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口又燒腦,不敢相信這是CCTV拍的……

2020-12-05 騰訊網

2019年底,央視上線了一部法醫題材紀錄片《法醫宋慈》。這部神奇詭譎的紀錄片,用世界法醫學鼻祖南宋人宋慈的古代破案方法,對照現代的法醫鑑定案例,講述八百年間法醫學的演進與發展。法醫學早就不止是解剖屍體、幫助偵破刑事案件,「法醫的為死者言、為生者權,背後真正的核心是為了司法公正,為了社會和人類的健康。」

每天一條獨家原創視頻

2019年底,央視上線了一部法醫題材紀錄片

——《法醫宋慈》,

豆瓣評分8.0分,網友直呼:

「真是重口又燒腦」,「沒看過癮!」

這部神奇詭譎的紀錄片,用世界法醫學鼻祖南宋人宋慈的古代破案方法,對照現代的法醫鑑定案例,講述八百年間法醫學的演進與發展,如何利用蒼蠅和蛆破案?

如何鑑別生前溺水和死後拋屍?

碎屍案如何判定死亡時間?

……

導演胡志堂(左)與周亦武(右)接受一條採訪

這是繼2016年《法醫密檔》後,導演胡志堂團隊的第二部法醫題材紀錄片,花3年製作完成。

本片的學術顧問周亦武是華中科技大學醫學院法醫系教授從事法醫34年,每年解剖上百具屍體。片中大部分現代案件,是周亦武過去30多年經手鑑定的案子。而隨著片中案件古今對照的分析、推進,也刷新了不少觀眾對法醫這個小眾學科的認知,讓人對它肅然起敬。

法醫學發展到現在,早就不止是解剖屍體、幫助偵破刑事案件,「法醫的為死者言、為生者權,背後真正的核心是為了司法公正,為了社會和人類的健康。」

編輯張銳嘉

《法醫宋慈》中的宋慈

公元1247年,一位南宋官員宋慈,把他畢生斷案洗冤的經歷,和神奇詭譎的驗屍方法,寫成了一部曠世奇作——《洗冤集錄》,比歐洲第一本法醫學專著《醫生的報告》(義大利人費德羅Fortunato Fedele著)早350餘年。

從此,一個全新的學科誕生,宋慈被公認為世界法醫學鼻祖。

「宋慈的故事,經常在《大宋提刑官》等改編影視劇作品出現,卻很少有紀錄片去真實記錄。」於是,導演胡志堂決定以此為題材拍攝紀錄片。

從《洗冤集錄》記載的案件出發,紀錄片《法醫宋慈》結合現代的法醫學鑑定案例,古今對照,6集分別講述6類經典案件:毒殺(蛇毒案)、現場物證(焦屍案)、偽造傷(染皮案)、法醫昆蟲學(曬鐮案)、焚屍(燒豬案)、現場重建(茅屋案)。

蛇毒案

一個新婚之夜,醉酒的新郎剛回到洞房就倒地身亡,當時的縣衙斷定是新婚妻子將丈夫殺害,妻子已被下獄,屈打成招。後來宋慈上任,翻過往案情記錄時發現有蹊蹺,於是決定重新提審,開棺驗屍。

宋慈觀察死者的傷痕,利用望、聞、切的方法,判定這位妻子並不是兇手。丈夫是中毒身亡,而在洞房中放蛇的另有其人。

蛇毒案主要講述法醫學中的毒理學,即如何驗毒。

宋慈將糯米糰子放入死者咽喉,堵住身體其他開口部位,將體內的氣體向上促進,進而使體內氣體從咽喉部散出,粘在糯米糰子上。糯米糰子散發出的味道同剛開棺時味道相同。

在古代,最常見的驗毒方式包括銀針、糯米糰子。宋慈用銀針檢驗確認是中毒身亡後,利用糯米糰子進一步驗證中毒的種類,再根據開棺時的腥臭味、死者體腫脹的線索,找到了他身上被蛇咬的傷口,判定死者確實為蛇毒致死。

