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釣白鰱和鱅魚(花鰱),釣位釣點的選擇至關重要,眾所周知,溫水性魚類在冬季大多聚集在朝南向陽的較深水域,因此冬釣要在釣場的北側或東北角、西北角尋找釣位,鰱鱅魚的生活習性與草、鯉、鯽魚等有所不同,它們好安,靜喜結群,白天一般不會靠岸,總在離岸較遠的深水區域活動,白鰱相對活潑但膽小,常在離岸較遠的深水區域遊弋嬉戲,鱅魚較為懶散但要大膽些。
在環境安靜的情況下,會在水域邊緣遊動覓食,且喜好沉底攪窩吸食,鰱鱅一般不會在岸邊有障礙物的地方或水草下越冬,而是群居在釣場中心偏北較深的光水區域,氣溫上升時會向溫度較高的北側水域作短距離活動,鑑於此,冬釣鰱鱅的釣點應該選擇在離岸5米以上,水深超過1.5 米的光水區,如果釣點過近或水深少於釣場水域最大水位的三分之二,一般來說是釣不到鰱鱅的,於是我和老李到農場附近一個雞鴨養殖戶的魚塘釣鰱鱅。
塘口為鍋底形,面積雖只有10來畝大,但最深水位卻有3.5米,主要放養鰱鱅魚,據塘主說魚的個頭有3~4千克,我在塘的北側中間選好釣位,釣點離岸6米,水深2.5米有餘,用8米中硬調鯉竿,主線3號,支線2.5號,伊勢尼6號鉤,細身長軟尾2號鯽魚漂,調3釣1,把拌合的菜籽餅粉與糠皮粉、雞飼料顆粒、鰱鱅商品餌粉按4:4:2比例混合後,摻進新鮮豆腐渣拌成溼料,用打窩器將半數窩料到釣點。
半小時後再續窩,並開腥香鰱鱅餌粉、老鬼濃腥速攻為釣餌備用,續窩20分鐘後,搓大餌半水施釣,拋竿輕柔,頻率約2分鐘一竿,施釣30分鐘後,窩內開始冒魚星,於是調漂離底30釐米搓小餌試釣,拋竿頻率約4分鐘一竿,在試釣過程中,漂相有晃動但無上頂或下挫動作,亦無拖拉跡象,由此可知釣點底部有鰱鱅活動,再下調漂10釐米試釣,浮漂晃動較強烈但無魚口,打第三桿時,浮漂上頂半目後下挫1目多。
抖腕抬竿卻未中魚,第四竿時漂相沉浮不定,後下挫半目,揚竿如掛底,憑經驗所中之魚應該是鱅魚,挺竿繃線數秒鐘後感覺水下之物有了移動,立即側竿輕柔往外牽引,感覺力道強勁,僵持1分多鐘後,魚開始緩慢上浮並外移,在釣點外雖吃力地緩緩牽遛了10多分鐘,但魚始終在半水下不緊不慢地溜達,就是不肯露面,沒有辦法,我只好蹲身豎竿緩力強行往上牽引,釣竿彎成了一張弓,幸好魚沒有發力掙扎,而是順力漸漸浮出水面。
好大的一條鱅魚,張開的嘴巴有如碗口!我趁機慢慢將魚頭牽出水面吸氣嗆水,幾個來回後終於將其遛翻抄起,事後稱重3.6千克,鱅魚一旦聚窩是不會輕易散去的,在此後的兩個多小時,我又釣獲3尾大鱅魚,漂相同出一轍,先上下沉浮幾次後,下挫半目至1目許,抬竿即中,而上頂、下挫或拖漂動作較大者皆為魚遊動時觸碰鉤線,並非魚口,揚竿皆為空。
在此次垂釣中,我儘管幾經調漂,卻始終未中1尾白鰱,著實令我奇怪,老李在北側偏東,用的是10米長竿,釣組也比我稍大,釣點水深3米多,釣棚約2.7米,他釣獲了1尾約2千克鱅魚外,其餘4尾均是約有3.5千克的大白鰱,由此可見,白鰱的釣點比鱅魚要遠些深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