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哈勃時代,人們要怎樣去觀測星空?

2020-11-29 愛範兒

你有沒有想像過一個人躺在柔軟的草坪上,遙望夜空,看著星光在頭頂閃耀,隨著時間的流逝,銀河緩緩轉動的壯觀景象。或許你曾經在動漫或者電影作品,甚至某些手機的發布會中看過這些鏡頭。但拉開自家的窗戶,伸出頭望向天空,天空卻是漆黑一片,除了月亮和啟明星,再怎麼努力也只能看到幾顆暗淡的星星。

現代的人們知道,夜空中星星是宇宙中發光的恆星和反光的行星,這些星球發出或反射的光,穿過遙遠的宇宙空間和星際塵埃後最終到達地球。在大氣層中生活的人們,看星星就好像隔著一層透明塑料蓋子。

對於工業化時代前的人來說。這個蓋子是高度透明的,畢竟那時候還沒有電燈,城鎮的照明只能通過昏暗的蠟燭和煤油燈。除了少數富裕的地區外,大多數人在夜晚只能靠月光照明。在這種沒有幹擾的環境下,肉眼大約能看到天空中的 3000 顆星星,如果把範圍擴大到整個天球,可以看到大約 6000 顆星星。

看到還不夠,想清楚的看到星星需要什麼?

400 多年前,一位荷蘭眼鏡製造師發現將一塊凸透鏡和一塊凹透鏡對準了放在一起,可以讓遠方的物體變近變大,這是人類第一次獲得了把遠景放大的方法,於是他向荷蘭國會申請了折射望遠鏡的專利。專利發布第二年,伽利略對這個望遠鏡進行了改造,讓望遠鏡的放大倍率從 3 倍變成了 30 倍。這望遠鏡有了觀察星星的能力。如果你想知道伽利略的改進有多重要,可以用自己手上的手機嘗試一下 3 倍放大和 30 倍放大的區別。

▲ 早期的荷蘭望遠鏡 圖片來自:WIKI

在獲得了能放大 30 倍的望遠鏡後,人類好像拿到了新世界大門的鑰匙。伽利略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看到木星的衛星的人、第一個看到土星光環的人、第一個清楚地看到月亮表面的環形山和山谷的人、第一個觀測太陽黑子並得出太陽自轉的人。他改良的折射望遠鏡,讓天文學進入快速發展期。但因為光學原理,折射望遠鏡不可避免地存在色差問題,在當時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加長望遠鏡的焦距。誇張的時候,有人造出了焦距 180 米的無筒望遠鏡,但這種望遠鏡根本沒有實用性。

▲ 折射式望遠鏡 圖片來自:WIKI

好在牛頓橫空出世,發明了反射式望遠鏡。這種新型的望遠鏡不僅去除色差,還很容易產生較短的焦比,帶來比折射式望遠鏡更寬廣的視野。除了光學原理帶來的觀測優勢外,採用光學反射原理的牛頓式望遠鏡內部不需要透鏡,相比傳統的折射式望遠鏡生產成本也降低了很多,更適合大量推廣。

▲ 牛頓式望遠鏡 圖片來自:WIKI

到了 20 世紀初,體積龐大、製造複雜的大型折射望遠鏡已經很少有人製造,當時實際投入使用的最大折射望遠鏡是芝加哥大學葉凱士 (Yerkes) 天文臺的 40 英寸 (1.02 米) 望遠鏡。大部分在 20 世紀建造光學望遠鏡,已經換成了體積更小,效果很好的反射式望遠鏡。反射式望遠鏡只要放大鏡片就能獲得更高解析度的圖片,但是用單塊兒玻璃做鏡片,直徑很難超過八米,所以蜂巢式拼接鏡面成為了超大型望遠鏡的理想選擇。

