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納植物園等發現被子植物中由水介導的受精系統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植物進化生態研究組博士研究生範永立等在研究員李慶軍的指導下,在姜科植物距藥姜(Cautleya gracilis)中首次發現了被子植物中水介導的受精機制。距藥姜的花期為6-8月,是當地降雨最集中的季節。在晴天的條件下,該植物的花粉是顆粒狀的,少數居群存在傳粉者(條蜂和無墊蜂),更多的居群則沒有傳粉者,植物主要通過不完全主動自交產生少量種子。
-
版納植物園揭示AtWRKY53通過介導氣孔運動負調控植株抗旱性
版納植物園揭示AtWRKY53通過介導氣孔運動負調控植株抗旱性 2015-07-17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字體:大 中 小】
-
版納植物園揭示螞蟻-榕-蜂系統營養級聯強度
版納植物園揭示螞蟻-榕-蜂系統營養級聯強度隨時間變化的模式及其潛在機制 2018-09-30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協同進化研究組研究人員王波、彭豔瓊及其團隊在分布於西雙版納的聚果榕上,成對選擇隔離螞蟻的實驗組和不隔離螞蟻的對照組榕果,對營養級聯的強度在霧涼季、乾熱季和雨季的表現進行了檢測。實驗同時記錄了在上述三個季節榕小蜂的產卵活動規律、黃猄蟻的搜索活動規律、蟻巢數量的季節動態變化以及環境中溫度和光照的變化。
-
版納植物園研究表明:受幹擾生態系統中物種親緣關係更近
基於系統發生學進化過程中親緣關係越近、物種對外界幹擾反應越相似的假設,近日,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態進化組博士後Matthew Helmus博士等的研究表明,受幹擾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群落更易富集近緣種。相關研究成果在生態學領域頂級刊物ECOLOGY LETTERS上在線發表。
-
版納植物園春節開花植物100種
金杯藤版納植物園賞花系列:花訊系列:元旦節期間的藤本花卉「多肉秘境」:版納植物園2021年多肉植物主題展版納植物園12月開花植物蔭生園展出多種豬籠草多種馬兜鈴在藤本園盛放春分賞花:版納植物園30種精美的熱帶植物
-
版納植物園在生物質溶解、水解和制氫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最近,版納植物園生物質能源研究組方真研究組發現,當木粉和水加入微量的鹼性鹽後快速加熱至高溫高壓時,木粉在1.5秒內能完全溶解於高壓熱水中。若立即冷卻該均相水溶液,通過沉澱而得到微米木顆粒。如果該溶液繼續加熱至更高溫,木粉能完全均相水解為糖類來生產酒精。
-
春分賞花:版納植物園30種精美的熱帶植物
翡翠葛(Strongylodon macrobotrys)雨林軍約稿熱帶花卉系列版納植物園賞花系列三月花開:版納植物園精美植物100張蘭花圖片|景東植物園收集保存普洱2/3的蘭花藤本園的眼鏡豆結出豐碩的「大豆角」版納植物園藤本園多種風箏果花開正盛串串繁花訴春語組圖:能源植物園二月掠影版納植物園木棉花開雲賞園
-
中科院版納植物園樟科植物比較轉錄組學研究獲進展
在前期系統發育基因組學的基礎上,版納植物園生物多樣性研究組研究人員及其合作者分別選取滇潤楠(Machilus yunnanensis)和滇新樟(Neocinnamomum caudatum)為實驗材料,完成了比較轉錄組分析研究。 滇潤楠花朵、花苞及葉片轉錄組數據獲得了37,877個差異表達的轉錄本序列,其中各有121個和111個顯著差異表達基因被歸類到開花調控網絡和激素調控網絡。
-
版納植物園藝術邂逅科學畫展網站上線
本次畫展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主辦,中國植物園聯盟協辦,旨在更好地促進科學與藝術的融合與發展,探索生物多樣性保護新途徑,其開幕式暨研討會將於9月28日上午10點在版納植物園舉行。此外,版納植物園的官方網站以及微信、微博也將同步發布畫展相關動態。
-
版納植物園第42期「成長中的望天樹」走進社區學校
版納植物園第42期「成長中的望天樹」走進社區學校 2018-12-25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42期「成長中的望天樹」走進周邊社區勐侖鎮中心小學,開展子系列「雨林動物——螳螂」主題科普活動。
-
版納植物園「藝術邂逅科學——熱帶雨林中國畫寫生作品展」預告
版納植物園「藝術邂逅科學——熱帶雨林中國畫寫生作品展」預告 2016-06-03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字體:大 中 小】
