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下午,「和貓住」來了7位領養人,其中5位要在這裡領養貓咪,另外2位是來補辦同城領養手續的。
租住在成都市武侯區一個住宅小區頂層的「和貓住」,頓時顯得有些熱鬧和擁擠。
交接完,「和貓住」負責人宇文化緣(網名,以下簡稱「宇文」)又趕到成華區建設路附近的小區,一隻流浪的長毛橘貓等待救援。
「和貓住」,乍一聽,有些奇奇怪怪的名字。在自我介紹裡,「和貓住」是「適合年輕人的貓咪領養救助平臺」,在這領養一隻貓,需要完成實名填寫結緣登記,甚至像結婚一樣,需要宣誓、合照,然後可以領「證」。
↑5月10日,工作人員正在為領養人介紹
1991年出生的宇文,自嘲是團隊裡「最老」的成員,側重於救助貓咪的他甚至去考了《特種作業操作證》。
↑2020年5月10日,一名女生領養了一隻流浪貓,工作人員為她和貓一起拍攝像結婚照一樣的領養照,並且還要拍下領養人宣誓的視頻
因虧欠結緣
「我本來可以救它,它可以不死的」
可能很少有人能夠抵禦住貓咪的軟萌,有人喜歡胖胖的橘貓,有人喜歡軟軟的長毛,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2016年,畢業後在成都工作的宇文,對貓,和普通人一樣,還停留在喜歡的層面。
一次,小區裡有兩隻流浪貓,一隻純白鴛鴦眼(異曈),一隻橘白。宇文偏愛鴛鴦眼,想帶它回家,但捕貓籠「誤中」橘白,宇文將橘白貓放了,再次設置捕貓籠,最終捕獲心儀的鴛鴦眼貓。但幾天後,橘白死於小區物業驅蟲行動。
宇文很是自責,「我已經抓住它了,本來是可以收養的,但就因為我當時沒那麼喜歡橘白色的貓(放了後,貓死了)。」
↑2020年5月10日,待領養的小貓
從那以後,在路邊看到流浪貓,宇文就忍不住帶回家收養。那時,宇文從事微信後臺商城相關業務開發工作,於是利用業餘時間做了一個微信公眾號,獲得了一定關注度,並且模仿國外的領養模式,讓網友通過網絡領養貓。
最多的時候,和宇文住在一起的,有10多隻貓。「從一開始我就清楚,只是靠單純的收容,我是沒有辦法支撐下去的。」宇文說。
因為經驗不足,宇文帶回的一隻小貓攜帶貓瘟,傳染了其他的貓,「(寵物店)每天給我打電話,有隻貓死了,又有隻貓死了。」宇文說,很快,所有的貓都死了,領養不得不中斷。「也不敢再收留太多了。」
「和貓住」
「希望更多的人正視流浪貓的問題」
因為本身有工作,宇文少有時間去承擔領養、送養的活,所以救助領養時斷時續。網絡平臺「轉型」專做全國各地的領養信息發布,直到2018年,宇文下定決心辭職,找「合伙人」,全職做貓咪領養救助平臺。
說起來簡單,但並不那麼輕鬆。場地、費用、人力,都是需要面對的問題。2019年1月,有好心的公司免費提供了一個倉庫,接納救助安置的貓,還可以在公司食堂就餐,以解志願者吃飯的燃眉之急。但前前後後冒出一些新的難以調和的問題,「和貓住」幾乎「癱瘓」。
2019年4月,第一個「合伙人」蘇妃(化名),在宇文最困難、最一籌莫展的時候,帶著5000元經費「從天而降」,「和貓住」重新起步。現在,「和貓住」有了3個全職小夥伴,以及不定時的志願者。
「和貓住」在一個住宅小區裡,位於樓層頂樓,3間房,兩間是貓舍,「滿員」的時候,大小貓咪有40多隻。大貓獨居,貓媽媽和奶貓在一個大籠子裡。「一般是有領養,我們才敢去救助。」宇文說,空間有限,貓舍貓籠也要消毒。
另一間是照顧貓的員工宿舍,工作間,則是夾在中間的一個小小的隔斷空間,擠著4臺電腦。
↑領養人正在選擇自己想領養的貓
今年的高溫來得格外早,「和貓住」又在頂樓,非常悶熱,僅有的兩臺空調裝在貓舍,工作間和宿舍沒有,「(空調)是網友捐贈的。」宇文說,「和貓住」不接受捐款,只接受物資。「有時候我們會梳理物資需求清單,大部分情況根據這個來。比如救援的繩梯、強光電筒、安全繩等等。」
網絡平臺流量信息的獲利,是「和貓住」維持運營、員工工資和救助貓醫療費用的來源。被救助的貓,往往都有長期營養不良、耳蟎,甚至受傷的經歷,需要救治。「(平臺獲利)基本上能夠滿足我們生活所需,雖然(工資)不高。」宇文說,救助寵物,是一個敏感的問題,「和貓住」也受到了很多質疑。