地面光學望遠鏡的局限性

那是不是只需要將望遠鏡鏡片無限放大,我們就能更好地觀測宇宙呢?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20 世紀中期,家用電器和電燈泡已經逐漸普及到每一個家庭,發達地區城市的天空燈火通明。從太空望向地球,城市的燈光像棋盤一樣,鋪滿了地球的每一個角落。但相比城市的燈光,天空的星星其實是非常暗淡的。即使是夜空中最亮的月亮的照明效果,也比不上馬路旁的路燈。更何況一個城市中可能有幾十萬照明的路燈,而一個地區可能有幾個城市相連。所以在光汙染嚴重的城市附近,人們幾乎無法用肉眼看到天上的銀河。

▲ 從宇宙俯瞰城市的夜空 圖片來自:NASA

嚴重的城市光汙染對天文望遠鏡觀測活動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除了將天文望遠鏡搬到荒無人煙的山頂和小島以外,並沒有什麼好辦法。除了地面上的光汙染以外,如今的科學家們還要面對來自天上的光汙染。比如馬斯克的星鏈計劃,會在近地軌道投放近 12000 顆小衛星。

▲ 天文望遠鏡中的人造發光體

這些小衛星上攜帶的太陽能電池板和天線會反射陽光。雖然白天我們無法看見它們,但在夜空中,他們就是明亮的星星。如果只有一兩百顆這樣的衛星當然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如果馬斯克的衛星超過人類之前所發射的所有衛星,地面天文臺的觀測將會被嚴重幹擾。

▲ 這麼多衛星在天上會發生什麼?

想像一下,衛星排成一列長隊空中穿過,就好像一輛火車。這對成像質量嚴重依賴環境的光學望遠鏡來說,可以算是致命打擊。雖然馬斯克表示,Space X 將採用塗層減少衛星的反照率,但從目前的測試的效果來說,並不能滿足天文學家的要求。

地面不行,把望遠鏡搬到天上呢?

既然地球上環境對天文觀測的幹擾因素那麼多,為什麼不把天文望遠鏡搬到宇宙中呢?早在 1946 年,天文學家萊曼·斯皮策就提出了空間天文臺的設想。直到 1990 年,哈勃望遠鏡終於隨著發現號太空梭騰空,被安放在近地軌道。哈勃望遠鏡口徑為 2.4 米、長度約 16 米,雖然尺寸還不到地面望遠鏡的零頭。但它在沒有大氣幹擾的太空能拍出比地面望遠鏡解析度更高、效果更好的圖片,同時也能觀測地面望遠鏡無法觀測的紅外紫外波段。

▲ 哈勃望遠鏡 圖片來自:NASA

截止 2018 年。哈勃望遠鏡總共探測了 43500 個天體,觀測任務超過 150 萬次,我們熟知的許多關於宇宙的宏偉圖片,都是由哈勃望遠鏡拍攝的。它傳回來的數據,已經讓天文學家發了超過 15000 篇科學論文,論文的引用量超過 738000 次。完全可以說:哈勃望遠鏡就是當代天文學家最明亮的眼睛。自從有了哈勃望遠鏡,天文學再次進入了高速發展期。

▲ 這些圖片都是出自哈勃望遠鏡 圖片來自:NASA

2012 年,NASA 發布了哈勃極深空的圖片,這篇圖片包含前十年哈勃空間望遠鏡的影像,在經過進一步處理後,哈勃望遠鏡拍攝到了 132 億年前的星系,這片影像總曝光時長達到 200 萬秒,相當於對著一個區域拍攝了 23 天。其中最暗的星系,光度甚至只有肉眼可分辨光度下線的 1/10000000000(一百億分之一),這也是人類第一次看到宇宙初生時期的情景。

不過這已經是哈勃望遠鏡的極限了,作為一臺服役近 30 年、太空梭退役而無法再次進行維修的空間望遠鏡,哈勃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好在 NASA 已經為哈勃準備了新的繼任者——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

▲ 太空梭對哈勃展開維護工作 圖片來自:NASA

後哈勃時代,人們要怎樣去觀測星空?