此驗毒方式被宋慈寫入《洗冤集錄》為後人所用。

但在當今社會,宋慈靠肉眼驗毒的方法早已不適用,也無法作為證據使用。

800年後的今天,法醫們可以在顯微鏡下,將相應的蛇毒抗體與進入人體內產生的蛇毒抗原結合,這產生一種複合物,發出綠色螢光,在螢光顯微鏡下看到的綠色顆粒,即為含有蛇毒毒素的細胞。也因此可以判斷蛇毒的種類,甚至精確到含量。

周亦武教授表示,直到今天,蛇毒都是非常難以鑑別的毒物類型。利用蛇毒殺人的案例,在中國已經發生很多起了。

焦屍案

郊外失火,在火災現場發現一具男屍,是火災致死還是另有死因?判案時,宋慈將醋和酒潑灑在伏屍處,片刻後發現有血跡顯現出來,血跡位於男子太陽穴的部位,檢查屍體時發現男子太陽穴處確實有刀傷,並非被燒死。

焦屍案一集,主要講述案發現場痕跡的顯現,通過血跡判定作案的位置和死因。

聯苯胺預實驗可以確證可疑斑跡是否為血液:將織物樣品逐一滴加冰醋酸、聯苯胺的飽和溶液,靜置20秒後滴加過氧化氫,馬上出現藍色反應,則為陽性結果,即樣本中含有血;沒出現藍色反應,則為陰性結果。

在當代,法醫們利用生物檢測儀,便可以檢測出人體體液留下的大面積瘢痕,因為血液含有一定成分的螢光蛋白,在一定波段的光線下會發出螢光。

正是利用這樣的法醫檢測手段,2013年某鬧市區住宅中,妻子報案稱丈夫被他殺的謊言被揭穿,妻子才是真兇。

對於案發現場,現代法醫主要利用DNA分析,提取人體的分泌物如血液、精斑、汗液、皮膚碎屑等,來做鑑定。鑑定技術突飛猛進,將以前的不可能變成可能。

比如2018年轟動全國的白銀市連環殺人案,兇手從1988年到2002年的14年間,入室殺害9名女性,部分受害人受性侵害。2016年,警方在另一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的指紋上,發現了與正在通緝嫌犯相似的Y染色體體徵,判定其家族中某男性有作案嫌疑。

最終警方通過一系列詳細的DNA分析、指紋檢驗找到了真兇。這時距兇手第一次作案,已經過去了28年。

此案件的真相大白正是得益於大規模資料庫的建立,和現代DNA技術的突破。

曬鐮案

昆蟲,是法醫在自然界中的秘密線人。

一位農夫在草叢中發現一具男屍,此時宋慈剛剛轉任廣西提點刑獄官。宋慈根據死者體表的刀傷推斷兇器為鐮刀,便讓百姓上繳家中全部的鐮刀。將鐮刀在地上排列整齊後,不久就有蒼蠅聚集在一把鐮刀上,宋慈利用蒼蠅對於腐敗物質敏感的特性,推斷這把鐮刀的所有者就是殺人犯。

這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人為有意識地利用昆蟲斷案,是開創性的。

周亦武教授表示,其實利用昆蟲尋找案件線索比這更早。公元前500年左右,春秋時鄭國宰相子產斷了一個案子,一位婦女謀殺了丈夫但一直找不到證據,死者頭上方盤旋的蒼蠅引起了判官的主意,將屍體頭髮剃光後發現男子頭頂上方有一個鐵釘,後真相大白。

而在今天,法醫可以利用蛆蟲的生長周期推斷死者的死亡時間,並成立了一門單獨的學科——法醫昆蟲學,利用屍體周圍的昆蟲做死亡分析,最常用的就是蒼蠅和蛆。

2011年6月,武漢市郊的護林人在林中發現一具屍體,被碎成幾塊,散落在林中。周亦武通過殘骸的骨頭推斷死者年齡,但由於屍體高度腐敗,利用屍溫、屍僵等推斷死亡時間的常規方法已失效。

周亦武利用蛆蟲的外觀、大小、形態判斷出蛆蟲的種類,並尋求老朋友陳祿仕教授的協助。陳祿仕研究法醫昆蟲學三十餘年,對上百種蒼蠅的形態特點和生長周期了如指掌。

此案中,因為幼蟲特徵不明顯,陳祿仕將一部分蛆蟲繼續飼養為成蟲,10天後,蛆蟲羽化為蒼蠅,不但因此反推確定了死者死亡時間,對比後還發現其中一種蛆蟲屬於急鉤亞麻蠅,主要分布在中國北方,由此懷疑受害者在北方遇害後被拋屍武漢。最終沿著這個線索,識別了死者的身份。

