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靠意志力克服惡劣氣候條件,攻堅克難解決高原施工技術瓶頸,心存敬畏不傷害一草一木……在高海拔藏區的絕美之境措普溝修公路是怎樣一種體驗?日前,記者深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縣茶洛鄉尼戈村措普溝景區旅遊公路施工現場探訪建設者,聽他們講述高原築路故事。
「路通了,紅火的日子越來越近了!」7月5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縣茶洛鄉尼戈村措普溝景區的旅遊公路全線貫通,這對當地藏民阿堆而言,這條通往景區的道路,將為她的民宿帶來大量客源。
而對於高原築路人來說,在平均海拔3000米~4000米的藏區奮戰了近1年時間,他們「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
築路人魏貴明常常望著措普溝的隱世風光恍然,他的身後,一條平坦的觀光路猶如一條哈達在高原飄揚。
「極限環境作業,靠意志力在拼」
巴塘縣措普溝景區基礎設施旅遊公路工程項目位於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縣茶洛鄉尼戈村,沿措普溝那千曲逆流而上,經來我、壓梭寺、茶洛村、熱坑、熱弄、措曲、措普湖,止於措普寺,公路全長29.526公裡,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
從成都飛抵世界海拔最高的機場稻城亞丁機場,再換乘汽車來到位於尼戈村的旅遊公路項目。車程近5小時,窗外綿延的蒼翠與遠處聖潔的雪山交相呼應,山川之間鬱鬱蔥蔥,猶如一幅油畫映入眼中。
「放眼望去皆是絕美之境,但海拔高、氣候條件差、基礎配套薄弱、施工條件艱苦,留人成了最大難題。」中鐵八局三公司承建該公路的項目黨支部書記魏貴明向記者說起了在措普溝的施工感受。
項目部剛剛駐紮之時,由於高海拔地區沸點低,食堂的米飯麵條總是「蒸不熟、煮不爛」。項目部專門送廚師到當地餐飲店學習,誰知一星期後,培訓還未結束,師傅就請辭了。
此後,因為難以適應惡劣的氣候條件,接二連三地有工人退出項目。「這倒逼我們調整招人方向,最終留下來的建設者都是有高原工程經驗的人。」魏貴明說。
「山裡沒信號,天氣陰晴不定,這些都極大增加了公路施工難度。」施工現場管理員趙帥今年25歲,在他的印象中,在措普溝修路的日子一直在「上氣不接下氣地爬坡」。
由於工程路段沒有信號,進山便處於失聯狀態,他們只好選擇在對講機能有效聯絡的5公裡範圍內設崗,以方便全線施工的協調配合。
「白天太陽大、紫外線強,有時交通車臨時不在,步行七八公裡到不同點位是常有的事,一天下來累得都沒力氣吃飯。」趙帥是在公路瀝青鋪設階段才進場的,短短幾個月就瘦了十幾斤。
「在這種極限環境下作業,真的是靠意志力在拼。」他感慨道。
對一草一木心存敬畏
因不適應高原施工環境而「瘦身」的不止趙帥,項目總工程師鄭斌的衣服、褲子也足足掉了1個尺碼。
今年34歲的鄭斌剛剛當了爸爸,自從2月份回到藏區工地復工,已經5個月沒有回家。
眼下,公路雖已全線貫通,但他們依舊在為道路邊坡的重新覆土、草籽播撒忙碌著,「措普溝生態系統脆弱,抗幹擾能力低,我們要盡最大可能實現對植被的修復。」
「施工中我們始終小心翼翼,多挖一鏟就心顫顫,想方設法保護周邊的一草一木。」鄭斌告訴記者。措普溝旅遊公路修建面臨很多技術難題,比如,高海拔高寒地區,全段施工區域均為季節性凍土發育區,凍土產生凍融會破壞路面結構;措普溝所處位置,豔陽高照與大雪紛飛不過一瞬之間,劇烈氣溫變化易導致攤鋪料散溫過快,影響施工質量……不過,更大的考驗還在於如何在工程完成後對當地自然環境不傷半分。
「挖掘機通常是高高舉起、輕輕落下,大家都變得溫柔起來。」鄭斌說,措普溝不可多得的經典景觀,承載著當地幾代人的希望,面對一旦破壞就不可逆的自然風景,項目部多次對接業主單位,審慎安排施工計劃與技術方案。
為防止現場揚塵給老百姓生活以及植被造成影響,項目部每天不定時在施工現場灑水。大到施工棄土、廢棄混凝土,小到瀝青鋪設產生的廢料,項目部都嚴格制定處理程序,確保不對一草、一樹、一湖造成損害。
甘孜州森林覆蓋率達32.1%,春秋季節是森林火災高發期,項目部自發成立了防火護林隊,創建無煙施工區,定期對管段30公裡範圍內的林區進行安全巡查。
「我們對措普溝的一草一木都心存敬畏。」鄭斌說。
黃泥路變觀光路
村民阿堆家的3層民宿可容納近50名遊客,目前裝修已進入收尾階段。她告訴記者,旅遊公路通車後,措普溝景區也將開門迎客,人氣一旦旺起來,自家的生意就有了指望。
「對於藏區深處的雪山小村而言,這將是一條名副其實的致富路。」阿堆的女兒曲措是尼戈村走出的大學生。在她的記憶中,過去出山只能靠一條大坑小凼、雨季泥濘的鄉村道路;而想要一睹山中美景,同樣需要經歷近兩小時的顛簸才能到達核心景區,惡劣的路況「嚇退」了許多遊客和投資商。
「以前路不通,出趟遠門只能靠『四條腿』的。現在路修好了,『四個輪』的也能開到家門口了。」曲措說,巴塘縣措普溝景區公路的建成,將串起沿線天然溫泉帶、國家森林公園、章德草原、措普湖等多個景區,把更多人帶到這鮮為人知的人間仙境,一睹藏區深處的如畫風光。
阿堆和曲措是尼戈村少有的精通漢語的村民。魏貴明喜歡和她們交流,了解雪山小村的秘境傳說。
事實上,近一年時間裡,建設者們為措普溝帶來的不僅僅是一條高品質公路,他們還主動參與當地的扶貧攻堅,為尼戈村貧困村民提供專項普惠資金40萬元,同時購買蜂蜜、犛牛肉等當地特色農產品用於發放職工福利。
「藏族老鄉熱情好客,大家都對這裡的雪山草原、碧水藍天、青稞酒和酥油茶充滿留戀……」眼下,旅遊公路已然貫通,回望一年來的點滴,魏貴明坦言「痛並快樂著」。
「從顛簸的黃泥路到平坦的觀光路,在藏區這樣一幅絕美畫卷上增添一抹新顏色,是修路人莫大的榮幸!」魏貴明望向遠方,一條「哈達」飄向措普溝景區深處……(工人日報記者 李娜 本報通訊員 王靜煊 攝影:李娜 製圖:陳子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