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12月5日消息:在一小時內連續從學校圖書館的外文資料庫下載200多篇論文,復旦大學一位博士生日前被判「惡意下載」,收到了學校圖書館發出的「禁止入館及取消借閱權限兩個月;封禁使用電子資源權限3個月」的處罰通知。
這兩天,刊登在復旦大學圖書館官方網站上的這則關於在校生「惡意下載」的情況通報,引起高校師生的關注和議論。
記者調查發現,儘管滬上各大學在新生教育或圖書館講座時,多會提醒同學在使用電子資源庫時要注意相關規定,謹防一不小心踩到智慧財產權「雷區」,但一些受訪學生仍表示「沒在意過這些」,或對相關的處罰規定不知情。
多所大學都有類似規定
根據復旦大學圖書館披露的情況,今年11月9日,由於在校用戶違規使用ACS美國化學會資料庫,復旦收到了來自ACS發出的郵件警告,「要求圖書館調查違規用戶,並把調查結果匯報ACS,同時保證不再發生類似事件。」
後查明,違規用戶是就讀於復旦某理科院系2008級的一位博士生,他在一小時內從該資料庫連續下載了200多篇論文全文。根據《復旦大學電子資源使用管理辦法(試行)》,這已經構成了「濫用」和惡意下載。
這份《使用管理辦法(試行)》明確列出了7種違規行為,其中一條即是:「超過正常閱讀速度,連續、系統、批量地進行下載」。圖書館專門對這條規定做了解釋:因各資料庫商對「濫用」的界定標準並不一致,但一般認為,超出正常閱讀、瀏覽速度就視為濫用,比如在一小時內下載超過百篇以上的全文文獻、對某本期刊整本或整期下載。
除復旦外,上海交大、華東師大、華東理工大學等多所大學在圖書館官網上,對電子資源庫的使用都有類似的專門規定。
一些學校對於惡意下載行為還有重罰。比如,華東師範大學對於屢教不改的學生,將會記錄誠信檔案,其獎學金等校內獎評項目也會受到影響。而華東理工大學在圖書館網頁上公布違規的用戶IP位址,以儆效尤。
「禁令」反而催生好奇
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工作人員介紹,大學在花巨資購買國外電子資料庫時,也和供應商就使用權限籤訂了具體的協議。一方面,學校師生可以通過校內IP免費檢索、閱讀、下載以及列印獲得使用權的論文全文,但另一方面,外商資料庫一般對文獻下載量有嚴格的監控,情況嚴重就會訴諸法律。
學校一般採取共用出口IP,一旦出口IP因為違規行為被封,受影響的將不是一個用戶,而是全校共用該出口的所有用戶都不能正常使用資料庫,也連帶學校聲譽受損。
復旦在通報最近這一例在校博士惡意下載論文前,去年也因為違規批量下載APS(美國物理學會)電子論文全文,導致學校IP三次被APS封禁。
多家大學圖書館表示,儘管每年開學新生教育、圖書館定期的講座上,都會反覆強調對電子資料庫的使用規定,但是宣傳效果並不理想,學生犯規行為屢禁不止。
一位大學圖書管理員在接受採訪時坦言,有時候,圖書館頒布的「禁令」反而會催生同學的好奇。「有的電子期刊,學校沒有購買,個別學生在明知沒有閱覽和下載權限的情況下會『越獄』,試圖藉助其他技術手段閱覽論文。」針對這種明顯違反使用的規定,資料庫供應商一般都會向學校發來警告郵件。
反對壟斷不代表可以違規
「我剛入學時,就在學校BBS上聽到同學抱怨說因為有人犯規,資料庫上不去了。」一位剛從復旦環境學院畢業的博士告訴記者,在她讀書的四年間,這樣的事情出現了好幾次。在她看來,比起學校的苦口婆心,可能「警示教育」的效果更好。
最近一兩天,復旦大學圖書館官方微博上,前來諮詢的學生多了起來。一些學生發現,有時候違規是因為不經意間使用了「迅雷」等下載軟體或Endnote等文獻管理軟體,而這也會引發違規行為。
一位不久前從美國大學交流歸來的博士生向記者證實,雖然在美國大學圖書館,查閱論文的速度和數量要遠遠超過國內,但是在電子期刊的使用上,美國大學也有明文規定,嚴格限制機器的無限量下載。
也有學生說,有時候故意違規是為了「挑戰不合理的定價機制」。比如,很多海外資料庫供應商實行銷售壟斷,動輒抬價出售。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葛劍雄在微博上回應稱,雖然「壟斷」的確存在,他們的不斷漲價讓國內客戶毫無辦法,連發達國家一些學科與機構都在抵制;但另一方面,在我們還沒有底氣建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資料庫的前提下,對讀者來說,出於對智慧財產權的尊重,該守的規矩還是要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