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代碼(2020年版)》[以下簡稱申請代碼(2020年版)]業經2020年10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黨組審批,已正式印發後實施。為做好科學基金申請工作,現將有關情況介紹如下。
申請代碼(2020年版)按照「符合知識體系邏輯結構、促進知識與應用融通」總要求,堅持特徵優先、粗細適宜、動態優化、服務管理的基本原則,調整一級和二級代碼,取消三級代碼,進一步規範申請代碼名稱,做到科學準確、簡明規範、內涵唯一。調整後,申請代碼層級統一為兩層,總量為1389個。其中,一級代碼126個,二級代碼1263個。
數理科學部根據重要新興學科發展的趨勢,增加了人工智慧、數據科學、極端環境與災害力學、行星科學、量子調控等重要新興領域的申請代碼設置。調整後,一級代碼30個,二級代碼208個。其中,數學學科設置6個一級代碼,即A01—A06;力學學科設置5個一級代碼,即A07—A13;天文學科設置6個一級代碼,即A14—A19;物理I學科5個一級代碼,即A20—A24;物理II學科設置6個一級代碼,即A25—A30;。
化學科學部新增人工智慧等前沿方向,以及與應用領域(材料、能源、資源、環境、農業、生命醫學等)的若干交叉方向。調整後,一級代碼9個,二級代碼87個。其中,原一級代碼「B05材料化學與能源化學」拆分為兩個一級代碼「B05材料化學」和「B09能源化學」。部分二級代碼重組,部分代碼名稱修改。
生命科學部進一步突出強調生物學相關學科領域的科學前沿導向,農業科學相關學科領域的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導向。調整後,一級代碼21個;二級代碼209個。其中,一級代碼無變化;二級代碼中的87個繼承了原二級代碼,41個由原部分二級代碼組合形成,20個繼承了原三級代碼,54個由部分原三級代碼組合而來。
地球科學部根據「宜居地球」為核心科學問題的「三深(深地、深海、深空)一系統(地球系統)」作為頂層設計,將每個一級代碼按照所包含的三類學科領域,梳理調整相應的二級申請代碼。具體為,第一類為基礎和分支學科領域,為學科發展提供基礎理論支撐;第二類為發展和交叉學科領域,面向國家需求、科學前沿以及學科交叉方向,為學科未來新的生長點;第三類為支撐技術領域,面向學科發展提供關鍵性技術、方法等「卡脖子」問題的解決方案。調整後,一級代碼7個;二級代碼110個。
工程與材料科學部2019年試點調整了申請代碼,2020年實施了新代碼。調整後,增設「交通與運載工程」、「新概念材料與材料共性科學」2個一級代碼;將現有資助領域優化升級為「環境工程」和「海岸工程」2個一級代碼;同時突出了亞穩金屬材料、光電磁有機高分子、數字礦山、生物製造等新的研究方向。現一級代碼13個,二級代碼117個。申請代碼(2020年版)中,原二級代碼「E0301高分子材料合成與改性」名稱修改為「E0301高分子材料製備」。
信息科學部2019年試點調整了申請代碼,2020年實施了新代碼,主要面向軟體、量子科學、國家安全和大數據等國家重大需求領域,設置了相應的申請代碼;積極推進交叉研究,設立了5個相關代碼;同時,優化申請代碼數量和名稱,有效簡化過細的代碼設置,提升了代碼規範性。一級代碼7個,二級代碼88個。申請代碼(2020年版)較2020年無變化。
管理科學部面向複雜管理系統,按照宏觀、中觀、微觀三層系統,結合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經濟科學、宏觀管理與政策四個分支學科,以原創、前沿、需求和交叉四類研究劃分,考慮顛覆性技術影響,汲取其他自然科學領域的理論方法,形成管理科學知識的內在邏輯體系。根據邏輯體系,在原有框架基礎上進一步優化二級申請代碼。調整後,一級代碼4個;二級代碼57個。
醫學科學部進一步強化面向國家需求、新興學科領域發展需求以及交叉融合需求,優化分支領域,調整相應的申請代碼,一級代碼35個,二級代碼381個。其中,原一級代碼「H09神經系統和精神疾病」調整為兩個一級代碼「H09神經系統」和「H10精神衛生與心理健康」;原「H15急重症醫學/創傷/燒傷/整形」調整為兩個一級代碼「H16急重症醫學」和「H17創傷/燒傷/整形」;原「H19醫學病原生物與感染」調整為兩個一級代碼「H21醫學病毒學與病毒感染」和「H22醫學病原生物與感染」;新增一級代碼「H24醫學遺傳學」。此外,對原一級代碼「影像醫學與生物醫學工程」、「職業病學」等進行了重組。
版權聲明:本文轉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文章轉載只為學術傳播,無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修改或刪除。
沃斯(WOSCI)由耶魯大學博士團隊匠心打造,專注最新科學動態並提供各類科研學術指導,包括:前沿科學新聞、出版信息、期刊解析、論文寫作技巧、學術講座、論文潤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