哈勃望遠鏡已經讓我們看到了 132 億年前的宇宙,但人類還想看的更遠、看的更清晰。宇宙早期的可見光已經紅移到紅外波段了,直接觀測紅外光譜顯然更加方便。但大氣會吸收紅外線,不適合紅外波段的天文觀測,所以空間紅外望遠鏡就成了完成這一任務的最佳選擇。為了滿足觀測宇宙初生時期的需求,NASA 在上世紀 90 年代上馬了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

它採用了蜂巢式拼接鏡面的設計,鍍金的反射鏡口徑達到了 6.5 米,焦距達 131.4 米,反光鏡面積是哈勃望遠鏡的 5 倍以上。我們知道,紅外線對於溫度非常敏感,為了保證紅外探測設備的正常運行,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反射鏡和相機系統必須工作在 50K 以下的溫度。

▲ 左為哈勃望遠鏡,右為詹姆斯·韋伯望遠鏡

太空中可沒有大氣層遮陽,所以 NASA 為望遠鏡設計了五層展開後面積達到 300 平米左右的遮陽傘,這些傘重疊在一起,足以讓鏡片溫度從 350K 下降到 50K。這些遮陽傘不但面積要大,重量還要輕。為了減少火箭的負擔,每層遮陽傘的厚度僅有 25 微米(第一層為 50 微米),差不多只有兩根頭髮寬。在發射過程中,5 層遮陽傘還要摺疊起來,並在太空中自行展開。僅此一項,就可見其中技術到底有多複雜。

▲ 面積 320 平米的遮陽傘 圖片來自:NASA

由於紅外探測對低熱輻射的特殊要求,詹姆斯·韋伯望遠鏡的遮陽傘必須同時遮擋太陽光和地球的反光。這就需要太陽和地球始終同處一個方向。根據拉格朗日定理,在地球與太陽的引力功能作用下,太空飛行器可以穩定的停留在 L1~L5 這 5 個點中。

▲ 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位於 L2 圖片來自:NASA

可能你會想,只要不在圍繞地球的軌道上,是不是同樣可以達到目的?的確有紅外探測的太空飛行器被安排在這些位置。2003 年,NASA 發射的斯皮策空間望遠鏡,就運行在一條位於地球公轉軌道後方,環繞太陽的軌道上。由於它相對太陽公轉的速度更慢,所以該衛星會以每年 0.1 天文單位的速度逐漸遠離地球,最終它會到達 L3 位置,徹底中斷與地球的聯繫。而詹姆斯·韋伯所在的 L2 軌道位置距離地球更近,通信方便之餘軌道也更加穩定。

不過將衛星發射到距離地球非常遙遠的 L2,也有著很大的風險。一旦發射失敗,就意味著 NASA 研發 20 年,100 億美金的經費的望遠鏡就打了水漂。為保證發射萬無一失,詹姆斯·韋伯望遠鏡不斷在地面做模擬實驗,發射也從 2018 年跳票到了 2021 年。今年新冠疫情在美國的流行再次打斷了研發工作,如果今年內疫情都沒能得到有效控制,明年的發射任務還可能會繼續跳票。

國際空間天文望遠鏡發展不錯,中國呢?

除了美國、歐盟依舊在積極的開發空間天文望遠鏡外。國內也開始加大在天文望遠鏡的投入。除了 2016 年在貴州建成的 FAST 射電望遠鏡外,空間望遠鏡也提上了日程。2013 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對外正式公布中國空間站名稱時,提到其中一個實驗艙名為「巡天」,該艙段的核心是一臺 2 米孔徑的天基望遠鏡。

▲ 巡天就是實驗艙 II

但在 2016 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表示:未來會單獨發射一個十幾噸的光學艙,與空間站保持共軌飛行狀態。也就是說,中國已經放棄和空間站一體的望遠鏡構型,轉而研製類似哈勃望遠鏡的空間天文望遠鏡。

