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雜談】1366×768是什麼?解析度!如果你是專注於筆記本的數碼達人,或許你也曾經跟著評論區的各路大神們一起狂噴過這個比例的筆記本。但是不管消費者中有多少反對的聲音,也不管老用戶有多少不滿意的抱怨,現在的事實就是1366×768已經普及了,而且已經勢不可擋的全面普及了,你還能夠抵製得住麼?
OEM廠商是「拼裝師」
用現在的眼光來看筆記本這塊「大板磚」也不算什麼高精尖科技。它的主要原理並沒有脫離臺式機的構架,只是將部件做小後整合到一塊主板上。其中最值錢的處理器和顯卡不由OEM廠商生產,主控晶片、內存和硬碟也不是他們生產,甚至於電池也大多是來至日本某些廠商,大部分OEM廠商在這個過程中充當的角色更像是一個拼裝工人和銷售服務人員的混合體。
在全球採購的大環境之下,OEM廠商也不必自己建立工廠生產每一個部件,他們能選擇配件,定製一個模具,然後按照自己的思路將這些東西拼裝起來,打上自己的烙印。有責任心的廠商還會做一些發熱測試,做抗摔測試,做鍵盤耐用測試等等,而無責任心的……
說了這麼多,其實想要表達的一點是OEM品牌廠商們基本上都是依靠代工定製,他們基本上不生產任何配件(三星除外)。如何選擇部件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必須要深刻學習的生存法則。
競爭的壓力逼著廠商選擇
如今筆記本已經不再是高端商務人士的專屬標誌了。隨著價格降低,它已經徹底普及到人們的生活之中,就如同家裡的冰箱電視機一樣常見,有時候一臺筆記本的價格還不如一部手機貴。廉價的產品出現了,消費人群的面積增大,雖然每一臺產品的利潤在不斷的降低,只要秉著薄利多銷的法子,對於廠家來說它的營收總額其實沒有什麼變化。而且產品的銷量增加不僅能增大市場份額,還能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擴大品牌的影響力,對於筆記本廠商來說也是極好的一件事。
每一種電子產品要實現普及的前提都是批量生產的成本控制與優化,當它便宜到一定程度了,大眾才能完全接受。筆記本的普及速度確實非常驚人。早在2005年,一臺搭載著奔騰處理器、256MB內存條的商務本要賣到上萬元,而如今一臺用著雙核處理器、4G內存、獨立顯卡的消費級筆記本最低已經不足3000元。這樣的價格狂跌看似迅猛異常,其實也在意料之中。
眾所周知,筆記本絕大部分部件都是「Made in China」。生活在這個國度的勞動人民肯定知道狂奔的物價,感受得到CPI上升所帶來的生活壓力。筆記本的原料漲價了麼,肯定的!筆記本的流通環節漲價了麼?單看某石油公司的收益報表就知道了!筆記本的利潤漲了麼?如果你認識某個在賣場工作的朋友,他肯定會告訴你現在生意不好做,一臺本就賺200塊,早就過了那個買一臺賺半臺的年代了。
如果物料成本沒有下降,如果運輸流通環節沒有下降,如果員工工資還在上漲,那麼筆記本的價格是怎麼做到暴降的?唯一解釋得通的就是筆記本的生產環節進行了成本壓縮,物料選擇進行了成本壓縮,或者說他們放棄了很多必要的後期測試。控制成本是一個經濟學的問題,不幸的是筆者不曾旁聽過此類課程,所以不太了解IT企業們具體都如何的抑制成本。
不過筆者還是知道任何產品只要能夠大批量生產,能夠保證高良品率,它的成本自然就會下降。在科技沒有跨越式發展的情況下,想要實現成本大幅下降,只能選用更加便宜的某些原料,用性質相似的另一種原料進行替代。就像地溝油也是油,價格卻便宜了很多。
16:9屏幕是成本競爭的產物
液晶屏幕是從何而來的?三星、LG、友達、奇美等等生產商主導著世界大部分的顯示器,他們的液晶屏幕切割線決定著你面前屏幕到底是個什麼樣。不同的生產線技術決定了玻璃母板大小和切割方式的不同。液晶母版就像大塊的豆腐一樣,可以切成小塊分開來賣,而如何來切也是一門藝術。
不同代次母版
同一家液晶生產商的第6代液晶屏幕和第7代的單個屏幕可能本質沒有差別,但卻能夠製造出大小不同的母板。以14.0英寸和14.1英寸為例,細心的朋友會發現16:9的屏幕面積要比16:10的屏幕小0.1英寸。這0.1英寸看起來不多,其實它的面積並不小,大規模的切割母版時能多切幾塊。如果相同尺寸的母版按照14.1英寸能切出30塊,那麼14.0英寸的屏幕或許就能切出40塊。如果總成本是6萬元,那麼16:10的屏幕是2000元一塊,而16:9的屏幕就是1500元一塊。(筆者不知道最新切割線能切出多少塊,純屬猜測和舉例)
