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娟(遊家明/攝)
當很多一線城市家庭傾全家之力,為學區房四處奔走時,在中國另一些地方,還有很多不為人們所知的普通學校,學生可能是留守兒童,老師可能是鄉村教師;他們可能是成績最差的學生,也可能是資歷普通的老師。但在學校裡,這些孩子並未被遺忘,老師更未曾懈怠。
河南省商城縣餘集高中就是這樣一所學校,「它存在的意義就是讓孩子們有學上,並努力上好學」。學生在老師鼓勵下重拾自信,在學校培育下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與人為善的良好品德。
餘集高中校長呂鴻彬說:在這所學校,雖然可能沒有一個學生考上清華、北大等名校,但能考上大學本科,就是好成績。學校每個教室門口都貼著「校長寄語」:講臺下坐著的每一個孩子,都是我們的親生兒女。
孫娟是這所高中一名英語教師,13年堅守一方鄉村講臺,用善良和責任點亮學生前行道路。即使突如其來的家庭變故給生活重重一擊,孫娟仍用堅毅和愛心為學生構建心靈港灣,溫暖他們的精神世界,撐起他們的未來。
「餘集高中存在的意義就是讓孩子們有學上」孫娟是河南周口人,在信陽師範學院讀大學時,與同學郭澤偉相識相愛。2007年即將畢業時,河南多所高中來學校招聘教師,其中不乏孫娟老家周口市的學校。周口地處河南省北部,而男友家鄉在南部信陽商城縣餘集鎮,與安徽、湖北接壤。周口、信陽兩地雖屬一省轄區,但一北一南文化習俗不同,尤其飲食,一面一米,差異不小。「他比較戀家,而且吃不慣北方的麵食,我在信陽上幾年大學,已經比較習慣這裡」,孫娟最終選擇隨郭澤偉一起回他的家鄉,去南部山區條件最差、最偏僻的餘集。
餘集高中是餘集鎮唯一一所高中,同為英語專業畢業的二人,成為這所學校英語老師。剛到餘集,孫娟人生地不熟,方言也聽不太懂,郭澤偉帶她熟悉環境,給她講解當地風土人情,向她介紹母校餘集高中:「別看它不大,歷史相當悠久,始建於1942年……」
孫娟慢慢熟悉小鎮,也逐漸在教學工作中找到歸屬感。她充滿激情,像大多數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一樣。備課、上課、改作業……每一項工作都盡力做好。
但她漸漸發現,「一個班級,只有一半學生考試能及格」,全校每個年級皆如此。後來,她才得知這所學校的特殊性。商城縣教育局局長胡方成介紹,商城縣8所公立高中,其中農村高中有6所,佔全縣高中數量75%。「商城縣高中升學率高,每年8000名左右考生,7000多人都能上高中,高中普及率高達94.5%,對當地經濟文化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這其中,農村高中功不可沒」。
早些年,餘集高中辦得十分突出,與縣城高中教學質量不相上下。但隨著高校擴招,各所高中也開始擴建、擴招,餘集高中校園面積僅21畝,且前後左右均有街坊,擴建難度大。2015年,由於校園面積不達標,餘集高中未被評上市級示範高中,此後逐漸遇到生源危機。
孫娟課間給同學們講解英語試卷
現在,商城縣高中採取分層招生辦法,餘集高中在其他七所高中錄取完成後,把剩下的學生收進來。校長呂鴻彬說:「餘集高中存在的意義就是讓孩子們有學上」。
「沒有好的生源,教學質量難以提高,這又會造成生源進一步流失、教師流失。在這種情況下,孫娟等老師團結一心,敬業奉獻,想方設法把學生教好」。呂鴻彬時常同家長講,「我們把每一個孩子當自己的親生兒女一樣愛,一樣管,在家裡是你的孩子,在學校是我們自己的孩子」。
