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深海見到這種大鰭魷魚時,你一定會被它那副尊容嚇倒,因為它看起來就是一個活脫脫的外星人,但這樣的機會可不多,因為自1907年第一次發現這種魷魚以來,和它有親密接觸的機會屈指可數,而得到的樣本更是支離破碎!
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海洋研究員稱,當他第一次看到這種魷魚在水下以怪異的姿勢遊動時,他驚呆了,這是迄今為止觀察到最仔細的一次!
大鰭魷魚,遺落在深海的「外星人」
大鰭魷魚是一種罕見的頭足綱動物,甚至連科學家都不知道它們的幼體,和年體之間是怎麼變化的,因為沒有足夠的資料,但科學家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大鰭魷魚的身體和觸鬚之間的比例是最誇張的!
右五就是大鰭魷魚
大鰭魷魚的身體並不大,但觸鬚最長可以達到4~8米,這是什麼概念?看看西式婚禮就知道了,新娘穿的那個裙子,比那個誇張十倍就是上了!
下方這種90度的結構到底幹啥用的?
但還有一個令科學家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就是它的觸手在距離身體不遠處又一個90度的直角轉彎,沒有人知道它為什麼麼會出現這個結構,因為看上去這毫無必要啊!
外星人來了啊
但就這個改變,使得它的氣質直接從屌絲級別升級為一群被外星人遺落在地球深海的種群,它們一直隱藏在地球最深處,然後靜靜的等待它們的族人來迎接他們回去!
大鰭魷魚,百年裡樣本最少,最罕見的物種
1907年,葡萄牙漁民在亞速爾群島附近用捕魚時,發現了這種這種魷魚,當時使用的是拖網漁船,拖網深度最深可達3175米,地點在34°46'N 36°11'W附近,但該物種被捕獲時已經死亡,畢竟深海生物無法在水面存活!而且由於多種魚類堆放,觸鬚保存不完整。
1980年代有兩個疑似大鰭魷魚的幼體在北大西洋被發現,但經過測定認為與1907年發現的標本存在一些差異,另有一個太平洋捕撈的魚的肚子解剖時發現,Michael Vecchione和Richard Young通過仔細研究,將這幾個樣本之間建立起了關係,在1998年以太平洋發現的大鰭魷魚作為典型物種建立了Magnapinnidae科!
第一次活體目擊事件
1988年,法國鸚鵡螺號深潛器在巴西北部海岸線附近遭遇了一隻大鰭魷魚,地點在10°42.91′N 40°53.43′W,深度是4735米,1992年鸚鵡螺號深潛器再次在加納海岸附近3°40′N 2°30′W遭遇,深度是3010米!還有一次是在塞內加爾附近2950米深海觀察到了該物種。
這種大鰭魷魚的棲息深度基本都超過了3000米,而分布卻是全球性的,這一點也讓科學家有些傻眼,因為這個物種遊動速度很慢,它生活水域又那麼深,所以它們是怎麼折騰到全球的?這一點實在讓人生疑,難道真是外星人將它們帶到了全球各大洋底?
也許它們搭上了全球深海洋流的便車,因為除了表層洋流外,還有深海洋流,那個洋流和表層海水流速和流向都有很大的區別!這個遍布全球的洋流也是很多行動緩慢物種被帶向全球各地的快車道!
自2000年以後,各種深水活動中遭遇大鰭魷魚的機會也開始逐漸多起來,但那只是和以前相比,從,從2000年到現在也就觀察到6次,還把最近澳洲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海洋研究科學家們的觀測也給算上了!
大鰭魷魚的觸鬚為什麼那麼長?
很抱歉,這個問題科學家也無法回答,他們只是很好奇,大鰭魷魚是怎麼控制這些長長的觸鬚的,又是如何進食的,還有它們是如何繁殖的,由於樣本以及各種階段的幼體捕獲極少,很多都還是未解之謎!
無事不登三寶殿,聚在一起只為交配
一直以來的發現都是個體,或者兩隻,從未見到群體性的大鰭魷魚出現,所以這次澳洲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海洋研究的科學家在澳大利亞灣深海一次看到了5隻,這比整個南半球發現的樣本都要多,實在是驚訝不已,他們不知道這群大鰭魷魚待在一起在「密謀」什麼事情!
澳大利亞灣
但很明顯它們不是為了覓食而存在,科學家們預計,這應該是到了繁殖季節,各自釋放的信息素可能將大家召集到了一起,然後競爭交配權!接下來科學家最想獲取的資料就是這些大鰭魷魚到底是怎麼交配的!如果能拍攝到這樣的資料,那麼這個物種的繁殖鏈條基本上就能湊合起來了!
還真有好事者PS成了外星人
但顯然這是不現實的,因為深潛器不可能一直跟蹤大鰭魷魚群,而且每次下潛時間也非常有限,估計科學家們想圍觀它們做「羞羞」的事情,估計是要泡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