據周亦武教授介紹,利用蛆蟲做推斷的案件在法醫鑑定中運用相對罕見,做法醫昆蟲學的專人也比較少,多數為跨學科專家,比如生物學家、植物學家為法醫做協助。

周亦武在《法醫宋慈》中講解破案原理

「過去33年內,我做第一鑑定人的屍體解剖,不下3000例,每年有100到150例,因為還要教課,三天出一個屍檢鑑定書,已經算是極限。」法醫學教授周亦武,在接受我們採訪時,這樣快速回顧了職業經歷。

生與死是人類永遠的鴻溝,而法醫,是可以破譯死亡密碼、讓死者「開口說話」的一群人。

2013年,周亦武作為法醫顧問,參演了紀錄片《法醫密檔》的第一集。3年後的2016年,導演胡志堂又找到他,希望同他一起策劃、篩選案件,製作法醫學紀錄片《法醫宋慈》。

《法醫宋慈》劇照

《法醫宋慈》共6集,每集25分鐘。科普類紀錄片對專業、前期積累要求高。為了高度還案件現場,團隊要拿到每個案子的原始卷宗,根據現場記載和照片還原。片子最終花了3年製作完成。

導演胡志堂說,「我不希望做出一個單純故事情節好看的片子,而是去做知識的科普和價值觀的傳遞,這是我們拍這部片子的初衷。」

周亦武在《法醫宋慈》中出演

那些大眾、小眾的法醫學分支

「大眾對法醫的確有不少誤解,比如認為法醫就是做屍體解剖的。」周亦武談到人們對法醫的刻板印象。「其實只有我這個專業——法醫病理學才會做屍體解剖,很多法醫的學科不涉及手術,有些鑑定僅在實驗室完成,還有像法醫精神病專業是接觸活體的。」

法醫學是法庭科學的一部分。紀錄片《法醫宋慈》和《法醫密檔》中主要介紹的就是經典的法醫學——法醫病理學。

法醫學比較大眾的分支還包括:法醫遺傳學、法醫毒物分析,和法醫臨床,而像法醫精神病學,也是目前法醫學專業的學生都會學習的學科。

周亦武在《法醫宋慈》中出演

此外,法醫還包括比較小眾的幾個學科:

比如法醫植物學,通過現場植物的種子、花粉、孢子做鑑定,比如一個屍體被埋葬多年,被挖出來的時候,它的鞋子周圍有一棵樹纏繞,那麼通過這棵樹的樹種、纏繞鞋子的樹根年齡,便能夠推斷屍體的死亡時間;

法醫人類學,研究人類骨骼,更多的涉及人類學、考古學領域;

法醫影像學,利用圖像、監控錄像中人的動作進行專業分析,從而判斷被鑑定人(包括屍體、活體)的面貌、身高等特徵;

近些年興起的法醫微生物學,通過體內的微生物檢測判斷死亡時間。

《法醫宋慈》拍攝團隊

從恐懼到敬畏

2013年,胡志堂團隊開始籌備第一部法醫紀錄片《法醫密檔》時,為了做樣片,去到成都公安局做調研。

局裡開會,幻燈片一打到牆上,常有案發現場、屍體解剖的血腥照片,胡志堂說當時得強忍著才能看完,「但現在回過頭看,當時我只看到了案發現場讓人恐懼的一面,卻沒意識到它的背後,是死者對生者透露的信息,這些信息對於真相和科學是有巨大作用的。」

讓胡志堂印象最深的一個細節,是很多年前周亦武教授的一個學生王志強,當時任黃岡市公安局法醫室主任,拍攝時他的辦公桌下面壓了一張指紋和一張DNA圖譜,這張圖譜放在那有10年了,他每天上班都會把指紋輸入到資料庫進行比對,一直沒找到兇手,幾乎成了他的一個心結。