「餘集高中學生的問題涉及方方面面,比如留守兒童、家庭變故等各種因素,老師們要想把這些學生教育好,需要做大量細緻艱苦的工作。首先要讓孩子文化水平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道德品質方面,一定要教育學生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呂鴻彬提出一個「學生管理原則」:陪伴、激勵、真愛、嚴管。「老師全程陪伴,激勵學生潛能,真愛每個學生,先讓學生有認同感,讓他們體會到『老師真的愛我才管我』,同時要嚴管,越是基礎差的學生,若管理不嚴,退步了,就對學習越來越沒有興趣。所以老師要有足夠耐心,兩三次、四五次管不好就放棄,是不行的。有些學校的差生遭受老師歧視,流失比較多,餘集高中學生很少流失,因為學生能體會到真正的愛與溫暖」。
「留住差生,重要嗎?如果這個學生基礎確實非常差,並且對學習根本沒有興趣,讀高中也如此重要嗎?」
對於這個問題,呂鴻彬給出肯定回答。「很重要。學校裡學的,不僅是增長多少分,關鍵是學習做人品質、社會認知、將來工作態度,這些都在這關鍵幾年中形成」。呂鴻彬介紹,學校組織各種興趣社團,每個同學根據個人興趣參加,在社團中展示個人才能,「比如一個學生語文不行,可以在音樂、體育、繪畫上發揮特長。學生不一定非要考名校,但要有好的秩序和興趣,帶動其向上向善發展。如果孩子初中畢業就沒學上了,那麼他社會認知不夠,將來容易缺少家國情懷、感恩心理、拼搏奮鬥精神。所以,我們要在這些方面下功夫,把孩子留在學校裡。」
呂鴻彬記得,餘集高中發展遭遇困難時,當地政府和老百姓都護著學校,「有一位鄉黨委書記當時說,『多一所學校,就少一所監獄』。學校辦好,社會才有希望。要讓每一個孩子都有學上」!
「把這些學生留住、教好,讓他們有所提高,很不容易。用當地話講,『每一個學生的考試成績,都是餘集高中老師壘起來的』,都是一點點付出的成果」,呂鴻彬堅信,「把差孩子教好,更是偉大」。
「8小時上班是工作,24小時是事業,教育是偉大的事業,是24小時的工作」。耐心、細緻、堅持,付出更多時間精力,付出更多愛。呂鴻彬稱,餘集高中的老師陪伴、激勵學生,真愛、嚴管學生,孫娟是他們中的師德標兵,是優秀教師代表。「在孫娟老師眼裡,孩子雖然頑劣,但是很可愛,同學們都很服她,愛她,聽她的話,她的教學成績也是最好的」。
高三畢業班的英語課堂
今年,餘集高中7名畢業生考上本科。「每年高中入學時,都要進行幾次大考,餘集高中學生沒有一個過線,和縣裡劃的分數線相差50分到70分,這種情況,在高考中,一個本科都很難有。最終能考7個,確實是老師團結拼搏的結果,也是同學們刻苦努力的結果」。
不貼差生標籤,用真愛感化心靈每天早晨六點前準時到教室,孫娟從「早自習」開啟一天的忙碌。
她把當天背誦任務寫到黑板上,在此起彼伏的讀書聲中來回踱步,隨時解答學生問題。有些學生記得快,便舉手示意,隨老師到教室門口的走廊背誦,有什麼疑惑、不足,孫娟進行指點,藉機和學生談談心,了解他們近期思想和生活。對多數記得不那麼快的同學,她在下課前10分鐘抽查背誦。「早自習時間比較短,最後若不檢驗,時間可能就浪費了。只有監督檢查,學生才集中精力背誦」。
孫娟說:「這幾年學生基礎越來越差,很不好帶,之前學生一半能考及格,還有一定基礎,只需要點撥一下,現在的學生很多知識需要一點一點『摳』,想讓他們考上大學,難度要比之前大很多,只能嚴厲一些。」
近年來,隨著職業技術教育推廣和社會觀念轉變,職高、職業中專逐漸被認可,餘集高中生源更弱了,英語幾乎零基礎。孫娟無奈地說,自己上小學的女兒都認得的單詞,這些高中學生卻不認得。
學生中不乏有一些叛逆生和學困生,孫娟就講道理,但很多時候還是「你說你的,他不聽、不學」。學生總說:我小學沒學、初中沒學,一直都這樣過來,現在高中你讓我學,怎麼可能呢?
