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科學研究所—如何給黑洞拍照

2020-07-20 低糖電波U

有誰還記得 這個話題?事件早就過去一年有餘,或許絕大部分人都早已忘記。但對於人類文明來講,其重要意義完全無法被其後至今所發生的其他全球性重大事件帶來的熱度所掩蓋。可能很多人只關注距離自己生活很近,能對自己生活產生實質性影響的事件,會覺得今年年初爆發的肆虐全球的疫情算是整個人類歷史進程的重大歷史事件,而「多事之秋」的今年也將會在歷史上留下近幾年中最為重要的一筆。

實則不然,今年發生的所有重大事件只不過是歷史進程中「稀鬆平常」的「波瀾」,縱觀歷史,所謂的重大事件在不同的時代總是時刻都在發生,我們作為參與整個歷史進程的一份子,今年只是碰巧經歷了其中「稀鬆平常」的幾件罷了,更巧的是疫情事件嚴重影響到了我們的生活,故此很多人的意識裡,如果整個人類史可以整理編纂成一部文檔,那麼這次疫情事件絕對可以算是其中高級別的重要文件。

我個人倒是覺得去年給黑洞拍照這件事,才會在人類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某種程度上,它的發生為人類文明的走向埋下了伏筆,其意義絕對非比尋常,根據我本人極不具專業學術水準的熊心豹子膽預測,Zhei事將會作為「最高級別的文件」出現在「人類史文檔」,而2019年也將是後世記載中至關重要的年份。

空間科學研究所—如何給黑洞拍照

人類首張黑洞照片

本身黑洞是一個能引起人們強烈好奇心的存在,今天就帶大家復盤下「如何給黑洞拍照」……

關於去年事件視界望遠鏡(EHT)觀測黑洞的相關科普中,以一位來自智利的天體物理學博士做的相對最好(業內推薦及個人觀點)。他本人創作的科普漫畫兼具專業水平和設計觀感,以下便是他創作的「如何給黑洞拍照」,本人參考光頭怪博士的翻譯進行了xue微的優化,請諸位參考……

空間科學研究所—如何給黑洞拍照

我們經常聽到光不能從黑洞中逃逸的說法。事實上儘管黑洞不發光,但在它的周圍會產生大量輻射。 正是由於有了這種輻射,我們才能研究它們。


空間科學研究所—如何給黑洞拍照

黑洞會吸積周圍的物質(包括氣體),這些物質在向黑洞下落的過程中可以產生一個圍繞著黑洞超高速旋轉的「大圓盤」 (吸積盤)。吸積盤上的物質由於在高速旋轉的過程中與氣體之間產生劇烈的「摩擦」,從而被加熱到超過數百萬開爾文的溫度,產生各種輻射(光)。


空間科學研究所—如何給黑洞拍照

所以儘管黑洞本身不發光,但它的周圍依然有光存在,而它就像是被光線圍繞的「影子」,我們只要找到這個被發光氣體圍繞著的「影子」就可以「看到」黑洞了。不過黑洞的大小一般很小。一個體量和地球差不多大的黑洞,其質量高達太陽質量的2150倍。我們銀河系裡的黑洞絕大多數都沒有這麼大,即便是超大質量黑洞,若想看清也得需要它離我們超級近才行。


空間科學研究所—如何給黑洞拍照

幸運的是,幾乎所有星系的中心都有超大質量的黑洞。比如我們的銀河系中心的人馬座 A*就是一個質量相當於太陽質量的400萬倍的超大黑洞,其大小大約是太陽的2000倍左右。


空間科學研究所—如何給黑洞拍照

那麼為什麼我們仍然看不到這些可怕的巨大黑洞?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在大多數波段上,輻射從銀河系中心的黑洞附近傳播到地球的漫長旅途中,會被各種粒子散射掉。