-
版納植物園通過青藏高原夾竹桃科新化石揭示蘿藦亞科在古近紀亞洲...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博士後Cédric Del Rio、研究員蘇濤及其合作者系統研究了在青藏高原中部下始新統牛堡組地層若干種子的印痕化石。這些種子形狀為橢圓形,頂端尖,有明顯的邊緣,種脊自頂端直達中部,表面的多邊形細胞呈不規則排列,為夾竹桃科種子的典型特徵。通過對現代夾竹桃科種子的形態性狀與該科最新的分子系統樹進行分析,能清楚地發現具有不同形態種子的物種在夾竹桃科五個亞科的分布情況。
-
中科院十五所四屆一次黨務工作研討會在版納植物園召開
在中共十八大召開之際,為進一步提升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加快創新生態系統體系建設,不斷為科技創新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由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承辦的中國科學院十五所四屆一次黨務工作研討會於11月9日至11日在科研中心國際學術報告廳召開,來自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福建物構所、近代物理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上海微系統所、版納植物園等15個單位的領導和黨務工作者40餘人參加了會議
-
版納植物園「冬蟲夏草人工規模化生產」取得進展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近日對「冬蟲夏草人工規模化生產」的問題進行了可行性探討,初步形成了具體工作計劃和方案。但是,人參、鹿茸已經能人工大規模生產繁殖,「飛入尋常百姓家」,而冬蟲夏草的形成機制尚未研究成熟,目前還不能對其進行人工規模化生產,市場出售品全部採自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地區,因此價格非常昂貴——目前最高價格已達48萬元/千克,超過人參、鹿茸價格數十倍,超過等量的黃金價格。隨著真品數量的減少,假冒、乃至有毒的冬蟲夏草充斥市場。
-
版納植物園召開「橡膠林固碳增匯技術實驗示範」
5月18日上午,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召開了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子課題「橡膠林固碳增匯技術實驗示範」項目實施動員會議。西雙版納州生物產業辦、景泰公司、雲南省熱作物研究所、雲南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普文林場)、以及版納植物園經濟推廣站和版納生態站等相關負責人參加了會議。
-
版納植物園在AFM上揭示森林相比非森林具有更強的熱緩衝能力
從表面的平均溫度來看,高緯地區的森林對當地氣候具有加熱效應,低緯地區的森林具有降溫效應,中緯度地區森林的熱力效應較複雜,取決於植被的反射和蒸騰能力。但是對不同氣候帶植被對溫度波動的熱緩衝能力卻沒有系統的研究。
-
版納植物園刷花記1
我不覺得我只會去一次版納植物園。。。
-
版納植物園揭示雲南森林生態系統碳交換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版納植物園揭示雲南森林生態系統碳交換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2017-12-21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研究發現:雲南4類典型森林生態系統都呈現碳匯功能(多年平均NEE年總量分別為–1.28±0.27、–1.25±0.68、–7.02±1.05和–4.05±0.41 tC ha–1yr–1),但具有較大的空間變異性,4類典型森林生態系統的平均年NEE值為–3.40±2.75 tC ha–1yr–1,表明雲南森林生態系統在區域碳循環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
版納植物園發現「近自然模式」橡膠林對土壤的改良效應
為定量評價「近自然模式」橡膠林的改良土壤效應,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態水文研究組博士研究生曾歡歡及相關研究人員,對叢林式橡膠林(「近自然」、多物種共存的自然演替模式)、橡膠純林、熱帶雨林的土壤物理-水文特性、養分特徵進行測定,並採用化學計量學方法對土壤的養分循環-限制特徵進行分析。