「我們老師教書,哪怕孩子基礎再差,還是想讓他儘量學一些東西」。除了課堂上不斷鞭策,孫娟經常單獨找學生談心,「只有走進他的心靈,知道他到底怎麼想,才能知道從哪個方面切入,多學點東西」。
胡善斌剛上高中時偏科嚴重,英語只能考30分,孫娟一點一點教,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壘,最終把成績提到90分以上。今年高考,胡善斌被太原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錄取。
「孫老師是我的恩師,不僅讓我英語成績奇蹟般提高,在性格和為人處世上也改變我很多」,胡善斌曾經脾氣急,英語學不會時,情緒急躁,成績提不上去時,心態很差,「孫老師鼓勵我面對困難,學會堅持,保持耐心和平常心」。
怎樣讓學困生聽課?孫娟不斷反思和總結教學方法,提出「九字方針」:有信心、夠堅持、不後悔。
「老師不貼差生標籤,學生也不要給自己貼差生標籤」。對自卑學生,孫娟在上課時提最簡單的問題,藉機大力表揚,逐步樹立他們的自信心,課堂教學氣氛越來越好。
當學生堅持一星期、一個月,看不到希望要放棄時,孫娟就講滴水穿石的道理,「弱小的水滴怎樣打穿強硬的石頭?就是夠堅持」。
她激勵學生:「不管結果如何,要讓自己高中三年絢爛精彩,不留遺憾、不後悔……」
「成績差的學生,你越拿分數說事,他越不學,產生逆反心理。先從其他方面了解他,知道他心裡需要什麼,了解他怎樣才能沉下心學習」,孫娟說,和學生相處最重要的是去溝通、去了解。
據學校老師講,曾有縣城優秀教師來餘集高中支教,學生反應平平。孫娟知道其中緣由。「因材施教很重要,用心了解每一名學生,才能慢慢摸索出適合不同學生的教學方法」。根據每個學生不同情況,孫娟分別制定專門輔導和培養計劃。
對於有上進心的學生,孫娟在課上課下多給關注、鼓勵,鞭策他們堅持不懈。從課堂上認真聽講開始,設定理想大學目標,一點一點努力。每一次堅持,每一次進步,每一次鼓勵,都不斷地給以指引,學生越來越有信心。
對於不想學習、沒有目標的學生,孫娟慢慢引導他們思考:將來想幹什麼?怎麼樣才能做對社會有用的人?她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理想,學習的重要性在學生心中漸漸紮下根,對未來的目標也越來越清晰,「他們漸漸懂事,會主動學習,哪怕只能考上專科院校,也會奔著自己喜歡的專業,有了一點小理想」。
對於不想上大學,只想拿到高中文憑的學生,孫娟則從做人做事方面引導,教育他們遵守紀律,不做違背道德的事,做正直的人。如在學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鍛鍊自己做人做事的能力。除此之外,還鼓勵學生參加學校興趣社團。校團委負責人餘偉介紹,學校團委和政教處專門調查學生興趣愛好,邀請指導老師,目前已開設舞蹈、美術、音樂、司法、吉他、籃球等社團,其他社團還在陸續組織。
「孫老師有種江南女子的氣質,很溫柔,她不管對優等生還是調皮學生,都一視同仁」,學生趙海怡印象深刻,「曾經自己學習不是特別好的室友生病,在寢室休息,孫老師買了好多水果去看望」。
孫娟(右二)在學校走廊給學生答疑解惑
孫娟了解學生,也尊重學生。她自稱同學生一起成長、成熟,從曾經比學生大不了幾歲的大姐姐成長為一個懂學生、愛學生、富有使命感的畢業班教師。每當把一屆屆畢業班學生送走時,孫娟的欣慰與不舍都化作激動的淚水奪眶而出。「又送走一屆學生,希望他們都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工作最重、成績最好餘集位於河南商城、新縣和湖北麻城縣三縣交界處,屬於大別山山區小集鎮。舊時餘集貧窮落後,交通不便,祖先肩挑手提土特產送往百裡外的漢口,再挑回當地人生活必需品,餘集的老人常講「跑漢口」,與山西人「走西口」和山東人「闖關東」一樣悲壯。隨著改革開放,這裡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人員越來越多,「商城縣80萬人,一半以上都在外面打工。父母出去打工,家裡面有的爺爺奶奶看著,有的姥姥姥爺領著,有的姑姑帶著,留守兒童百分之六七十」。