直到拍攝已經結束,片子播出前幾天,胡志堂突然接到他的電話,「他當天早上又把指紋輸到資料庫中比對,終於比對成功了!」十幾年後,兇手終於被找到。

胡志堂感觸頗深,在他看來,「法醫工作者靠的是一份對真相的信念。技術是他們的工具,但信念和價值觀,是深刻存在於他們這個群體裡面的,是值得尊敬的。」

周亦武博士 2002(左)與博士後 2005(右)

巴黎訪第六大學問學者 2006(左)與紐約市法醫局訪問學者(右)

從青澀到肩負重任

周亦武是法醫二代,父子倆共同的啟蒙老師黃光照教授,是全國著名的法醫病理學、毒理學家。本是醫學專業畢業的周亦武,在畢業後選擇了走上法醫的道路。

今年已經是周亦武從事法醫行業第34個年頭,從博士到博士後,作為訪問學者走遍巴黎、紐約、俄羅斯,經歷頗多。

周亦武在實驗室

「最開始只是覺得好玩,每天都能學到新的鑑定方法,同樣是冠心病死亡,我就能鑑定出他發作了多長時間,發作了多少次;可能別人覺得是因為冠心病死亡,我就能查出來冠心病在他死亡中可能沒起一點作用。」

學了法醫後,周亦武做事變得嚴謹,變得「強迫症」,東西不能亂放,解剖的器官也要整潔擺放,「我把法醫當作藝術,我的解剖照片絕對不會是血腥的。」

從入行之初的青澀,到現在作為一名資深法醫,周亦武常收到別人的求助,「當別的法醫求助於我時,我知道這都是我的一個學習機會;當家屬求助於我,我知道他沒有依靠了,我是家屬最後一道屏障了,所以必須把案件解決掉。」

Q:一條 A:周亦武

Q: 中國的法醫學和國外的法醫學,在定義上有怎樣的不同?

A:國外的法醫一定是醫生,只有研究法醫病理學、進行屍體檢驗的一類人才能稱為法醫。而中國發展出了中國特色的法醫學定義。凡是跟法庭或者醫學相關的學科,只要是為司法鑑定和刑事偵查服務,這些科學統稱為法醫學。

Q:國內法醫行業或者從事法醫研究的有多少人?

A:粗略統計,中國大概有3000個縣市,每個縣公安局大概有1到3個人從事法醫職業,那麼全國就是近1萬從業者。在美國,我了解到的一個數據是:從1959年到2011年之間,總共只有1400人拿到法醫病理的資質,實際從業者不超過1000人。而我們中國每年畢業的法醫學本科生,大概就有1000人。

Q:經手近3000個案件,您印象最深的是哪個?

A:你問我這麼多年經歷最殘忍的案件,我反倒記不清了,為什麼?第一是我們見的太多;第二法醫這個職業的內心需要足夠強大,做到過了就忘,以防負面情緒堆積。

最震撼我的是當一個很可愛、很鮮活的生命突然地離世。我曾解剖過十幾歲小孩的屍體,因為新家的燃氣熱水器一氧化碳中毒致死,十分可惜。直到現在,每年冬天我還都會解剖到這樣的屍體。

Q:法醫學有什麼冷門、普通人不了解的應用?

法醫除了「為死者言、為生者權」,我們還為活人服務,為死者家族人員的健康服務。

如果有人到醫院看病,他是第一個被診斷有某疾病的人,即先證者。如果他突然死亡了,我們需告知他的家屬們得病的風險。所以法醫同樣是一位醫學服務者。

舉兩個遺傳基因鑑定的案例,一個是惡性高熱。幾年前別的法醫案例,當時貴州的一個女孩做美容手術,麻醉過程中突然高熱致死,發現是基因的問題,於是拿到死者、她的父母和她弟弟的基因來做檢測,發現她父親跟她的基因均有突變,她的父親被預警以後做手術時,不要用某些麻醉藥,避免出現這種意外,否則死亡率很高。

另外一個是我們做的馬凡式綜合症的鑑定,知名女排運動員海曼1986年奧運會球場上猝死就因患馬凡氏綜合症。我們最近接觸到一位女性死者,診斷其死因是患馬凡氏綜合症,我們希望能找到她所有家人,但後來查到她是一個孤兒,僅有一雙兒女,於是我們為這兩個孩子做了基因檢測,因為才11歲左右,還看不出來體徵,但通過告知這個孩子未來有可能發病的風險,可以避免很多意外的發生。

Q:在您理解中,法醫學在中國的發展現狀與作用?