空間科學研究所—如何給黑洞拍照

不過理論上來講,我們依然可以通過某些訣竅從而降低這些散射對觀測黑洞所帶來的不利影響。通常更高頻率的光更容易被吸收,從而不容易被散射。一個最佳的選擇便是觀測更高頻率的光,而345GHz恰好是這樣一個合適的頻率。不過即便如此,我們還有最後一個問題要解決,那就是這個黑洞距離我們太遠 (8千多的秒差距,大概2萬7千多光年),看上去太小,基本等於去找月球上的一個橘子。這就需要我們用一架地球那麼大的望遠鏡去分辨它。


空間科學研究所—如何給黑洞拍照

信不信由你,這事還真叫天文學家辦成了。如果能同時將全世界的射電望遠鏡都對準銀心的黑洞,那麼它們的觀測能力相當於一架大小和地球相同的射電望遠鏡 (屬於幹涉陣列)。而事件視界望遠鏡 (EHT) 就是這麼一個龐大的項目。天文學家利用這架「行星級望遠鏡」觀測了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和距離我們大約2千萬秒差距的室女座星系團中心大質量橢圓星系M87中心的黑洞 (這個黑洞比銀河系中心的要大得多)。


空間科學研究所—如何給黑洞拍照

那麼我們到底能看到什麼呢?不要忘了,這些輻射來自於高速圍繞著黑洞旋轉的物質。現在,請想像一個向四面八方發出輻射的天體,若這個天體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高速運動的時候,那麼從我們的角度看到的輻射就不再是均勻地發散到各個方向了,而是向著運動的方向集中。黑洞周圍是有一個高速圍繞其旋轉的「盤子」的,故此便會有一部分物質是高速向著我們視線方向運動的。


空間科學研究所—如何給黑洞拍照

朝向我們發射的輻射會顯得更亮一些,所以我們預期會看到一個不對稱的圖像。不僅如此,運動產生的都卜勒效應還會導致輻射能量在不同方向上的差別。最後,由於黑洞強大的引力使得光線的傳播路徑產生彎折,所以我們實際上甚至可以看到來自黑洞背面的吸積盤的輻射。


空間科學研究所—如何給黑洞拍照

最終我們通過事件視界望遠鏡看到的圖像也許不會這麼清晰,有這麼多的細節,但依然不能否定其作為人類文明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看到」一個大質量黑洞的重要價值,我們依然能從中獲得更多的新知識。