據周建平所說,這臺口徑兩米的空間望遠鏡解析度與哈勃相當,視場角是哈勃的 300 多倍,並和空間站共軌飛行。這點類似太空梭維修哈勃望遠鏡。空間望遠鏡需要維護時,由空間站上的航天員通過機械臂直接對其維護,提高了檢修的便利度。不過巡天望遠鏡具體何時發射,官方還沒有相關消息流出,微博上有消息說將在 2024 年發射。不管怎樣,這將是國內首臺常見波段的空間望遠鏡,值得期待。

寫在最後

▲ 圖片來自:unsplash

百萬年前,人們仰望天上的星星,或許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又或者為心靈尋找依託。但隨著研究的一步步深入,人類意識到自己或許不是星空中獨一無二的生命。從地心說到日心說,最後到宇宙大爆炸,人類對星空的探索越多,對自身的渺小的認識也愈發深刻。

為什麼人們明知自身渺小,但還是勇敢探索星空呢?或許,驅動人類不斷探索的動力,正是人類對未知的恐懼吧。

題圖來自:unsplash

相關焦點

  • 遙望星空30年,「老」哈勃尚能飯否?
    哈勃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剛剛過完自己在軌30周年的生日。對於日新月異的技術進步和惡劣環境帶來的損傷,剛剛步入而立之年的哈勃已不再年輕。多年來,哈勃望遠鏡可以說是勞模中的勞模,自其進入太空以來就24小時地觀測浩瀚的星空,為人類帶來了100多萬張的圖像和信息。
  • 哈勃望遠鏡30歲慶生 宇宙那麼大,都想去看看
    探索太空並非現代人的專利,人類自古就對星空產生了極強的好奇心和嚮往心,唐朝大詩人李賀就曾經遊目太空,寫下了「天河夜轉漂回星,銀浦流雲學水聲」的詩句。幾百年後,在遙遠的西方,科學家伽利略用望遠鏡指向深邃浩淼的星空,天文學隨著望遠鏡的發明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自此知曉了太陽黑子、月球上的隕石坑、木星周圍的四個衛星和閃閃發光的銀河系等宇宙現象,哈勃空間望遠鏡隨後應運而生。
  • 哈勃望遠鏡30年遙望深空,高光時刻之精確「哈勃常數」
    但是最初的人類每天只會擔心著填飽肚子,沒有時間去仰望星空,當然今天其實也是如此。實際上人類渴望星空,在我國古代就有專門來研究星空的「職業」,當然那個時代只要是通過肉眼觀星。但是隨著發展放大鏡出現了,最後望遠鏡也出現了。大約在400年前,伽利略對普通望遠鏡進行了改造,放大倍數達到8倍。伽利略第一次把望遠鏡指向星空,那也是人類「人類太空之夢」開始的時刻。
  • 這裡是地球上最適合觀測星空的地方,趕緊收藏,有機會一定要去
    星空遠離人類世界炫目的燈光,一覽無餘的夜空會讓你感覺仿佛置身於永恆之海的岸邊。南極星空智利的阿塔卡瑪沙漠目前被認為是望遠鏡的最佳地點之一,這裡有著用於射電觀測的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天線陣(Atacama Large Millimeter Array),還有即將完工的可以勝過「哈勃」的超級巨獸「巨型麥哲倫望遠鏡」(Giant Magellan Telescope)。
  • 「原創」觀測星空?望遠鏡知多少
    人類在仰望星空時,靠的不只是眼睛。為了看得更遠、更清晰,人類研究了許多觀測星空的工具。望遠鏡是最重要的觀測工具之一,在過去幾百年的時光裡,各種望遠鏡充當了人類的眼睛,讓人類看到了廣袤宇宙的一角。伽利略望遠鏡伽利略望遠鏡:1609年,義大利天文學家、物理學家伽利略·伽利雷發明了人類歷史上第一臺天文望遠鏡,人們稱之為
  • 哈勃望遠鏡,絕美的30年
    每當夜晚,抬頭仰望夜空,璀璨的星空總是會帶領我們的思緒和想像穿越星河,奔向遙遠的太空。宇宙寄託了我們太多的想像,它浩瀚瑰麗,神秘壯闊,遙不可及又讓我們嚮往不已。天文學家愛德華哈勃曾說過:「我們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生在這個世上,但我們可以努力去探索這個世界的模樣」。