A:法醫鑑定有一種說法叫「為生者權,為死者言」,表面上法醫是為了刑事案件服務,但法醫的真正核心是為了司法公正,和醫生「醫者仁心」一樣,為了整個社會、人類的健康服務。

司法公正不光是刑事案件,還有民事案件,甚至行政案件,比如環境汙染帶來的疾病和賠償。在歐美,法醫的所有數據都會進入衛生管理系統,根據法醫鑑定的結果制定、修改完善法律,對人民健康提出建議。

在中國,法醫是一個朝陽行業,這跟我們司法體制越來越完善,越來越健全是息息相關的。

Q: 基於您多年的法醫行業經驗,法醫學未來會有怎樣的發展趨勢?

法醫鑑定未來可能會三個方向的發展。第一個叫「分子解剖」,利用基因和分子結構作鑑定,現在個別的案件已經開始使用了。

第二個是「虛擬解剖」,利用CT、核磁共振技術做解剖,把屍體推到核磁共振機和CT機裡進行掃描,我們法醫就像醫生看影像一樣,去看解剖。

第三個方面,我認為是人工智慧帶來的影響。現在法醫病理難在哪裡?我們每一個解剖、每一個病例切片不一樣,所以必須靠肉眼、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來進行分析判斷,也許未來人工智慧能代替我們專業的人腦,解決常規的案件。