相關焦點

  • 黑洞「吞噬」一切,科學家是如何給黑洞拍照的呢?西瓜視頻告訴你
    當自然界的光在我們人以及周圍景物上的時候,會反射到相機鏡頭,我們可以通過快門曝光來捕捉影像的瞬間,所以其實拍照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光源黑洞不一樣,我們之前提到過,黑洞擁有無限大的引力,連光也無法逃脫,而光到黑洞上是無法被反射出來的,會被吸收,因此我們無法通過簡單的照相原理來給黑洞拍照,甚至就連普通的光學望遠鏡,也都無法發現黑洞的存在。觀察宇宙外的天體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是隨著科學的進步而進步的。
  • 黑洞照片要來了:給黑洞拍照,是要拍一張怎樣的照片呢?
    第四,黑洞和它所在的星系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這是我們非常關心的領域。等等,黑洞自身有一堆秘密,讓人著迷。如何確認黑洞的存在?真的有黑洞嗎?黑洞的名字,乍一聽,黑的洞,那是不是表明沒法看見;如果沒法看見,那怎麼就知道它存在呢?在這次拍照前,天文學家們是通過各種間接的證據來表明黑洞的存在,主要有三類代表性證據。
  • 一箭雙星 中國成功發射「極目」空間科學衛星
    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由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部署,其兩顆小衛星採用共軛軌道的星座布局,將對引力波伽馬暴、快速射電暴高能輻射,特殊伽馬暴和磁星爆發等高能天體爆發現象進行全天監測,推動破解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的形成和演化,以及雙緻密星併合之謎。
  • 中國一箭雙星再次發射成功 「極目」空間科學衛星作用
    中新網北京12月10日電 北京時間12月10日凌晨4時14分,中國「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英文簡稱GECAM)」暱稱「極目」的兩顆空間科學衛星,以一箭雙星方式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黑洞能吞噬光,天文學家是如何給它拍照的?八座射電望遠鏡功勞大
    對於「黑洞」這個詞大家應該不會陌生,因為經常出現在一些科幻電影和科學新聞中,但黑洞具體長什麼樣子,這問題在人類首次拍攝到黑洞之前,只能對它進行一個「模糊」的描述。就像科幻電影《星際穿越》中的黑洞「卡岡圖亞」,這個使用計算機模擬出來的黑洞形象,一度給大家留下了非常的深刻印象,甚至以為真實的「黑洞」就可能長這樣,直到2019年4月10日這一天,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公之於眾,這才大家有機會一睹黑洞的真容。
  •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舉行「白樺林的星空」活動
    4月23日下午,位於懷柔科學城的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們是來自懷柔區喇叭溝門鄉上臺子村白樺林裡的孩子們,平時只能從書本上接觸空間科學的孩子們,有了仰望星空、暢想宇宙,身臨其將感受空間科學獨特魅力的機會。
  • 我國成功發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空間科學衛星
    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ravitational wave high-energy Electromagnetic Counterpart All-sky Monitor,簡稱GECAM)由中科院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部署,2顆小衛星採用共軛軌道的星座布局,將對引力波伽馬暴、快速射電暴高能輻射,特殊伽馬暴和磁星爆發等高能天體爆發現象進行全天監測,推動破解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的形成和演化
  • 光都無法逃脫黑洞,那麼,科學家又是如何給黑洞拍照的呢?
    黑洞是如何被發現的黑洞這個名詞是在20世紀提出來的,其實,在18世紀,已經有科學家感知到了黑洞的存在,稱之為暗星。這是一個偉大的洞見,超越時代100多年。英國物理學家約翰·米歇爾在1783年提出了一個理論,如果有一顆和太陽質量相等,但體積很小的天體,這導致這個天體的引力非常大,以至於光子都無法逃脫。他提出這一理論的時候正是大清乾隆48年。
  • 人類又給黑洞拍照
    還記得去年發布的第一張黑洞照片嗎?斑點也可能是圍繞和進入黑洞的氣體和塵埃形成的的圓盤邊緣的一部分。但仍有些問題懸而未決,比如,射流的等離子體究竟由什麼構成?射流與黑洞如何耦合?這項新作品並不是「事件地平線望遠鏡」計劃發布的第一張令人驚嘆的圖像:去年,該團隊發布了黑洞的第一張圖像,揭示了黑洞熾熱的氣體和塵埃光環。但是Younsi說,新的圖像對物理學家來說更加令人興奮。他說:「這是我們第一次真正看到射流與黑洞和(氣體和塵埃)吸積盤的連接。」 「它將使我們可以開始回答有關黑洞如何為射流供能,黑洞如何進食,黑洞如何生長的問題。」
  • 相當於410萬倍太陽質量的黑洞,科學家是怎樣為它拍照的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再次花落天體物理學,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其獲獎原因是「發現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另一半授予根澤爾和蓋茲,表彰他們「發現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緻密天體」。3位獲獎者的工作均與黑洞有關。那麼,科學家是怎樣給黑洞拍照的呢?請聽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團委書記左文文在「造就Talk」上的演講。「看見」黑洞,一直是人類的夢想。
  • 驚奇 | 世界第一張黑洞照片問世!終於等到它!