  • 哈勃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極限在哪裡?
    到了1990年4月24日,哈勃太空望遠鏡搭乘發現號太空梭發射升空,由此開啟了前所未有的宇宙探索時代。 哈勃運行在一個近乎圓形的軌道上,它距離地表大約540公裡,每95.4分鐘繞行地球一周。在太空中,沒有大氣幹擾,哈勃可以接收到宇宙中十分微弱的光,觀測到極為遙遠的宇宙。
  • 哈勃望遠鏡,捕捉星光的30年
    每當夜晚,抬頭仰望夜空,璀璨的星空總是會帶領我們的思緒和想像穿越星河,奔向遙遠的太空。宇宙寄託了我們太多的想像,它浩瀚瑰麗,神秘壯闊,遙不可及又讓我們嚮往不已。天文學家愛德華哈勃曾說過:「我們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生在這個世上,但我們可以努力去探索這個世界的模樣」。
  • 視頻| 絕美哈勃星空圖景:那些年我們一起驚豔過的宇宙
    視頻| 絕美哈勃星空圖景:那些年我們一起驚豔過的宇宙 哈勃星空動畫 POCKN 2015-12-20 11:42 來源
  • 在興隆觀測站仰望秋季星空——記2020年星緣秋季星空大會
    在興隆觀測站仰望秋季星空文/宋愛武從草原天路夏季星空大會回來就開始惦記著秋季的約會,9月24日中午11點群裡秋季星空大會的通知剛剛發出而第一次正式參加星緣的星空大會時已是去年春天,和舞鞋主任、馬褂大師、均同學在錫蘭和馬來相識得悉星緣山風隊的星空大會將要召開,於是搭著均同學家的車去了延慶金定府,在哈皮老師的幫助下,濤同學藉助哈皮老師的天文望遠鏡用自己的相機拍攝到了昴星團和獵戶座星雲,多彩絢麗的深空世界竟然真的就收在自己的相機了
  • 新研究發現宇宙星系可能只有數千億個 「哈勃」太空望遠鏡先前觀測...
    依據「哈勃」太空望遠鏡先前觀測結果,宇宙可能有兩萬億個星系。不過,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認為,星系實際上可能只有數千億個。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3日報導,美國科學家近期使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新視野」號冥王星探測器收集的數據研究宇宙背景亮度,結果與預想的差距甚遠。
  • NASA拍下你生日那天的星空,是屬於你的浪漫,更是全人類的
    「哈勃遺產場」——星際的寶藏比起這次的生日星空,NASA於去年5月公布的圖像更為震撼。那是NASA首次公布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宇宙長達16年的拍攝資料匯總。這張著名的圖像被稱為「哈勃遺產場」。它是由7500張獨立曝光的照片組成的鑲嵌圖像,涵蓋31個研究計劃的觀測結果,可追溯到133億年的265,000個星系。NASA將這張包含265,000個星系的照片命名為哈勃遺產場,意為哈勃觀測到的星際遺產寶藏。
  • 觀察宇宙的「大眼睛」,幫我們揭開星空的秘密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星團Westerlund2(圖片來源/NASA)據人民網報導南極冰穹A是地球上夜間觀測恆星最清晰的地方而這一結論的得出需要依靠天文望遠鏡當我們的祖先第一次仰望星空的時候,一定驚訝於星空的絢麗,否則他們的後代不會執著於要去揭開星空的秘密。然而,肉眼的視野畢竟有限。1608年,荷蘭米德爾堡眼鏡師漢斯 · 李波爾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望遠鏡。