編輯:張銳嘉

相關焦點

  • 5道燒腦的「智力題」,難倒了無數大學生,你敢來挑戰嗎?
    有些題目雖然難度大,但是趣味性強,能讓大腦保持活力,今天就帶大家來看看5道燒腦的「智力題」,難倒了無數大學生,你敢來挑戰嗎?第一道智力題是臺灣國小六年級的題目,師父對徒弟說「我在你這年紀時你才5歲,但你到我這年紀時,我就71歲了!」
  • 不燒錢只燒腦的《彗星來的那一夜》,五萬美元拍出的經典科幻片
    小夥伴們好,我是「熊貓胖不胖」。今天要推薦給大家的,是由詹姆斯·沃德·布柯特自編自導的第一部長片,於2013年上映的經典科幻驚悚燒腦片——《彗星來的那一夜》。劇荒的快來關注收藏吧!作為一部不燒錢只燒腦的經典科幻片,《彗星來的那一夜》是走心的,它有著令人驚豔的創意、複雜燒腦的劇情,穩妥的群戲把控,出色的預埋伏筆……文字不足以講述它千分之一的精彩,所以,還是自己去看會比較帶勁。
  • 燒腦大作戰第10題答案是什麼?燒腦大作戰第10題答案
    燒腦大作戰第10題答案是什麼?下面就分享燒腦大作戰第10題答案給大家,希望這篇攻略對小夥伴們有所幫助。  燒腦大作戰第10題答案:  什麼人始終不敢洗澡?  答案:泥人 原標題:燒腦大作戰第10題答案燒腦大作戰答案10題
  • 這五道「燒腦智力題」,學渣光看題就頭疼,學霸的你敢嘗試嗎?
    說到「燒腦」題,我們同學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小時候做過的奧數題,因為它完全能擔得起「燒腦」這兩個字,只不過自奧數比賽取消後,他們能接觸到的奧數內容也越來越少。這並不代表他們學習任務變輕了,或者說是沒有見過世面,反而隨著社會進步,現在奇葩的題越來越多,小學生們其實也並不輕鬆,就像下面這五道腦洞大開的智力題一樣。學渣一般是看到題就覺得頭疼,那身為學霸的你還敢嘗試嗎?
  • 這5部燒腦懸疑電影 提升了香港電影20年的智商
    燒腦這種東西在90年代的港片可以說中是不存在的,香港電影擅長的三板斧——武俠,喜劇,警匪在90年代已經到了極致。2000年後才開始有好看的懸疑電影出現。爛大街的《無間道》是香港警匪片中的巔峰,但還沒到燒壞腦子的地步。
  • 史上最燒腦的懸案:6次反轉,電影都不敢這麼拍,50年來仍未破解
    很多,但咱們今天要說的這樁奇案,已經不能用「完美罪案」來形容了,它堪稱史上最燒腦的懸案。這樁懸案6次反轉,電影都不敢這麼拍,50年來仍未破解。1970年6月22日下午2點20分左右,紐西蘭普克卡瓦警局接到一通報警電話,沒有人會想到,這通報警電話將會載入紐西蘭史冊,成為這個南太平洋島國50年來的悲傷記憶。報警人叫歐文.普裡斯特,一位普克卡瓦當地的農場主。
  • 更燒腦的高分電影《盜夢空間》,很適合這個冬天
    最近,冠狀病毒鬧的人心慌慌,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燒腦神劇——《盜夢空間》。總體評價,這部電影很敢想,也很敢拍,顛覆人們的思維和想像,被稱為「發生在意識結構內的動作科幻片」。這也是為什麼整個的故事,一方面在敘述男女主角的愛情悲劇,一方面在告訴觀者,築夢高手是如何利用人的潛意識,來改變一個人的看法,既要不留痕跡,又要全身而退。看完這部電影我有幾個疑問,希望大家能夠幫我解答,為什麼夢的最深一層會讓人迷失?為什麼即使迷失了,柯布的妻子也願意選擇留在哪裡?
  • 八大最燒腦香港電影,《神探》不輸《盜夢空間》,期待《赤道2》
    提到懸疑燒腦電影的話,大家會想到好萊塢的《盜夢空間》《禁閉島》《恐怖遊輪》《蝴蝶效應》等,再有內地的《心迷宮》《暴裂無聲》等,大聖作為香港電影愛好者,自然為大家介紹幾部懸疑燒腦的香港電影。彭氏兄弟的鬼片也許拍多了,想嘗試一下懸疑類型的,不過這部《C+偵探》依然沒有逃脫恐怖氛圍,表面上看的是懸疑片,不過導演冷不防的製造點恐怖,還是蠻嚇人的。香港電影許多鬼片其實最後都會回歸到人性的善惡,這部也不例外。5、《罪與罰》郭富城在上面《C+偵探》中出演私家偵探,到了《罪與罰》則是一個精分的警察。
  • 盤點那些高分燒腦懸疑片,看得太費神了!
    今天給大家盤點30多部燒腦的影片,此類題材的熱門影片還有不少,沒列出的歡迎大家補充,不過那種為了燒腦而燒腦的影片就不會特別吸引人了,雖然也相當難看懂,但更像用了一種花裡花哨式的手法,每個人的理解點也不同,所以這個東西可能還是比較主觀的,大家多觀看同類影片,相信會找到你所喜愛的那部!
  • 一本極度燒腦玄幻小說的深度剖析!細思極恐的曠世神作!
    按道理來說,一本玄幻小說,無論如何都不能和燒腦沾邊。無非就是作者的筆力深不深厚,刻畫到不到位,情節設計是否能夠打動人心。但是今天大剋星給大家推薦的這本,曾經蟬聯無數榜單榜首的曠世神作——牧神記!卻是真正做到了將爽點和燒腦完美結合,讓人爽的同時,若是仔細思考細細品味,簡直細思極恐。劇情的開局,是由大墟中的殘老村司婆婆為切入點,當她在河流中看到一個女屍,手中拖著一個裝在搖籃裡的嬰兒時,這種帶著靈異感覺的畫風,瞬間就抓住了所有讀者的好奇心。
