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方面的知識,日食的發生一定是農曆每個月的1日,可是今年的日食又恰逢夏至,但夏至不一定會出現在農曆的1日。今年的夏至碰上日食算是小概率上的巧合。

古人關於日食的記載出現在《詩經·小雅·十月之交》篇裡,「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根據科普文章的描述,日食是月亮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時發生的一種天文現象,詩經中記載的朔月是指農曆每個月的初一日,這時候人們觀察不到月亮,所以稱之為 『月朔』,「月朔」是月亮這個時候正面對著太陽,背面是我們認知上的夜晚,當地球,月亮和太陽運行到三點一線的狀態時,月亮把太陽局部或者全部遮擋起來時就是日食的發生。日食時候,黑色部分就是月球夜晚的圖像,周圍亮光部分是太陽的光線。

詩經說「朔月辛卯,日有食之」是說十月一日出現月朔,當天發生日食現象。這次日食發生在公元前776年,也就是周幽王六年的十月一日。這是我國目前用文字記錄的最早的一次日食現象,同時也是世界上公認的最為可靠的日食天文現象。它比西方最早的一次日食記錄早了191年。

《小雅·十月之交》關於發生日食後的記載是這樣描述的:「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冢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從字面上看,好似當年發生了非常嚴重的地質自然災害,小雅詩句以民歌為基調,說明當時民間有這樣的語句流傳吟唱,然後被宮廷收集整理,編入小雅篇幅中。

古人是在不了解天體運行規律的情況下,往往會結合自然現象的異常去推測根源結果,具有一定的盲目主觀性質。今人用科學的眼光探測宇宙的奧秘,具有科學上的慎密,甚至不排除人為幹預天體運行的科學手段發生,我們拭目以待

文化課原創文章,圖片源自網絡,侵權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