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有沒有人經歷過「親人離世前的迴光返照」?
坐標九十年代初山東農村,我和小夥伴們正在外面玩耍,我姥姥村裡一個八九十歲常年臥病在床的老太太,突然從家裡竄出來,一路狂奔著向山上跑,後面跟著她家裡的兒子孫子,老太太一邊跑一邊大叫「小鬼子來了!」全村好幾個大小夥子愣是追不上老太太,讓她跑到了幾乎半山腰,大概有個三裡路吧!回來一會就不行了!——知乎網友大雨中行走的人
我外婆沒得時候,我媽沒來得及趕上見最後一面。那個年代要領導批覆才能回家。等她回上海時,外婆已經停屍間放了兩天。我媽強烈要求再看一看外婆。外婆被拉出來打開後,我媽看到她兩行淚流了出來……我媽一下就崩潰了…… ——知乎網友 Jinbiking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這樣的情況被稱為「迴光返照」,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迴光返照」是怎麼回事
人體中分泌的每一種激素都有自己各自負責的領域,和發揮的作用,比如糖皮質激素、鹽皮質激素、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等等,而在人體接近死亡的時候,大腦皮層就只會分泌腎上腺的激素了。
腎上腺激素能夠興奮心臟、收縮血管、升高血壓,因此能夠挽救休克,在大腦皮層只分泌腎上腺激素的情況下,就能跳動全身的積極因素,讓人體處在一個正常的狀態。
另外,人體還儲藏著一種名為三磷酸腺苷的重要物質,在人體遇到強烈刺激的時候,就會轉化為二磷酸腺苷,同時釋放巨大的能量。
但這只是暫時性的爆發活力,一般只能維持數小時,最長不超過1到2天,等到這些存放的能量被完全釋放的時候,患者的生命也就到盡頭了。
這種如同將要熄滅的油燈般閃出那麼一絲光亮,就是我們常說的「迴光返照」。
許多生命臨近終點的患者,絕大多數「被安排」進醫院,全身插滿管子,手腳無法動彈。身邊只有監護儀和陌生的醫生護士走來走去,而鮮有人問過患者的感受。
而死亡在很多人眼中其實是一個慘烈的過程:
家屬在旁邊哭喊著親人的名字,醫生們在緊張地做最後的搶救。
其實無論年齡幾何,多數的患者都想要有尊嚴地活著,有尊嚴地死去。那麼安寧療護就顯得尤為重要。
安寧療護≠放棄治療
52歲的林女士,患上了淋巴腺癌,醫生告訴她女兒,可能只有六七個月了,林女士的女兒選擇了隱瞞,和母親說是良性的。在反覆的住院後,林女士皮膚上一大片焦黑,噁心的苦水,疼痛不止,頭髮掉落。雙方都在演戲,佯裝給對方安心。林女士開始不敢閉上眼睛休息,有一次林女士和女兒說:「是不是日子不多了?如果真的是,就不要浪費錢了,帶我回家。」
在林女士臨終前的三天,醫生說林女士可能不行了,如果做心包膜引流手術,還能多活片刻,於是女兒籤下了同意書,交錯的管子,嘴角的血絲,在最後一秒仍然選擇急救卻成了女兒一生抹不去的傷痛。因為對死亡的避而不談,林女士和女兒都在偽裝堅強,讓對方安心,女兒後悔讓母親害怕無助地走完一生。
近幾年來,緩和醫療在中國有加速推進之勢——2016年推出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將安寧療護納入其中;
2020年6月1日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與健康促進法》,也提及了安寧療護。
據數據統計,我國每年有960萬到990萬人死亡,僅有少部分能獲得安寧療護,很多人認為安寧療護就是在等死,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安寧療護是為了患有威脅生命疾病的患者或者老年患者,在終末期進行包括疼痛感和其他症狀控制,心理上的輔導,給予家屬照護技巧指導,幫助家屬度過哀傷期等全面的照護,幫助患者在最後階段活得更有尊嚴和質量,減輕身體和心理上的疼痛,追求生命的安詳與尊嚴。
那麼什麼樣的患者可以進入安寧療護呢?
安寧療護有一系列的評估表,病情已經無法控制和治癒,預期生命少於6個月的的癌症、慢性病患者,在經過醫生評估後可以選擇安寧療護,這不代表著放棄治療,患者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治療意願選擇治療方式。
在生命的最後,一切都將化為虛無,怎樣有尊嚴的離去,在離去之前完成自己的心願,才是重中之重。
參考資料:[1]人在臨死前,為何會有「迴光返照」?這回終於明白了!.醫學生.2020-08-29[2]安寧療護 生命最後的尊嚴.生活與健康報.2020-10-23[3]從生死兩憾看安寧療護.協和八.2015-07-11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