「在談話中,很多學生都提到,他們和父母只有過年或家裡有重要事情時才能見面,平時基本沒有溝通」,孫娟說,餘集大多數孩子都是留守兒童,多數同年邁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除了管吃住,家庭教育缺失,與人溝通和處事能力差,對學習重視不夠,課程從小學就開始脫節,教育重擔幾乎都壓在學校老師身上。
她很無奈:很多情況下,學校很難找到家長,打電話總是不通,偶爾聯繫上,反映情況時,多數家長會直接推給學校,「我們家長離得遠,關心不上,對情況不了解,你們學校自己看著解決吧」。有時候哪家小孩犯錯誤,家裡爺爺奶奶來學校,半天說不通,「交流困難」。
每年臘月二十三,過了小年,迎來寒假,在外務工的家長陸續回到餘集過年,趁此時機,孫娟同其他任課老師及班主任一起,開始走訪學生家庭,「呂校長到這裡後,提出『任課老師班主任化』理念,要求任課老師走訪每一個家庭」。
這個時節,時常遇到雪天,地凍天寒,山路很不好走。家長們見老師來了,既熱情又感動,但談到孩子教育,難掩無奈,「在外掙錢,顧不了孩子,在家顧孩子,又沒錢花,兩難!在家我們也輔導不了功課,只能把孩子交給學校,希望老師多操心」。
家長的重託賦予餘集高中教師更多責任。連續多年,高三年級英語教學加教研組組長的工作,孫娟深情投入。然而,意外卻來得猝不及防。2016年,愛人突然一病不起,她帶著愛人幾乎跑遍各大醫院。昂貴的醫藥費用、遭病痛折磨的愛人、年幼的女兒……孫娟以淚洗面,幾乎被壓垮。「當時我工作也不想要了,很崩潰、很絕望」。
學生陶雲得知後,第一時間打聽到孫老師老家住址。孫娟清晰地記得,「陶雲跑得大汗淋漓找來家裡,她個子很小,用盡全身力氣提著滿滿兩大袋水果,喘不過氣」,見到學生那一刻,孫娟忍不住大哭起來。
陶雲回憶:「平時認真負責的孫老師,許久不來學校,同學們都很擔心。我一聽到孫老師家裡的遭遇,也沒多想,立刻用存了好久的零花錢買了水果,見到老師時,沒敢多問,害怕她太難過」。
「其實我教陶雲時間並不長,重新分班後再沒有聯繫過,但發生這樣的事,她專門跑到我老家安慰我」,孫娟感動地說。
後來學生們陸續得知,三五成群去孫娟家看望,安慰和鼓勵老師。學生花靜還主動轉給她500元,說表達一下心意。孫娟說:「學生們在我最無助的時候給我力量,他們的安慰讓我重新走上講臺」。
近幾年,孫娟一直帶高三兩個班的英語課程,每一分成績的取得,都要付出十倍百倍努力。哪怕再苦再累,她都認真負責。餘集高中副校長花成東評價孫娟「工作最重、成績最好」。
除了早晚自習,每天4~6節課,還要備課、改作業,以及負責各種考試訓練課程。工作之外,生病丈夫、年幼女兒也需要照顧,孫娟家裡家外一肩挑,沒有因家庭耽誤工作。每到下班、放假、月休,她第一時間趕回家照顧丈夫和女兒,幾乎沒有休息時間,夜晚,又獨自回到學校附近的中轉房居住,「這樣不耽誤第二天早自習」。有時候學生考試卷子沒改完,她帶回家,再晚也要改完。
有一次孫娟重感冒,久不見好,醫生建議輸液。那天,眼看到了上課時間,孫娟有些著急,趕忙把輸液速度調快了些。學生胡善斌記得,「上課時,孫老師手腫得老高,還貼著輸液時的膠布,同學們很感動」。
一年到頭,學生佔據孫娟90%以上時間,「面對學生比面對我自己孩子時間還要多,我的孩子只有晚上見,白天基本沒管過,作業也沒時間檢查」。孫娟晚自習常常批改作業,忙到很晚,女兒陪著孫娟一起晚自習,有時就趴在辦公桌上睡著了。同事勸孫娟:「差不多就行了,別把自己女兒耽誤了」。