  • 懸疑、恐怖、燒腦的推理動漫推薦,你的智商和膽量還夠用嗎?
    當然在動漫中也不缺乏類似的作品,像我們熟知的柯南啊!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其他懸疑燒腦的動漫吧!《櫻子小姐的腳下埋著屍體》平凡高中生的男主,偶然間認識了住在附近的女主,但她卻喜歡骨頭和偵破各類型案件,哪裡有死亡就去哪裡。畫風略清新,但女主口味很重,對骨骼的痴迷超過了活人。動漫中的案件大多很引人深思,描寫日常生活又不乏搞笑。
  • 要不是鏡頭拍下這一幕,或許你都不敢相信
    要不是鏡頭拍下這一幕,或許你都不敢相信大家好,萬千世界無奇不有,歡迎收看本期精彩內容。如果不是鏡頭拍下這一幕,或許你都不敢相信。穿山甲在挖土的時候速度是非常快的,即便是很大的土塊,在穿山甲的腳下也會很快被扒開,而且穿山甲很會分工合作,前爪挖洞,後爪運土,沒過幾分鐘,地面上就堆成了一堆小土坡,這樣一個洞的雛形就出來了,效率驚人,說它是挖土洞中的劉翔都一點不為過。
  • 燒腦的恐怖推理題
    一、一個人坐火車去鄰鎮看病,看完之後病全好了。回來的路上火車經過一個隧道,這個人就跳車自殺了,為什麼?富商的弟弟說這是富商鄰死前躺在病床上寫的!子女們懷疑遺書的真實性,便打電話找到了有名的偵探電話。當子女們把遺書的事情大致說了一遍後有名的偵探沉思了片刻便堅定的說:「封遺書是偽造的!!這是一宗謀殺案,兇手就是你們的叔叔!」偵探憑什麼敢斷定這是謀殺案?
  • 為什麼愛因斯坦臨終前把手稿燒了,裡面是啥東西?你敢相信嗎
    為什麼愛因斯坦臨終前把手稿燒了,裡面是啥東西?你敢相信嗎艾斯坦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這是因為它的發現相對論,人們才造出了原子彈,發展了和能源,並且在這麼多年來一直有傳說,愛因斯坦在臨終前將自己所有的自己做研究,研究出來的成果給燒了,這到底是真的假的?
  • 桌遊太燒腦?都是「重度」惹的禍!
    一般重度3以下的都屬於中策或者輕策,重度3.5及以上的遊戲已經不太適合萌新,而4以上妥妥就是老玩家專屬的領域了。那麼桌遊的重度來自於哪裡呢?1.規則帶來的重度一般說來,如果熟練的老玩家對一款新桌遊的規則研讀和講解需要超過半小時,那麼這個桌遊重度就比較高。玩家要記住的規則和細節很多,何況是理解消化,再分析該用什麼套路玩呢。
  • 3部世界級燒腦懸疑電影,看完感覺我的腦細胞不夠用了
    偶爾活動活動大腦也挺好的,下面就為大家推薦五部世界級經典燒腦片,保證能鍛鍊你的腦細胞,可能還會燒掉你的一些腦細胞。NO3.《彗星來的那一夜》雖然說這部電影的投入成本不高,但是卻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收到的好評如潮。
  • 當我們談論電影「燒腦」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一起拍電影」(ID:yiqipaidianying),作者:崔瑜琢,36氪經授權發布。 諾蘭新片《信條》新近上映。它的中文海報上,我們能看到那句宣傳語「最新科幻動作燒腦力作」。在本地人流量最大的地鐵站的換乘走廊裡,兩側牆壁上巨幅海報噴繪中間的這句話分外醒目。
  • 5道數學智力題,非常的「燒腦」,大學生:這「腦洞」,我服
    在小磊君讀書的那個年代,雖然數學的智力題也比較難,但卻沒有那麼的讓人捉摸不透。不過,現在的很多數學智力題確實讓人非常的「燒腦」,相信很多家長應該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明明是小學的數學智力題,感覺卻像是中學乃至大學的題目,著實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就是大學生都覺得這些題目是「腦洞大開」。
  • 智商鑑別與檢測之高端精神產品---10大高智商燒腦國產影片
    》原來的名字叫做《殯棺》,但是由於中國電影名字中不讓帶殯棺字眼,於是就改成了心迷宮,但是這個名字更加的扣題,意境更深遠。我不介紹誰領銜主演了,因為這部電影沒有大牌明星,都是些普通演員。話劇式的表演,電影式的調度,細節處見真章,編導功力不容小覷。非常優秀的作品,強烈推薦。
  • 《誤殺瞞天記》燒腦懸疑電影,反轉不上限,大腦真不夠用
    莫莫影視/每天帶你了解新知識各位熱愛電影、喜歡看電影的小夥伴們大家依然晚上好,莫莫今天準時在這裡跟你們相見,那麼莫莫之前都有做過恐怖,青春還有經典電影影片的羅列,而我們今天要講的還是對某一部電影的探究,但是它的題材不同,是之前沒有講到過的懸疑燒腦的謀殺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