    這張圖像揭示了室女座星系團中超大質量星系Messier 87中心的黑洞,是目前人類已知最大的黑洞。它的核心區域存在一個陰影,周圍環繞一個新月狀光環。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被證明在極端條件下仍然成立。
  • 人類的空間活動與空間科學
    空間科學、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空間科技領域(我國通常稱為航天領域)主要包括空間科學、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三個作用不同而又密切關聯的部分。空間科學空間科學是以空間飛行器為主要工作平臺,研究發生在地球、日地空間、太陽系乃至整個宇宙的物理、化學和生命等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空間科學發展到今天,已經是包括空間物理學、太陽物理學、空間天文學、月球與行星科學、空間地球科學、空間生命科學、微重力科學等分支領域的綜合性科學。
  • 中國「極目」空間科學衛星發射成功
    它們分布於地球兩側,形成兩「極」之勢,猶如二「目」 ,將對黑洞、中子星等極端天體的劇烈爆發現象進行觀測,快速下傳並發布觀測警報,引導國內外科學家利用各類望遠鏡進行後隨觀測。「極目」衛星系統載荷總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新喬說。隨著引力波天文學時代的到來,引力波探測引領了近幾年的天文觀測熱潮。引力波和與之相伴的伽馬暴都攜帶著豐富的物理信息,穿越億萬光年,向我們展現和描繪雙緻密星併合這一重大物理事件的始末。
  • 國防科工委"'十一五'空間科學發展規劃"訪談實錄
    小強: 什麼是黑洞,是霍金所說的黑洞嗎    張偉: 黑洞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天體,由於其周圍超級強大的引力場連光線都無法逃脫而得名。黑洞有一個封閉的視界,外來的輻射和物質可以進入視界之內,但視界內的任何物質都不能跑到外面。所以說黑洞是一種極其「自私」的天體。
  • 我國空間科學衛星任務是怎樣開展國際合作的丨以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為例
    共建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機構,深化國際論證,確保科學目標的原創性和重大性1 共建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北京分部,為空間科學戰略規劃和前瞻布局打下良好基礎空間中心與位於瑞士伯爾尼的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ISSI)共建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北京分部(ISSI-BJ)。
  • 「悟空」之後 中國未來5年將再研製發射5顆空間科學衛星
    【觀察者網綜合】據中青在線12月1日報導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消息,繼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後,我國還將在未來5年研製發射5顆空間科學衛星。
  • 剛剛,「極目」空間科學衛星發射成功
    「極目」衛星的主要觀測目標包括雙緻密星併合引力波產生的高能輻射、伽馬暴、磁星爆發及快速射電暴等宇宙中的劇烈爆發現象,推動破解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的形成和演化,以及雙緻密星併合之謎。它們分布於地球兩側,形成兩「極」之勢,猶如二「目」 ,將對黑洞、中子星等極端天體的劇烈爆發現象進行觀測,快速下傳並發布觀測警報,引導國內外科學家利用各類望遠鏡進行後隨觀測。
  • 首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揭曉兩大空間科學獎項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官方網站26日上午,第一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在福建省廈門市開幕,會上揭曉了首屆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科技獎和2019年度趙九章優秀中青年科學獎結果。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科技獎設科學獎和技術獎。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常進、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學軍分獲首屆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科學獎和技術獎。常進長期致力於空間天文探測技術和方法研究,提出高能電子和伽馬射線探測新方法並應用於國際計劃和我國的首顆天文衛星「悟空號」。
  • 中國科學院2020年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全國優秀大學生夏令營招募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以下簡稱空間中心)夏令營擬於2020年7-8月舉行 ,通過聆聽專家學術報告,與一線科研人員深度交流,向營員展示空間中心的科研成果、優勢學科與平臺,幫助營員們走近空間科學,了解空間科學領域前沿動態,開闊視野,培養科學素養,明晰人生規劃,同時也為我國空間科學與技術事業的未來發展選拔優秀的後備人才。
  • 「極目」空間科學衛星發射成功
    「極目」衛星的主要觀測目標包括雙緻密星併合引力波產生的高能輻射、伽馬暴、磁星爆發及快速射電暴等宇宙中的劇烈爆發現象,推動破解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的形成和演化,以及雙緻密星併合之謎。它們分布於地球兩側,形成兩「極」之勢,猶如二「目」 ,將對黑洞、中子星等極端天體的劇烈爆發現象進行觀測,快速下傳並發布觀測警報,引導國內外科學家利用各類望遠鏡進行後隨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