女兒欣兒讀小學六年級,自從爸爸生病,媽媽撐起家的一切,關懷還要分給學校很多哥哥姐姐,欣兒力所能及的事情總是自己做,從不讓媽媽操心。有時候課多,孫娟會忘了女兒。一次放學,正趕上大雨傾盆,孫娟給學生輔導,忘了接欣兒,等想起來時,女兒全身溼透出現在她面前,小臉、頭髮都被打溼,還笑著安慰媽媽「不要緊」。說到這裡,孫娟沒忍住眼淚,「自從家裡出事,欠孩子太多」。
孫娟在作業本上留言鼓勵學生繼續努力
「做了教師,才體會到什麼是魂牽夢繞」「教師的工作不是簡單用時間和數量能夠衡量的,因為學生佔據的不僅是時間,還有你的心」,孫娟說,餘集高中學生經常被冠以「差生」等不好的代名詞,但拋開學習成績,他們都是青少年該有的狀態。「教育除了教授知識,更多是心靈溝通」。
「老師經常說,我們有什麼事情都可以找她聊聊」,學生婷婷回憶,「2018年,我家裡遭受變故,孫老師知道後馬上發信息詢問情況,不僅安慰我,給我精神鼓勵,還在經濟上幫助我。她經常問我近況,關心我」。
「如果成績下降或者作業完成得不好,老師會在作業本上留言,分析哪個環節出問題,是心態問題還是不夠用功,會就每一道題具體分析,再進行鼓勵。孫老師時常在作業本上寫滿留言」。婷婷記得,有一次她和朋友產生矛盾,「孫老師看我們狀態不對,利用下課和自習時間,對我們進行一對一關心,矛盾解決了」。
「當時我感覺,孫老師就像知心大姐姐。我長這麼大第一次遇到她這麼有愛的老師,把我們都當親人對待」。婷婷和同學們都說,不會做題可以找孫老師,心情不好也能找孫老師。
孫娟常說,要教好學生,面對的不只是這名學生,還有他的家庭、成長環境。為了更好了解學生學習生活情況和所思所想,孫娟組織大家給老師寫紙條,寫下自己學習規劃和目標,對老師的建議,還有最近的心理困擾。學生們說:「孫老師溫柔,脾氣好,我們都願意把心裡話寫出來」。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孫娟承擔整個高三年級英語網課。「正月初六,校長給學校老師布置上網課的任務,剛開始在微信群講課,後來聽說釘釘軟體效果不錯,就多方諮詢,自己鑽研使用技巧」。為了給學生呈現最好的線上課堂,孫娟決定去學校教室講,「有的學生反映,手機效果不是特別好,學校有多媒體教室,屏幕大,音質好,學生看得更清楚,聽得更清楚」。
空蕩蕩的校園、一個人的教室,孫娟風雨無阻,認認真真講了一個學期的網課。早自習、晚自習……排課跟平常課表一樣,唯一不同的是教室內空空蕩蕩只有孫娟一人。有一次晚自習,電閃雷鳴,突然斷電,好在大約兩分鐘後供電恢復,有同學說:「老師,太嚇人了。要不我們等你先回家,再繼續上晚自習。」孫娟說,不可能還斷電,於是堅持在雷電交加中上完剩下的半堂自習課。
孫娟說:「有時候也不知道怎麼會有那樣一個夢,夢裡面明天要考試了,學生在問問題」。遇到大考或是臨近高考,有一些學生壓力大、失眠,就跟孫娟傾訴。孫娟告訴學生放平心態,自己卻替他們緊張起來。她感慨,「做了教師,才體會到什麼是魂牽夢繞,多少次半夜醒來,夢裡全是學生……」
課間十分鐘在教室留影
13年來,餘集高中的老師們來來去去,和孫娟一起來的,比孫娟晚來的,許多老師離開餘集高中進城,或到條件更好的學校,只有她依然堅守在餘集。她沒有晉升,仍舊停留在最開始的初級職稱。她說自己喜歡平淡的生活,每天只想研究教學、教好學生,沒想過要什麼證書、榮譽。
孫娟的老家周口為充實教師隊伍,出臺各種政策,發動在外的周口人回鄉教書,孫娟的父母也曾動員女兒回去,但孫娟不忍撇下愛人和學生們,再苦再難,陪到底。
學生畢業離校,收拾行李的忙亂中不忘再到孫老師家裡看看。今年,畢業生送孫娟兩盆花:一盆長壽花,祝願孫老師健康長壽;一盆百合花,祝願老師的愛人快點好起來。「我們不能陪在老師身邊,就讓鮮花替我們天天守護老師。」
[本文刊於《中華兒女》雜誌2020年第23-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