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億歲究竟有多老?那已經是地質學意義上的概念了:這群細菌看著白堊紀中後期的恐龍蓬勃發展,又被隕石滅絕;看著哺乳類的祖先努力求生,學會生火,最後到今天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
日前,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Japan Agency for Marine-Ear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發表論文,報導了該機構的科學家成功的在實驗室喚醒了一批古老、無聲卻又生機蓬勃的細菌,而它們的年紀……超過 1 億歲。
染色後在鏡頭下閃爍綠色螢光的古老細菌
科學家一直以來都知道,有些細菌可以在非常極端的環境生存,如高溫、氧氣稀薄、有毒物質包圍等。不過,最讓微生物學家諸野佑樹(Yuki Morono)好奇的是:如果是在缺乏營養的環境,細菌能否依然生存?為了找到答案,諸野佑樹和他的同事們在南太平洋環流地區進行了一次鑽井考察,該環流是澳大利亞以東相交的洋流的地點,被認為是世界海洋中最缺乏生機的區域,幾乎完全沒有生存所需的營養物質。
2010 年的綜合大洋鑽探計劃(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IODP)從海平面下5700米深處提取了不少沉積物和巖心樣本,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樣本中可能含有數量很少的、處於休眠狀態的細菌。但是想要想喚醒這批細菌非常不容易,如果操之過急,很容易就會損壞樣本。諸野教授和團隊先將培養環境降溫至攝氏10 度以下,模擬深海環境;向巖心中添加了穩定同位素標記的外部碳源,如碳酸氫鹽、醋酸鹽、葡萄糖、丙酮酸鹽等,以便區分這些細菌是自營還是異營菌,並追蹤生長情形。以這種方式給有可能存在的細菌「餵食」後557天,研究小組才提取了一些樣本尋找可能存在的細菌。
巖心樣本
添加的營養物質喚醒了各種耗氧細菌。研究小組的論文中提到,在具有1.015億年歷史的巖心樣本中,細菌的數量在65天後增加了四個數量級,達到每立方釐米超過100萬個細胞 。對這些細菌的遺傳分析表明,它們屬於八個以上的已知細菌種類,其中許多種類在海洋中廣泛存在,它們在分解有機物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新的問題出現了,沒有人知道這群遠古細菌究竟是如何生存下來的。在其他研究案例中,科學家發現有些細菌如果意識到身處環境不適合生存,就會形成內孢子(註:某些細菌或古菌會在環境不適合生存的時候產生「內孢子」,進入休眠狀態。內孢子是有多層厚壁的高度濃縮構造,對抗生素、熱、酸鹼、輻射等有強耐受性,待環境轉成適合生存時,細菌孢子會打破睡眠狀態甦醒繁殖。)等待環境改善,待時間成熟才再次「甦醒」。但這並不是這批遠古細菌採用的策略,大部分的細菌都沒有形成內孢子,讓科學家十分不解。
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地質微生物學家埃德格柯姆(Virginia Edgcomb)指出,要具體判斷這批細菌的年紀十分有挑戰性,因為有些細菌可能和沉積物樣本形成於同一時間,但有些細菌可能是上述細菌的後代。不過,美國羅德島大學的海洋學家鄧恩特(Steve D』Hondt)對這個說法持懷疑態度,因為細菌身處營養物質非常稀少的地區,應該鮮少有繁殖行為。而奧爾胡斯大學海洋微生物學家Bo BarkerJørgensen認為,最重要的是研究結果表明「低食物和低能量似乎並沒有為地球上的生命設定極限」。
新的研究成果不只令生物學家大受鼓舞,致力於在太空中尋找地外生命的科學家也從這項發現看見一絲曙光。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微生物學家安德烈亞斯·特斯克(Andreas Teske)說:「如果一個地外行星表面看起來沒有生命存在,那麼它可能會隱藏在地下。」 。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當時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帶回的樣本,還有更古老的樣本尚未分析,那批樣本的形成時間甚至可上溯至2億年前,如果類似種類的細菌同樣藏身其中,生命的生存極限將再度成倍延長。
參考文獻:
1.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7/scientists-pull-living-microbes-100-million-years-beneath-sea
2.https://www.nytimes.com/2020/07/28/science/microbes-100-million-years-old.html
3.https://www.sciencenews.org/article/ancient-seafloor-microbes-woke-up-after-over-100-million-y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