宇文說,自己從沒把「和貓住」看成是一個純公益組織,只是希望通過自己的一份力量,讓更多的人正視流浪貓的問題。「每個城市都有寵物『收容所』,僅僅是救,解決不了問題。」
「貓咪消防員」
從33層高樓到地下15米深井的救助
「和貓住」和其他的小動物救助中心不同的是,更側重「領養代替購買」觀念的宣傳,也不是「逢貓必收」。宇文和團隊側重「救助」,爬到10多米高的樹上下不來的,掉進通風井、下水道的,困在雨棚的……這意味著救援難度增加。為此,宇文還去考《特種作業操作證》,每次危險救援,先要做好的是確保安全。
4月,成都新晉網紅大橋——五岔子大橋橋墩下一隻小貓被困,宇文先後放下軟梯、安全繩,幾次嘗試搭到橋墩上,都沒有成功夠到小貓,反而自己長時間被懸在半空。最後宇文坐在軟梯上,雙腳蹬住橋墩,才成功將貓救下。
↑4月11日,宇文化緣(化名)在五岔子大橋吊繩梯救助了一隻流浪貓
5月1日,寬窄巷子附近小區居民求助,一隻貓媽媽把小貓生在了通道狹窄又陰暗的通風井,已經有多隻小貓去世。接到信息的宇文和夥伴前往,放下繩梯,下到幾米深的井底,成功救出貓媽媽和兩隻小貓,但往回爬的宇文被短暫卡在狹窄的縫隙中。
「有時候大家能在網絡上看到,消防員去救這類被困的貓,但對於消防員來說,他們還有更多更重要的事去做。」宇文說,不少網友也把他們叫做「貓咪消防員」。
而在「和貓住」公眾號內的文字描述中,宇文他們最高救助過被困33樓外牆的橘狸花貓,最低下到過15米深的通風井內救了一隻銀漸層貓。
↑創始人宇文化緣(化名)專門考取了高空作業許可證
貓畢竟有著天生的動物習性,並非每一隻都對人類親近。如何在救助時不對貓產生應激傷害,還要思考如何保護好自己。3月25日,因為一個領養人和領養的小貓相處方式不對,宇文去幫忙,不慎被貓抓傷了臉部,留下疤痕。他也因為「貓抓病」感染病菌,全身多處淋巴結腫大、持續高燒。
每次救助過程,團隊會拍攝視頻,剪輯上傳到B站、微博、抖音等平臺,本地包括全國的同城領養信息發布,這群90後的救援行動,在全網平臺收穫了200萬粉絲。
「儀式感」領養
握爪蓋章 餘生請多指教
「餘生請多指教」,這句好像是婚禮誓詞的話,是「和貓住」的宗旨。籤字畫押,握爪蓋章。
這個「適合年輕人的貓咪領養救助平臺」,也讓領養充滿了儀式感。在「和貓住」領養貓的程序中,如同結婚一樣,需要填寫領養人和貓的信息,在大紅色的幕布前拍一張合照,領取蓋有印章的「結緣證」。然後領養人還要抱著「貓主子」,莊嚴地宣誓承諾,錄下視頻。「曾經有領養人,念著念著誓詞就哭了。」宇文說。這樣鄭重其事的儀式,是希望每一個領養人都能夠清晰地認識到,從此以後,貓就會成為家庭成員。
「我們不強求,領養人絕對不能棄養,畢竟每個人有要面對的現實,但希望實在不能繼續養時,能夠為貓找到下一位領養人。」宇文說。
「和貓住」領養並非免費,領養人需要支付300元的費用,不論大小、品種。「所有的貓在我們這裡,都是一視同仁的。」宇文說,這300元包括貓瘟檢測、三支疫苗等費用。當然,品種貓,總是比田園貓更快地被領養。
↑5月10日,一名女生領養了一隻流浪貓,工作人員為她和貓一起拍攝像結婚照一樣的領養照,並且還要拍下領養人宣誓的視頻
從2019年開始,「和貓住」已經幫300多隻貓找到了領養人,還有許多通過平臺信息自行領養的。怎麼確保貓被領養後,確實得到了很好的照顧?宇文說,雖然「和貓住」也有一定的領養條件,但在回訪形式上,更多是通過與寵物醫院合作,提供一些互惠的優惠活動,持結緣證的領養人可以享受折扣,並且主動曬出貓主子的信息。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宇文整整3個月沒有回老家,而是留在「和貓住」照顧貓,救援行動也相應減少。「五一」之後,「和貓住」的工作漸漸回到正軌,大家開始忙了起來,白天照顧、送養貓咪,晚上剪輯視頻。有求助時,往往驅車一小時,就為了救援10分鐘。「希望流浪貓少一隻,再少一隻。」
紅星新聞記者 於遵素 攝影記者 劉海韻
編輯 於曼歌
(本文來自紅星新聞APP,請至各大應用市場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