筆記本屏幕常見 PPI 值 | |||||||||||||||||||||||
1280x800 | 1366x768 | 1440x900 | 1600x900 | 1920x1080 | |||||||||||||||||||
11.6 | 130.1 | 135.1 | 146.4 | 158.3 | 189.9 | ||||||||||||||||||
12.1 | 124.7 | 129.5 | 140.3 | 151.8 | 182.1 | ||||||||||||||||||
12.5 | 120.8 | 125.4 | 135.9 | 146.9 | 176.2 | ||||||||||||||||||
13.3 | 113.5 | 117.8 | 127.7 | 138.0 | 165.5 | ||||||||||||||||||
14.0 | 107.8 | 111.2 | 121.3 | 131.1 | 157.4 | ||||||||||||||||||
15.6 | 96.8 | 100.4 | 108.9 | 117.7 | 141.2 | ||||||||||||||||||
17 | 88.8 | 92.2 | 99.9 | 108 | 129.6 |
不同比例切割出來的屏幕在價格上有很多的優勢(或許價格優勢沒有上面舉例的那麼大),這可以直接反應在筆記本的售價之上,同等配置的筆記本14.1英寸產品的成本要比14.0英寸的貴一些,而兩者在顯示效果上沒有本質上的區別,甚至是1366x768比1280x800的PPI還要高一點點,屏幕細膩程度還要高一點點。那麼OEM廠商該如何取捨就無需多言了。
再說某些家廠商如果還能夠堅持著16:10的屏幕比例,肯定是有很多理由。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它的產品利潤確實不錯。至於是不是業界良心,這個還得進一步去探討。放棄成本更高的屏幕轉而選擇更便宜更有價格競爭力的屏幕是一種很正常的做法,也是在同質化越來越嚴重的筆記本行業裡不得不做的選擇。想要保有合理的利潤,想要更有競爭力的最終售價,有時候廠商們的選擇看上去也是頗為無奈。
「一刀切」還不如多元化
回到消費者的角度,如果你沒有用過16:10的屏幕,適應16:9的屏幕確實比較容易。但是如果你盯著一塊16:10的屏幕好些年,再去看16:9的屏幕,或許你會感覺到屏幕變小了,上下的邊框變寬了,在瀏覽頁面的時候總覺得有些奇怪的感覺。甚至有些無法理解為什麼屏幕下簷邊框會這麼厚?人最難改變的其實是習慣,特別是習慣了某種東西之後改變起來比較麻煩。
OEM廠商如何說服消費者去改變自己的習慣?「16:9的屏幕和電影膠片的比例是一樣的,看電影無黑邊、玩遊戲無黑邊……」這或許這是你看到的最多的一種解釋。其實換種說法可能消費者更樂意接受:16:10的屏幕要比16:9的貴幾百,你願意貴幾百麼?或許OEM廠商的做法並沒有什麼問題,很多的用戶壓根就沒有屏幕比例的概念,他們更加在乎的是這款筆記本能不能再便宜一些。
僅存的16:10
曾經有位同事說是想要一個新的筆記本,沒別的要求,就是希望能和他以前的筆記本一樣的屏幕比例。筆者搜索了一下才發現,他的選擇餘地已經不到一手之數了。16:9已經徹底的普及了,不過這種一刀切的做法確實傷了很多老用戶的心,其實有一些用戶並不在乎多花幾百元。而廠商為了節省成本不可能進行二次模具開發,不能提供兩種屏幕比例的同類型產品,所以也就不給消費者選擇的餘地了。
如果說入門級筆記本因為售價的原因不得不選擇「帶魚屏」,那麼高端的產品呢,售價上萬的產品是否也是「無能為力」?我們想說的是請各位廠商為老用戶多考慮一下,給消費者更多的選擇空間,有時候就是一個屏幕比例的感受就能讓消費者改變它的購機目標。
以前我們有網友就說過「一起來抵制1366×768,反正我就是不買!」可是如果這種解析度或者說這種屏幕比例已經徹底佔領所有的筆記本,那麼你又該如何選擇?我們一位可愛的小編就說:那我就買1600x900!╮(╯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