因此科學家們就根據這個恆星的表現的特徵認為恆星的質量上限應該是在這裡。
這裡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在這之後,科學家們通過計算得出,如果某個恆星的質量超過了太陽質量的一百三十多倍,那麼它就有可能會因為質量太過巨龐大,從而導致無法產生足夠的力平衡來自中心的引力,因此就會進一步的發生坍塌,形成宇宙中最「恐怖」的天體——黑洞。但是隨著進一步的探索,科學家很快就被宇宙中存在的更大質量的恆星所震驚。
比如在2010年發現的另一顆質量更加龐大的恆星,它的質量直接在這個基礎上幾乎翻了一倍!這就是著名的恆星——R136a1,它的質量大約在太陽質量的265倍!科學家們在大開眼界的同時也對這個數字感到無比震驚,同時由於科學家們也沒有見過如此「極端」的例子出現過,因此對於它的種種現象背後的原因都無法做出具體的猜測。
按照以往的規律,當一個恆星的質量達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就會在它用盡「燃料」之後進行超新星爆發,從而成為另一種天體,根據以往的經驗超過太陽質量一百倍以上的恆星有很大的可能會在超新星爆發之後成為宇宙中的黑洞。但是在面對這樣一個「極端」的天體的時候,科學家也不好做出肯定。由此可見,人類目前對於宇宙的探索對於廣闊的宇宙而還是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