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我國古代,就有記錄對人生命末期良好結局的考究,即我們常說的「五福臨門」: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所謂「考終命」是指在人臨終時,身體沒有痛苦,心裡沒有掛念和煩惱,安詳自在地離世。這是從古至今人們對人生結局的一種嚮往。
然而,多數臨終患者不能享有這項「優死」的權利,尤其是晚期癌症患者,備受疼痛及其他痛苦症狀的折磨,身心俱損。
癌症,作為現代醫學不能治癒的疾病,由疾病的惡化轉向死亡是難以避免的。癌症患者臨終期不應該以治癒為目的,也不應該以延長生存時間為目的,而是以控制症狀、提高生命質量、尊重生命為目的,使患者能平靜、舒適、有尊嚴地走完人生的最後旅程。
▌8大改變表明癌症患者可能處於瀕死期
瀕死期持續時間長短不一,可能很短,也可能曠日持久,生理上可表現為多種不同症狀。
1. 中、重度疼痛
基本上所有晚期癌症患者都會出現疼痛,疼的厲害,並且是難以預測的「爆發式」的疼痛。
2. 「迴光返照」
「迴光返照」是一種生理應激現象,常表現為某些狀態和功能的突然轉變。比如,食慾增加;夢見已故的親友;神志變得清醒,能開口說話了,思路清晰;精神亢奮等。
3. 意識的改變
意識按程度可分為清醒-嗜睡-昏迷,意識狀態改變是臨終患者的常見症狀。
4. 呼吸困難/呼吸衰竭
50%~70%的瀕死患者會出現呼吸困難、喉鳴音、點頭樣的呼吸。表現為呼氣吸氣費力,聲音很大,呼吸一口要停很長一段時間。
5. 血壓下降/體溫改變
癌症患者在臨終階段常伴有循環系統的衰竭,表現為血壓下降,降得很低很低;臉色蒼白、發灰,肢體慢慢變涼;很多患者會出現肢體末梢皮膚的發紫。有的病人在最後幾天會出現體溫不升,一開始發熱就燒到40度以上,然後慢慢下降,直到測不出來。
6. 僅能喝少量流質
主要表現為飲食喝水減少、噁心嘔吐、便秘、尿量的改變。患者可能很久不進食、不喝水,有的人可以十幾天不吃不喝,直到去世。便秘也很常見,大便很乾,很久沒有一次。
7. 臥床不起
絕大部分晚期癌症患者出現器官衰竭,並伴有惡液質。心肺腎等功能都不好,極度消瘦,乏力,精神萎靡,基本一直躺在床上一動一動,很少有能下床活動的。
8. 用藥方式改變
臨終階段常改變平時的用藥方式,以儘可能減少創傷。比如疼痛的時候用貼劑或肛門塞藥。有患者水腫得厲害會打不進去針。
▌做好臨終關懷,可延長生存期
在談論臨終關懷時,常常有這樣一種誤解:臨終關懷意味著放棄治療或加速死亡。然而,得出這樣的結論只是出於人們對疾病和死亡的恐懼,而並非客觀事實。
事實上,接受臨終關懷的患者更能感受到希望,並且存活時間也更長。有研究表明,在死前轉到了臨終關懷醫院的癌症患者,平均生存時間較沒有進行臨終關懷的患者延長了29天之多。
同時,站在家屬的角度,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也是非常重要的。
2011年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如果家屬不得不為失去意識的患者做重要的決定,就會對家屬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包括壓力感、對自己所做決定的內疚感、以及對自己是否做了正確決定的懷疑。這種負面影響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之久。
說到底,堅持治療也會引起痛苦,並且與來自身體的痛苦不同,治療的痛苦源自於充滿希望到希望破滅的絕望過程。
面對絕望,重塑自己的目標和希望,才能讓自己更好的生存。當一個人能夠改變自己的目標和希望時,他就可以把希望牢牢地抓在手心,賦予生命別樣的意義。
從這角度來說,絕不能將談論死亡視為「放棄希望」。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接受臨終關懷的患者更有希望感。
▌臨終關懷,任重道遠
癌症患者人群的生存質量較低,尤其在瀕死期,症狀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承受著巨大痛苦,而國內缺乏對癌症患者瀕死期照護的重視。中國的一項研究顯示,90%的晚期癌症患者臨終階段沒有得到有效地疼痛緩解和對痛苦症狀的控制。
臨終關懷要想發揮最佳效果,估計需要80-90天,也就是3個月。而即使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仍有30%的臨終患者直到最後一周才被送到臨終關懷醫院。在另一項納入180名癌症患者的研究中,90%的人更願意在家中死去。
正確識別患者是否處於瀕死期,儘早進行臨終關懷,讓患者更有尊嚴地走完人生的最後旅途。
來源:肺癌康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