  • 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到史上最強伽馬射線暴
    這些望遠鏡在觀測GRB190114C伽馬射線暴的時候發現其能量高達1TeV,相當於可見光光子能量的一萬億倍。天文學家們基於先前的觀測做出估計,要想獲得這種能量,必須從一顆坍塌的恆星以光速的99.999%發射物質。
  • 哈勃望遠鏡通過16年的觀測拍下最完整的宇宙照片
    20世紀初,天文學家愛德(Ed)使用哈勃(Hubble)首次發現了宇宙的膨脹.哈勃望遠鏡的結構極為坎bump.由於資金問題,許多天文學家為最終完成該項目付出了巨大的努力.1990年4月24日,哈佛大學成功通過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的發現號太空梭發射並送入太空.這是人類太空探索的重要裡程碑.不幸的是,在亨伯(Humber)進入太空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現,除了主鏡發生故障外,它還沒有達到額外的聚焦狀態,從而導致幾乎所有關於宇宙學的研究都是不可能的.
  • 哈勃望遠鏡的任務是觀測天體,即將接替它的韋伯望遠鏡任務是何?
    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猜想,這會不會是古人對星空的探知欲望呢?他們希望自己的眼睛能夠變大,能夠看得更廣闊更遙遠,所以才造出了這樣的面具。由此,也引出了閒雲今天要說的話題,人類是通過什麼觀察宇宙的呢?太空望遠鏡和它的名字一樣,是放在太空裡的望遠鏡,如此一來,直接避開了地球大氣層的幹擾,能夠更直觀有效的觀測太空。到目前為止,最出名的太空望遠鏡有兩個,一個是哈勃望遠鏡,另一個是克卜勒望遠鏡,但它們的壽命是有限的,克卜勒望遠鏡已經退役,哈勃望遠鏡也沒有幾年了。即將接替它們的是韋伯望遠鏡,它的觀測任務是什麼呢?哈勃和克卜勒望遠鏡的觀測任務又是什麼?我們來看看。
  • 哈勃深場:哈勃用了30年來告訴人類,宇宙的盡頭究竟在哪?
    進一步觀測當首張深場照片完成後,另一張長時間曝光的深空區就選址在南天就行拍攝,結合哈勃北深場及哈勃南深場,它們共同構成了天文學家們窺視宇宙初期演化的窗口。當首次深空區觀測進行之後,幾乎所有的地面以及太空望遠鏡都開始觀測哈勃所觀測的同一片區域進行不同角度全方位觀察。
  • 星空需要美顏嗎?看哈勃經典天文照片「創生之柱」的色彩變化
    太空照片的秘密事實上,哈勃拍攝的那些震撼的太空照片原本都是黑白的,顏色都是後期P上去的。一大堆科研人員,天天都忙著用photoshop在給星空做美顏。群星因P圖而靚麗,這話沒錯!但P圖,也要分專業與非專業、科研與非科研。
  • 哈勃即將「退役」,新生代望遠鏡將取代哈勃,成為最強的存在
    為了更加了解地球的外面的世界,為了更加了解宇宙,由於人類無法飛往宇宙的深處,人類的很多活動都受到了速度的限制,於是人們就想到要建造太空望遠鏡,通過太空望遠鏡去探測宇宙,通過太空望遠鏡去觀察以及了解更多的宇宙空間。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不斷更新,人們對於天文望遠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 哈勃空間望遠鏡,遨遊太空三十年,為什麼人類只去看過它四次?
    後來科學家們制定了補救方案,實施對哈勃的第一次維修。1993年12月2日,「奮進號」太空梭載著太空人們去看望哈勃。他們攜帶了100多種特製工具,矯正了哈勃存在的問題。這次的維修非常成功,科學家們歡呼雀躍,美國總統還發去了賀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